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教授 郑开,祖籍安徽。1965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宗教学系,获博士学位,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宗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庄子学讲记》等,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六十余篇。 专家推荐 陈鼓应 我受教于方东美、殷海光两位先生,研究道家哲学已逾半个世纪之久,生命力和时代感乃是我踽踽前行的精神动力。让我欣慰的是,贤契郑开教授青出于蓝,卓荦不群,其著作《道家形而上学研究》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对道家哲学的深刻意义和独特价值做出了前无古人的理论分析与论证,堪称道家研究领域的里程碑。——陈鼓应(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台湾大学荣休教授) 王博 《道家形而上学研究》是对道家哲学研究的创造性成果的系统阐述,它力图把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形而上学”,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从内在脉络而不是外部表象来理解、阐释道家思想及其特征,以深入的比较而不理牵强的比附会通中西,以此揭示并阐明道家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理论特征。该著具有突出的开创性、精深的理论水平和非凡的学术价值,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哲学史研究力作,为近百年来的道家哲学研究传统添加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目录 序论道德之意与形而上学………………………………………1 第一章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42 第一节道家物理学……………………………………………43 第二节道与物…………………………………………………60 第三节化:永恒与流变之间…………………………………83 第二章知识论语境中的形而上学问题…………………………107 第一节道家论理学:以形名思想为中心……………………108 第二节道家知识论的外部特征:围绕知止与无知的讨论……135 第三节道家形上学智慧的内在特征:以神明为关键词…159 第四节道的真理的阐释学:体验、证悟和实践智慧的向度……195 第三章道德形而上学……………………………………………209 第一节道德与美德…………………………………………211 第二节自然:道家人性论(上)…………………………227 第三节无为:道家人性论(下)…………………………238 第四节逍遥:理想主义和自由境界………………………252 第五节道德之绪余:政治、社会和伦理思想……………263 第六节道德的谱系…………………………………………274 第四章审美形而上学……………………………………………282 第一节道家审美理论的特征………………………………283 第二节艺术创造与道的真理:技巧章节和物化理论………292 第三节审美、实践与自由…………………………………300 第四节古典艺术精神的理论原型:以石涛画论为例………312 第五章境界形而上学……………………………………………321 第一节道家心性论…………………………………………322 第二节精神哲学……………………………………………340 第三节境界形而上学………………………………………357 附录 试论老庄哲学中的“德”…………………………………………371 《公孙龙子·指物论》绎旨…………………………………………389 道家著作中的“视觉语词”例释…………………………………407 征引书目……………………………………………………………437 初版后记……………………………………………………………448 增订版后记…………………………………………………………451 增订版后记 本书增订版终于在纷扰忙乱中杀青了。搁笔之时,思绪万千,纷纷然若漫天飘扬的雪花,忽忽然若暗夜闪现的烟火,明明昧昧,难以言表。 是啊,写点什么,从哪儿说起呢?思来想去,我觉得,伴随这部书稿写作过程所遇到的人与事早已成为生命的印迹和难忘的记忆了。除了这些印迹和记忆之外,别的似乎都不值得一提。 《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初版印行于2003年,其时距离我蹒跚起步研究中国哲学已过了十年之久。大约在1993、1994年之际,《庄子道德形而上学研究》草成,它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也是《道家形而上学研究》最初写作的部分。回想那几年的时光,就会发现许多人、好多事都已经淡忘了,回想起来甚至会觉得有点儿陌生感和荒谬感;同时呢,燕园景物、师友情谊反而记忆犹新,时时浮现在眼前。除了业师许抗生、陈来教授,我接触较多、受教颇深的老师是王太庆先生和陈鼓应先生。那时候写文章还需要在纸上“爬格子”。许老师看着我那涂鸦稿本,那种疑惑而认真思考的神情,恍然若睹。那本字迹凌乱、纸页残破的初稿,我至今仍没有丢弃,只是因为陈来老师写在页边的那些批语。太庆先生是我最敬仰的学者,能有机会问学于他的确非常幸运,我也思慕他那种干净利落、真佛只说家常话的文风。