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医养生笔记丨小暑 桑拿天中胃肠会略显虚弱

http://www.newdu.com 2018-07-03 腾讯道学 李博成 参加讨论

    文/李博成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夏至后的几十天,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暑”。“暑”字很直观地告诉人们,此时土地上下、万事万物都为日光的炎热所照耀。《说文解字》中说,暑者,“热也”。
    
    古人虽然没有“桑拿天”的概念,但还是以“蒸”来描绘湿热天气带来的心情。(资料图)
    公历七月是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在全年之中最热的月份,同时南方各地区也陆续出梅,随后又步入“伏天”。而小暑时节的主题也很简单,就是给人们以“热”的感觉。《释名》说:“热如煮物也。”热浪扑面而来,而且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许多地区的气温都居高不下,夜晚亦是如此,杨万里有诗:“夜热依然午热同。”真是夜以继日的桑拿天。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韩愈觉得“如坐深甑遭蒸炊”,陆游也是形容“坐觉蒸炊釜甑中”。甑,是古代一种蒸饭的瓦器。可见,古人虽然没有“桑拿天”的概念,但还是以形象的烹饪方式“蒸”来描绘湿热天气带来的心情。
    
    时至今日仍然是最常用的解决“中暑”的方剂。(资料图)
    《黄帝内经》中认为,“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盛夏的高温容易使人得暑病,也就是《内经》中所说的“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唐代医家王冰认为,这是由于“阳热大盛,寒不能制”所造成的。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运用藿香、紫苏叶、佩兰等芳香的药物来清解运化暑湿,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藿香正气散,时至今日仍然是最常用的解决“中暑”的方剂。
    
    泄泻最容易发生在夏季。(资料图)
    在盛夏的暑期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炎热的夜晚,正值世界杯赛事,喝几杯冷饮,吃几块冰镇西瓜,晚上在空调屋中看直播比赛,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在路边烧烤摊喝上一瓶冰镇啤酒。那么第二天,很可能轻者会多跑几次卫生间,严重者会上吐下泻、胸闷腹痛。所以,泄泻最容易发生在夏季。
    《黄帝内经》中称之为“鹜溏”、“飧泄”、“注下”,并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泄,如“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湿盛则濡泄”。小暑节气暑气夹湿,人体阳气又升发在表,胃肠会略显虚弱。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会出现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容易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所以,这时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阴寒的、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要讲究饮食的寒热平衡。
    
    不过在暴雨过后,不是人们期待的清爽,而是又进入了“上蒸下煮”的境地。(资料图)
    遇到腹泻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补液。世卫组织也是推荐首选支持疗法,即给予病人服用糖盐水,通过人体自身排毒后的自愈功能来恢复正常。中医则是要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如前面提到的藿香正气散就是针对于急性的寒湿泄泻。另外简单来说,初期可以判断是因寒而腹泻的,可用甘草熬水,再加些糖或盐服用;如果是因热致泄,可以大量服用绿豆汤。俗语说“好汉禁不住三泡稀”,这是因为泄泻不仅使人体流失了有形的物质,还有无形能量气的流失。所以还需要辨明虚实,适当加入补气药。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暴泻不可骤然用补涩之法,“恐闭门留寇也”。所以久泄时长者,只要是湿邪未尽,万不可因久泄必虚,或急于求成,忙于补涩止泻。
    小暑这一时节还常会有暴雨、泥石流等灾害出现。不过在暴雨过后,不是人们期待的清爽,而是又进入了“上蒸下煮”的境地。我们也只有在诗人的文字中寻得炎热时节的一丝清凉:“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博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