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天亦有师乎?”

http://www.newdu.com 2018-06-13 腾讯道学 贾来生 参加讨论

    文/贾来生
    对于明代道教自宋元以来的发展状况的整体评价,学术界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的、占主流的观点认为,明代道教总体上呈现沉寂状态,是道教从停滞走向衰落的阶段。这种观点以任继愈、卿希泰先生为代表。
    
    如今的天师府(资料图)
    任继愈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中说:“明清两代(1368年—1911年)五百多年,是道教从停滞走向衰落的阶段。在内部,教团的腐化,在外部,理学的强力排斥、民间宗教的争夺地盘、失去统治者崇奉扶植等多种因素,促使道教渐趋衰落,大体上与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同步。”
    卿希泰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中表述有所不同,他认为道教发展到了明中叶时,达到了极盛状态。他说:“从道教发展史来看,到了明世宗朱厚熜(1522年—1566年)的时候,既是隋唐以来道教兴盛发展时期的最后一个高潮,也是这个时期的终结。”
    此书将道教发展的顶峰定在明中期的嘉靖时期,较前者的笼统表述显得更为精确。不过,这两本书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实际上是源于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理论预设,即道教作为没落的明清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自然也相应地处于衰落状态。
    
    任继愈先生(资料图)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说:“在明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中国的封建社会便开始进入了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朱明王朝以及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教,在此之后也便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而开始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道教的基本走向:道教发展至元,宗派繁衍,学说顾熟,可谓登峰造极。由明至清,从停滞渐趋衰落,是道教两大派的大全趋势。教派分化的基本停止,教义学说的陈陈相因,道教政治地位的贬降;教团的腐化,社会人士对道教的失信,都表现出这一古老宗教日临垂暮之年。
    与此相反,柳存仁从思想史的角度认为道教对明代思想的影响为中国历史上其它各朝所望尘莫及。柳存仁先生说:“然而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道教的势力之大,道教空气弥漫笼罩于上下各阶层、各方面,却没有比这三百年更浓厚,更盛的了。”
    
    道教受到官方尊奉(资料图)
    学者德宝仁(Pierre-Henry de Bruyn)在《明代道教》一文中也持相同观点:“学者们都倾向于认为明代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时期,然而正好相反,这一时期应该视为道教发展繁盛的时代,甚至是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时代之一。因为在这一时代,道教得到社会中庞大人群的信奉。”
    德宝仁还认为造成学术界对明代道教发展状态估价出现这么大分岐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界对这一时期道教发展缺乏研究。这种看法值得重视。
    道教在金元时期分衍宗派、各立教团、发展教义教规、扩充斋醮科仪,确曾一度十分活跃。
    自明朝开国后,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要正礼仪,以完成其君主独尊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朱元璋早年是个和尚,深知宗教及其团体内部底细,对宗教采取了利用与检束并用的政策,即笼络其头面人物,而控制其势力的发展。因此,道教之势遂渐趋减弱。
    
    明太祖朱元璋(资料图)
    明清时期,道教虽在丹道方面有东派、西派之出现,但均无多新义,其势亦如强弩之末。
    朱元璋尚在推翻元政权的义军之际,便与道教的第42代天师张正常建立联系,在肯定颂扬之中定下了“辅国济民”的基调。
    作为统治者和开国皇帝,他要把包括道教在内的一切宗教都纳入其中央集权的政治框架中,特别是元末宗教组织与义军的天然联系。这是任何一位希望长治久安的统治者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朱元璋对宗教与国家的关系能够有较清醒的认识,他在晚年再次表达了他的“神道设教”的宗教观。而且,朱元璋为明代道教乃至正一道定下的政策,基本成了祖制,对后世诸帝影响深远。
    
    民间起义常与宗教互动,为帝王所防(资料图)
    朱元璋并不崇尚某一宗教,而是有限制地加以利用和控制,招揽名流用以敬神祀天,同时对教团严加约束,防止其泛滥造成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损害。在朱元璋当政期间,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道教限制在一定的范围里活动。
    首先,他将道教领袖置于皇帝的权威之下,减少宗教神职人员的特权。1368年,朱元璋登基,张正常入京朝贺,没想到朱元璋不仅没有加封,反而以“天有师乎?”为由,将元朝所封“天师”称号免去,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
    其次,在意识形态上,他将道教纳入养生治国之道。朱元璋是个三教合一论者,1374年,他曾将自己注释的《道德经》出示群臣,意在将道教纳入养生治国之道。
    
    【明】《明太祖注道德经》(国家图书馆藏)
    他举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与“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类的话对群臣说:“老子所语,岂徒托之空言,于养生治国之道,亦有助也。但诸家之注,各有异见,朕因注之,以发其义。”
    在三教之中,朱元璋更倾向于以儒为本,1368年召见孔子55世孙,1382年诏天下通祀孔子。他认为释道等教皆有蠹政扰民、造反作乱之嫌,唯儒教维人心,扶世教。下诏之后,朱元璋又于太庙亲拜孔子。
    第三,清整道观,限制出家。1373年,朱元璋下诏,无论僧道斋醮,若“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1391年,他又下令清理释道二教,各项措施都极其严厉。
    
    明代道录司一度设立于如今南京市朝天宫(资料图)
    第四,成立道录司以检束天下道士。全国道教的最高管理机构是道录司,设左右正一二人,相当于六品官员;左右演法二人(从六品);左右至灵二人(正八品);左右元义二人(从八品);神乐观提点一人,知观一人,龙虎山真人一人(正二品),阁皂山、三茅山各灵官一人,太和山提点一人。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