太庆先生经常提到being的翻译和理解问题,还专门把他的文章复印给我,更指点过我注意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形而上学而非物理学,这都深刻影响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太庆先生墓有宿草,我曾为他未能实现翻译柏拉图全集的夙愿唏嘘不已,更忘不了我们在暮色中的谈话,记忆中先生的眼睛是那么亮啊。1991年秋,鼓应先生讲授稷下道家,那是我在北大修的第一门课、听的第一堂课。鼓应先生声名道望很高,却十分亲切随和,他经常送书给我们,说不能让我们因为买不起书而没有书读;还请我们到他芙蓉里的寓所吃饺子,我们几个“饿狼”也不知道客气,不但吃光了预先准备好的饺子,最后还煮了几碗挂面。鼓应先生特别关心年轻人的学术发展,提携晚辈不遗余力。有一次他从台北打电话过来,语气兴奋,说:现在正看《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呢,由于眼睛不好,每天只能看几页,很慢,但一定要坚持看完,还打算写篇书评。我在电话这边听着海峡彼岸传来的絮絮叨叨的声音,深为感动,深受鼓舞,开始相信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并不总是“独自搏击黑暗与虚无”。 鼓应先生台大荣休、重返北大之后,在不同场合反复讲他倾心尼采、钟情庄子的心路历程。其实他是通过存在主义、尼采和老庄的学术研究表达自己追求自由、民主的心声,批判现实。每当听他这样讲的时候,我就反问自己:究竟是什么促使我研究道家哲学呢?是冥冥之中造化弄人的手,还是出乎懵懵懂懂的偶然?鼓应先生启发了我。我想,如果说当初的有点儿不知所以然的选择还有那么一点意思的话,那就是对自由和理想的追寻,其实那也是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90年代那一代学子的精神特征。这种精神濡染了我,尽管当时还谈不上什么自觉意识。那个时候喜欢摇滚乐,也读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书,你可以在存在主义哲学那里发现那种似曾相识的思想和情绪,你可以在崔健的音乐中找到对自由的向往,《一无所有》的主题不正是自由吗?或者说,我们除了自由而外,一无所有。我甚至执拗地以为,恐怕再也不会有像《一块红布》那样触及我们这一代人灵魂、启迪我们这一代人思想的歌曲了,它在历史语境中闪光的那一幕将被永远定格,成为摇滚乐史上无法复制、无法再现的巅峰时刻。道家哲学也有类似的思想和相近的情绪,老庄都激烈地反对建制化的、意识形态化的价值(例如仁义),庄子也通过“无”阐释自由。道家的精神气质最Rock’n’Roll。托尔斯泰曾说:“自由不过是空虚,是无限罢了。”这几乎就是道家哲学的同心之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热”“国学热”此起彼伏,方兴未艾,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应该简单等同于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复兴。那么历史上曾作为儒家对话者和批判者的道家,其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从道家形而上学的角度分析,道家哲学的批判性和理想性之精神气质,难道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时代所能漠视的吗?现代学人推许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难道不是以道高物外为宗旨的道家哲学的另一种表达吗?除此而外,道家哲学乃比较会通中西方哲学的桥梁,毕竟道家哲学比儒家哲学更容易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进行对话,本书期望能够阐明这一点。同时我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更上层楼,经由这条比较会通之路,加深我们对儒家哲学的理解,强化儒家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与会通。这本小书也使我自信道家形而上学深邃而富有特色,而且一点也不逊色于古希腊哲学。总之,道家哲学研究的前景无限,风光旖旎,绵绵若存,未有穷期。 1999—2011年的十余年里,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其间有幸得到前辈学者余敦康、马西沙等先生的赐教和鼓励,还有许多同人的呵护与帮助,同时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传奇学者徐梵澄先生的著述及其精神哲学的研究旨趣。《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等就是那期间撰作出版的。有一次路遇唐逸先生夫人吴茵老师,她说唐老师看过《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并热情地邀我到他们家聊聊,可惜我一直未能偷闲在他们移居美国之前拜访他们。余先生一直希望并一再鼓励我继续推进“德礼之间”的研究,再写两三本专著,讲清楚世界文明史尺度下的中国哲学之源流,似乎认为《道家形而上学研究》没那么重要,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他更了解《德礼之间》吧。