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医养生笔记丨夏至:爱莲说说怎够 得吃!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腾讯道学 李博成 参加讨论

    文/李博成
    夏至日,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是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也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到来。
    
    到了夏至这天,阳气将衰,阴气始萌。(资料图)
    北半球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位于高纬度并且享受极昼待遇的国家,都“机械”地将这一天作为春与夏的分界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令节点。古代中国人同样也认识到其重要性,《吕氏春秋》中载“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古人认为,“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至,三以见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也就是说到了夏至这天,阳气将衰,阴气始萌,太阳的直射达到最北端,可以说观察和认识的程度已经十分精细了。
    二分二至被认为是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日子。夏至和冬至所受的重视也是相似的,所以,自古以来夏至亦被称为“夏节”、“夏至节”,从周代起就有着悠久的祭祀传统。古人认为夏之大祭可以消除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礼》中说“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以夏至日,致地方物魅”。夏至和冬至所用祭祀规格最高,只不过祭祀对象有所差异,“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天神皆降;夏至日,于泽中方丘奏之,地只皆出”,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并且祈求消除疫疠与饥饿死亡。
    
    夏至时节的饮食更是要以清泻暑热、增进食欲为主要目标。(资料图)
    盛夏的景致以绿为主,给人清新透亮、朝气蓬勃的感觉,竹翠树青,又以种种的姿态次第铺开。看池塘中,初夏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到盛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靓丽风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描写的也是盛夏时节的荷花,可以说荷花不仅被中国文人视为精神寄托之雅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荷花的许多部位皆可入药,滋养着众生百姓。唐代养生家孙思邈提倡,“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而夏至时节的饮食更是要以清泻暑热、增进食欲为主要目标,犹如《吕氏春秋》中所说,“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所以,古人更视荷花为药食同源之上品。
    《尔雅》载“其根藕,其实莲,其茎叶荷”,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莲藕”,认为其花、叶、果实及根都可作为药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莲花古时又称芙蓉,能镇心益色、驻颜身轻。而荷叶的主治范围就比较广泛了,能清暑化湿、和胃理气、收敛止血。现在临床主要用其清香化湿能助食物转化、甘淡利湿又能帮助排出人体内多余湿气的作用,所以比较普遍的应用于血糖高、血脂高和肥胖症等方面,另外在南方仍然还有用荷叶包裹做饭的传统。对于痰湿偏湿热型的人,还可以用晾干的荷叶做荷叶粥或泡荷叶茶喝。
    
    陶弘景认为其“根入神仙家”,有健脾和胃、养血安神、凉血止血的功效。(资料图)
    荷花结的果实就是我们常吃的莲子,其味甘涩,气平寒,无毒,具有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功效。除了有助于安眠,还用于治疗长期腹泻、气血不固。干莲子还是平日里熬粥的常用食材,不过需提前浸泡才易熟烂。家喻户晓的莲子羹就是用冰糖、莲子、银耳或燕窝共同熬制成羹的,能够美白皮肤、滋阴安神。
    荷花的根就是我们常吃的藕,陶弘景认为其“根入神仙家”。有健脾和胃、养血安神、凉血止血的功效。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以肥白纯甘者良。生食宜鲜嫩,煮食宜壮老,用砂锅桑柴暖火煨极烂,入炼白蜜,收干食之,最补心脾。”其气味甘平还能够滋阴润燥,所以莲藕炖排骨汤,可以起到很好的滋补体液的功效。在《本草纲目》所载附方中,还多配以藕汁治疗各类烦渴、口干等热证。两节藕之间交接的部分,中医称之为“藕节”,炭化后有很好的收敛、凉血、止血的作用。
    天生丽质的荷花不仅是保健养生之上品,而且还是观赏佳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的这篇《爱莲说》和莲花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在炎炎的夏日里,泡一壶莲子茶,食一碗莲子羹,再观赏着高洁的莲花,让容易烦躁的内心清静下来。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博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