文/林觉 今天,我们随便翻开一张世界地图,都能清楚看到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与模样。它是一块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等众多国家的土地,这是人人皆知的地理常识。 ![]() 今天的我们对世界地理有很清晰的了解(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如果时间倒退回四百多年前的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情况则全然不同。 一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刻印了一幅名为《山海舆地全图》的地图,这是在中国刻印的第一幅按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引发了当时中国人的惊奇: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圆球形的土地上,天不是圆的,地也不是方的。 中国并不是天地的中心,也不是面积最大的那块土地。这和中国人对世界一贯的想象大相径庭。 那么,在西洋世界地图被介绍到中国之前,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的“世界地图”呢?他们眼中的“世界地图”是什么样子呢? ![]() 西方的地图和中国人对世界的想象大相径庭(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最早始于《尚书·禹贡》。《禹贡》也因此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人的地理观念。 《禹贡》据传是禹所作,说的是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划分天下的疆界,根据不同土地的肥瘠状况,制定各地进献贡赋等级之事。 据说在尧舜时代,爆发过一场极大的洪水,禹接受了治理洪水的任务,跋山涉水,勘察地形,行迹遍布天下各地,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他将当时所认识到的整个世界划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并且对每一州的边界、土质、赋税等级、特产贡品、贡道路线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开凿了山脉、疏通了河道、把九州疆界都确定下来之后,禹又根据各地距离王城的远近,将天下分成五等,也叫“五服”:王城四周向外扩五百里的区域称甸服,甸服的居民需要向王城缴纳精粗等级不同的稻谷。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侯服的居民为天子和国家提供等级不同的差役服务。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对于靠近侯服的三百里,禹认为要斟酌人民的情形来施行文教,其余二百里则振兴武力以显示保卫力量。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是要服,其中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 根据距离王城的远近划定“五服”(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种政区制度将世界描绘成以王城为中心、按照五服逐层向外扩散的棋盘状图像。和今天的地图要求客观描述地理情况不同,这幅由“九州”和“五服”构成的地图,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国古人的空间感受和对文明的理解。 在他们的理解中,世界是一个按照文明等级规律排布的地理系统,它有一个中心,便是“中国”。 “中国”是最高级文明的所在。“中国”的中心是王城,王城代表了政治和文明的核心和源头,它向外扩散着自己的政治和文明的影响力,距离王城越远的区域文明程度越低,所承担的政治角色也就越次要。 不过,九州和五服还没有穷尽古人对世界边际的想象。在五服之外,他们还设想了更多可能存在的地域与族群。 ![]() 五服之外还有许多地域族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由于这些区域超出了王者的治理范围,是舟船和车马所不能到达的遥远之地,因此一律以夷狄视之,不纳入“世界地图”的考察范围。 从今天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禹贡》对世界的认识显然是错谬百出的。 但从文明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它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对文明和政治的看法,且这种看法深刻影响了两千年的中国文明,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