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杨鹏讲《道德经》:老子的养生学有何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8-06-26 凤凰网综合 杨鹏 参加讨论

    老子贵生,反对有为式养生学,倡导无为式养生学。老子养生之道,即是治国之道。养生上的“无死地”之道,即治国上的无为而治。
    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到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讲第50章,《道德经》中最不好理解的一章。
    我先读一遍: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本章特别难理解,历来注家分歧很大,迄今学界无定论。
    但是,虽然本章一些细节难以准确把握,但大意清楚,本章中心内容是讲“摄生”。“摄生”,就是吸取能量以养生的意思。
    王弼本用“摄生”,帛书甲乙本都用“执生”,两者意思相同。《韩非子·解老》中用的是“摄生”,时间早于帛书甲乙本,我采用“摄生”。“摄生”,讲养生学。
    老子是中国诸子百家中贵生学派的奠基人之一。贵生,以生命为贵。贵生,就得养生。养生分为内外,在国家治理方面,朝廷维持和平,轻徭薄赋,无为而治,清静守法,最有益于生命,是最好的养生政治。
    
    老子是中国诸子中贵生学派奠基人之一
    养生,用到自己身上,就是遵循养生之道,下为延年益寿,上为神通长生。 
    对老子来说,贵生之学,对外治国,对内治身。治国者要朴素自然、治理欲念,身体结实、骨骼强健。治国和治身,关系密切。
    不仅老子,中国诸子百家,皆有自己的养生学观点。儒家、道家、墨家甚至法家韩非,都对养生问题发表过看法。
    《史记》记载,老子活得很长,大概是一百六十到二百岁,是因为老子“修道而养寿也”。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赞美道家无为而治,也是从治身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君王以“无为而治”治国,精神不枯竭,身形不衰败,神形统一,生命旺盛。
    养生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一批简帛书,其中有极为重要的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等。同时,还有一批古医学和养生学著作,字数有2万多。考古学家们根据内容分类为十五部分,合成《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出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
    这些医学和养生学著作中,讲到许多病症及其治疗用药方法,讲到经络脉法,讲到气功导引,还配有导引图。其中有三部分专门讲阴阳房中术。文献中大量用精气神、阴阳等概念。
    研读《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有一则资料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有这样的句子:“治气之精,出死入生。”治理气,抵达精,离开死,进入生。
    看到“出死入生”这个提法,可能大家跟我一样,会想到本章中“出生入死”的提法。“出死入生”和“出生入死”,两者意思相反,但显然出自同一语境,属于老子时代医学、养生和房中术语境。这些文献常用生和死来描述养生和房中术。
    
    马王堆导引图
    马王堆这些医学、养生学文献,给了我一些关于本章的启发。本章之所以特别难理解,是因为表达内容及所用术语,属于私密领域,与个人养生及阴阳交合相关。
    有这么一个背景介绍,我们来看本章第一句:“出生入死。”
    现代汉语中,“出生入死”意思是甘冒生命危险,不怕牺牲。但本章“出生入死”的原义,就是“离开生路,进入死路”。
    马王堆养生学文献,贯穿一个追求,这就是“出死入生”,认为可以通过一套男女阴阳交和办法,用气功导引、特定药物、特定姿式,采阴补阳,采阳补阴,提升男女精气神,实现延年益寿、抵达长生的目标,甚至修炼出超人的神通力量。
    