有次我到马先生家聊天,看到我的两本小书放在客厅书柜里,感到很高兴,暗想能入马先生的法眼可真不容易。 初版《道家形而上学研究》构思和准备的时间比较长,时断时续,集中写作的时间大概就是2003年“非典”肆虐前后的一个多月,可谓急就章。当时的心境根本谈不上什么春暖花开从容写意,修辞技巧方面更是乏善可陈。承蒙好友黄夏年研究员热情推荐、故交戴晨京编审青眼有加,拙著由宗教文化出版社顺利出版。但遗憾的是,初版中的讹误较多,有不少属于低级的打字错误、使用电子版文献未及校正等,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责任。 北京大学的王博教授和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卢国龙研究员是我的良师益友,在各方面给予我很多帮助。托他们联袂推荐之福,以及专家评审的认可,《道家形而上学研究》荣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论著奖。师友口碑、同行评价还马马虎虎啦,我知道这里面有包容、有客气,还有一点儿不太了解(很多学者其实并没有仔细读过它)。从近代以来道家哲学阐释和研究的历史看,本书非常重要。我作为一个读者也是这样看,虽然我这个读者读的是自己写的书。这是不是有点儿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其实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命运,即便是作者本人也无可奈何。如果说学术譬如积薪,那么这本小书为我受惠无穷的研究传统增添了一点点新东西,也许还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果说学术研究是一种名山事业,我希望并且相信这本小书能够流传后世,在我的形骸朽坏之后,仍有被阅读的价值。每当游丝般的意念穿行于静寂、幽暗和虚无,不期而然地触及这一想法时,我就会感到很充实,这是一种生命感的充实。 初版印行的《道家形而上学研究》早已售罄,而我自己的道家哲学研究亦与时俱进,早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因此编印增订版殊有必要。恰好昨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启“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丛书,又惠承王中江教授的热情推荐、王琬莹编辑的竭诚帮助,将拙稿纳入其中,可谓幸甚。这个增订版保留了初版的书名和主要内容结构,然而篇幅倍增。增订主要体现在:改正初版里面的各种错误,进一步增补加强必要论证,进一步梳理条次文句和进一步规范著作体例,等等,更重要的是新增了部分内容,主要是:(1)“序论:道德之意与形而上学”,其部分内容取材于拙稿《“道德之意”要论》(曾收录于《老子思想与人类生存之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试论〈老子〉中“无”的性质与特点》(曾刊载于《哲学门》第29辑)等。(2)大幅调整了第一章的内容结构,其中第二节改动较大,而第三节置换为全新的内容———“化:永恒与流变之间”,这部分改写自拙稿《试论〈庄子〉的“化”》(曾刊载于《哲学门》第18辑),其中的不少想法在拙著《庄子哲学讲记》中有进一步的推阐。(3)第三章第一节之“‘德’与aretē”部分曾经改写为论文《德与aretē:关于人性与伦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例子》,亦曾在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举行的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发表,它是这次修订的底本。(4)制作了新的参考文献目录,以便读者检核利用。(5)重订了近年来发表的几篇小文章,以为附录。这几篇论文与书稿之间关系密切,而且它们都经过了或多或少的改编与修订,足以替代旧作。同时我也特别感念这几篇小文章的原载刊物及其编辑,在此谨表谢意和敬意。 其实这次增订旷日持久,大约自2010年或者更早就开始着手了,2014年暑期学校使用的参考书之一就是当时的修订增补稿本(据说这个稿本也在北大校园私印流传),但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整编定稿却在丁酉年春节假期前后。虽然不轻松,也算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儿子生白绕膝陪伴,痴缠嬉闹,给我带来许多欢愉,缓解了长时间伏案的劳困。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张龑、黄一洲、阮汉梁、刘欣蔚、张璟、姚裕瑞、白辉洪、贺敢硕、钟福强等同学协助校订文字、整齐体例、核对文献、编修目录等,令我满怀感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琬莹、李文编辑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她们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专业水平乃拙稿顺利编印的可靠保障,在此谨表衷心感谢。同时我也对所有帮助我、支持我以及以各种方式推动拙稿印行的亲朋师友致以衷心感谢。 郑开 丁酉元日记于北京大学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