    在印度教、藏传佛教及中国道家等文化中,都有将阴阳交合视为修道养生之路径的思想。
    春秋中国,王公贵族一夫一妻多妾制,对男性身体健康要求高,这是当时中国养生术和房中术产生的需求背景。贵族们自然希望既要满足欲望,又不能损耗身体,还能强身健体,修道长生。
    马王堆出土阴阳养生学《十问》中说:“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荣,老者可以长生。” 
    使虚弱者能量充盈,强壮者长久荣盛,衰老者可以长生。
    这种想法和做法,自然上不了台面,但在台面底下,仍然暗流涌动。即便今天,这种观念在政商一些人中仍然很有市场,他们把阴阳交合当成修道成仙的路径。
    《金瓶梅》已经告诉我们,生活富裕安逸而无信仰理想主导,容易步入肉欲糜烂。这里不仅是批判别人,讲的是人性就有这种倾向,人人都有可能。
    有意思的是,老子贵生,但从本章看,老子但却完全反对这种阴阳养生的做法,这从第一句就能看出来。
    老子讲“出生入死”,就是针对贵族圈子追求的“出死入生”的阴阳养生法来的。
    “出生入死”的意思是:你们追求的“出死入生”,其实是“出生入死”,死亡之路。
    本章由“出生入死”开篇,是要表明,人想纵情声色,又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想用阴阳之法抵达永生,但世上没有这样的长生之路。
    凡纵情声色,即是走向死路,再深奥的哲学或技法包装也救不了你。沉迷阴阳交合技法,损伤自己生命,也忽视了国家治理,个体生命及国家命运也就“出生入死”了。
    在《道德经》中,有不少对贵族声色犬马生活的批判,本章上半部分,则是从养生学、房中术角度进行批判。
    看下一句:“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王弼把“生之徒”注解为“生之道”,把“死之徒”解释为“死之道”,这是对的。
    难是难在后面“十有三”这个数字的解释。“十有三”是什么意思?注家众说纷纭。
    最早的解释出自《韩非子·解老》篇,解释为“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四肢指两脚、两手,九窍指眼、耳、鼻、嘴及前后阴门,合起来为十三。
    韩非解释“十有三”为“十三”,符合古汉语句法习惯,例如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指我十五岁有志于学。
    韩非认为“十有三”指的是人体器官,河上公也是这个路子,认为指“九窍四门”,指人体器官或穴位。高享说“十三”指七情六欲。后人还从人体穴位或经胳角度去猜测。大家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对人体的理解,表现在中医经络学说中。
    王弼解释为十分之三,说有十分之三的人能全生而死,十分之三的人不能全生而生。王弼这样的解释与本章内容前后关系对不上。
    我们按韩非和河上公的方向,把“十有三”解释为“十三”,这样可以翻译为:“生之路,有十三种。死之路,就有十三种。” 
    如果说有生之路十三种,生死相依,就一定有死之路十三种。
    这“十有三”,生之路、死之路各十三,指的是什么?应当就是贵族们养生学的做法,但具体指什么已难以确定。
    马王堆出土养生文献中,常用数目字来表达观点,例如《天下至道谈》中,提到阴阳交合中要注意的“八益七损”,八种有益的,七种有损的。现在民间还流传彭祖养生十三式图解的书籍。
    老子这样的表达,当时从事养生的贵族们应当很明白。但是这一脉文化传承私密,容易遗失,今天我们只能去猜测,具体内容已难以确定。
    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这种阴阳交和求长生的修炼本是高风险之事,所以相关文献中常用“生”和“死”字样。
    正如本章所说,这样的生生之路,长生之路,一定相伴着死亡之路、短命之路。生路和死路交织,养生之路遍布陷阱。
    看下一句:“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人们求长生,一动就入死地,也就是这十三条路。
    “民”在此,并非指普通百姓。除了天子之外,皆可称民。诸侯卿大夫皆可称为民。
    “生生”这个概念,在“摄生”语境中,意思就是谋求长生的求生活动。
    本句大意是,人们认为阴阳交合长生之路,有生路十三条,其实也就意味着有死路十三条。那种通过阴阳交合求长生和神通的做法,事实就是死路十三条。
    
    印度教中有这种阴阳交合求超越的传统
    本句大意是,人们认为阴阳交合长生之路,有生路十三条,其实也就意味着有死路十三条。那种通过阴阳交合求长生和神通的做法,事实就是死路十三条。
    看下一句:“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这有一个版本问题。帛书甲本是“以其生生也”,乙本是“以其生生”,少一个语气词“也”,意思一样。但王弼本改成了“以其生生之厚”,这会引偏到物质生活的奢侈享受的意思上来,偏离了本章“摄生”这个主题。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为什么?为什么人们走向死路?是因为他们在修炼长生,就是因为他们通过阴阳交合,企图“出死入生”得长生。
    这些养生之道,全部逆自然而行。只要是过于纵欲,无论采取什么宗教、哲学或技术来包装,其实都有损生命健康,更别想还能借阴阳合和之术来获得神通、走向长生。
    老子所言不错,长沙马王堆出土2万多字医学、养生学、房中术文献,但男墓主的年龄也就三十多岁。
    看下几句:“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以其无死地焉。”
    可译为:听说善于养生之人,行于山陵,不回避犀牛老虎。进入军阵,不披铠甲不带兵器。犀牛角无处顶,老虎爪无处抓,兵刃无处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之地。
    
    《庄子》《抱朴子》等著作中皆认为通过专门的修炼可得神通,成为特异超人,强大而永生,这种想法也弥漫在中国心灵之中。犹太教神秘主义如卡巴拉中,也有这种思想。
    本章上半部分,老子否定了那些试图通过阴阳交合求长生的“生生”之术,但又提到另一种善于摄生的人,展示了另一条摄生之道。老子赞同的摄生之道是什么呢?这条道,老子表示是“盖闻善摄生者”,是听说有这样的善摄生之人。
    《道德经》五千多言,老子思想凝炼,惜字如金,如果不是确信,他会愿意把道听途说记下来?
    前面讲的“善摄生者”的神奇,他们真正实现了“出死入生”的目标。他们遵循的养生之道,似乎养出了神通的力量:行于山陵,犀牛顶不了,老虎吃不了,进入军阵,不遇刀枪。
    老子思想中,有神秘主义因素。《道德经》三十三章中就有“死而不亡者寿”这样的神秘句子。 
    但是,“善摄生者”采取的是什么养生措施呢?他们遵循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本章之中,老子说,摄生实践中,有生之道,有死之道。老子否定了死之道,“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这死之道,就是贵族们阴阳交合求长生的所谓“生生”之术。这种养生之术虽然取名为“生生”,其实并不“生生”,并不“出死入生”,而是“死死”,是“出生入死”。
    真正的生之道是什么呢?本章表达为“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无死地”之道,“出死入生”之道。
    生命之道,就是“无死地焉”。这样的表达,也太简略了!老子没有对“死地”进行解释。但如果我们把《道德经》中老子否定的内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从《道德经》其他篇章中总结出“死地”的内容。
    我把本章中的两条对立的养生道路排列在一起,对比起来清楚些。
    死路:以其生生也
    生路:以其无死地焉
    “以其生生也” VS “以其无死地焉”,这两条道路的根本差异在哪儿?前者是“有为而治”,后者是“无为而治”。
    
    生死之路,风光不同
    这样一看,似乎又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统一了,正是这样。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老子否定的这种长生之术,这么多章法,好复杂,不自然!
    马王堆医学和养生学著作,讲到许多药物和技法,按这样的养生法,实施者要使用许多药物和技法,已很不自然。
    研读《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等养生学文献,我们会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养生哲学,一种是做加法的有为的养生哲学,另一种是做减法的无为的养生哲学。
    做加法的养生哲学,就是教人懂得更多的药物和技法去满足欲望,这是一种有为的养生学,认为长生或神通是一种可以依赖人的意志和技法去寻求和占有的东西,背后是人可以控制和超越自然的哲学,本质是寻求超自然,也可以定义为反自然,这其实是养生学的主流。古代养生学文献中,充满了对各种药物和修炼技法的描述。
    老子对这种“有为养生学”的否定,一定程度上是感到这种“有为养生学”训练出来的心态,不是一种遵循自己天性和顺应自然的心态,而是强行支配自然来适应自己欲望和意志的心态,这种精神转向政治,会造成强制干预的有为政治。
    老子认为,这种以自己欲望满足和意志实现,以自我成为神通超人的养生实践,对治身来说,是违反行动者本人的生命自然的,会造成生命损耗。对治国来说,是违反大众的生命自然的,会造成社会的衰败。
    老子倡导“无死地养生学”,就是一种不要进入死地的养生学,是不做什么的养生学,是做减法的养生学。这种养生学背后的哲学,是认为天道之自然就是最好的。
    养生,不是按自己的野心去建设什么,而是要减少对生命自然的破坏。控制住破坏性的因素,生命就自然生长,按自己天然的本性和方向自然生长,这才是真正的长生和超越之道。
    《道德经》十二章,老子讲到养生学上的“死地”:“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声色犬马诱人入死地。
    《道德经》十九章,讲到养生学的方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表现本性,拥抱自然,少私心少欲恋,拒绝那些学问(包括本章的“十有三”的阴阳养生学问?)
    多数养生学讲的是实现欲望的技法和药物,老子养生学讲的是欲望源头的自控,人不能被失控的欲望带入死亡之地。
    古代政治上,"生生"概念常用。生生之政,指朝廷在经济上积极有为,使百姓发展经济,搞好生计。用今天的术语,就是政府发展经济,造福于民。
    对老子来说,真要在经济上造福于民,不是朝廷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朝廷轻徭薄赋,清静不扰民,则民众自我发展、自我富裕,如《道德经》五十七章中的“我无事而民自富”。
    发展经济,重在朝廷不做什么,做减法,不入破坏经济的死地,而不应是朝廷去做什么,做加法,去搞生生之政。经济上,朝廷动作愈多,经济愈坏。
    也说是说,把此章养生学放到朝廷-经济的关系上,老子反对朝廷主导的“生生经济学”,支持朝廷无为的“无死地经济学”。
    治身治国,都应当是注意不入“死地”,而不是去主导什么“生生”之路。为更好理解本章这种控制“死地”而不管“生生”的思路,我以刘邦“约法三章”为例。
    《史记》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中灭秦,与秦地父老约法三章如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刘邦的“约法三章”,明确定位了朝廷责任,就是控制杀人伤人及偷盗,保护生命权和财产权。朝廷只是生命和财产秩序保护者,刘邦比后来绝大多数执政者智慧深远。
    刘邦这种“无死地”执政思路的继承者,历史上不过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明神宗等少数几人。
    刘邦并不规定民众应当做什么,只是简单地规定了禁止杀人伤人及偷盗,朝廷不过只是民众保安,清除社会“死地”,民众该做什么由民众自发决定,微观主体力量释放,由此奠定了后来文景之治国家昌盛的结果。
    比较一下《商君书》和《论语》,我们会发现,《商君书》规定民众必须去从事“农战”,也规定了繁杂的禁止民众去做的事。民众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完全是被朝廷决定,朝廷成为民众生活的全面主宰者。
    《论语》是要将民众引向“孝悌忠信礼”,这也是一种做加法的哲学,同样规定民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说《商君书》、《论语》是让朝廷来指挥民众,属于本章否定的养生学中有为之术,那么《道德经》是控制朝廷权力,不干扰民众,保护民众自主,属于本章中肯定的“无死地”之道。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用刘邦“约法三章”来对比老子的养生学,这就是一种约法三章的养生学,规定什么事不做,其余听由天命,顺其自然。这是一种以控制破坏性为目标的养生学。
    社会上有杀人伤人和偷盗等伤害社会生命秩序的因素,社会之死地,因此要控制住。
    向内看自己的生命,也应有个养生“约法三章”,控制那些对自己生命形成“杀戮、伤害和偷盗”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无死地养生学”,与现代环境保护的哲学差不多。环境保护的核心,不是去增加什么建设项目,而是是清除环境的破坏因子(死地),让自然力量自动恢复自动生长。自然=最好。正如《道德经》六十四章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阴阳自然结合,本身就是目的,不能成为其他功利目标(例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工具。
    因为“道法自然”,个体的思想言行愈是接近自己本性深处的“自然”,就愈是接近那个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的本源力量,就愈是接近那个“沖气以为和”的平衡和谐秩序,就愈是接近那个“独立而不改”的天道力量,个体的力量就愈是创生、和谐与独立,也就愈是接近那个至深神通的力量。天道自然,是最大的神通。
    真正的养生,就是保护自己生命中的自然,就是保护社会中的自然。在这个意义上,养生,就是清除对自然的破坏,养生,就是保有自然,保有自由。
    
    生命之中,有上天之道的永恒之光。
    发现本章是两种养生之道的对立,也内含两种治国之道的对立,这是本章注释史上的新见解,也是对我自己过去的解释的一次颠覆。要突破前人,也要超越自己,自然创生之道。
    我再读一遍。《道德经》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原标题:老子养生学的特点是什么?|杨鹏讲道德经50章
    *来源:掌上国学(微信号Sinoacademy)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