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端讲座”第二场举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任剑涛出任主讲人,他演讲的题目是《神、人与物:确立儒家人文主义的知识坐标》。演讲结束后,讨论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明、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筠就任剑涛的演讲直率发表了意见,最后,任剑涛一一回应。最后三位学者还回答了读者的提问。 ![]() “艺术与人文高端讲座”第二场:神、人、物:确立儒家人文主义的知识坐标 儒学要重振生机,必须有更宽广的胸怀 自近代以降,现代化洪流席卷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儒家文明的转型成为几代中国知识精英面临的共同问题。迄今为止,它依然横亘于知识人面前,在近200年来的时间里历久弥新。 在西方历史和语境中,人文主义语义多变,在不同时代所指迥异。《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认为,人文主义起源于1350-1600年间,即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思想中,有三种看待人和宇宙的模式,第一种是超越自然,超越宇宙,把人看成是神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是自然模式,即科学模式,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而儒家人文主义的提出和探讨,实际肇始于60年前海外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的破题。在巨大的政治变局面前,唐君毅等人将政治问题转化文化问题,其“花果飘零”之说沉痛悲壮。他们对于儒家人文主义的提出,以及儒家学说的重新建构,显示出富有勇气的学术创造,为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尽管很多大陆新儒家对于他们的学术理路和观点不以为然,但是,这些海外新儒家的文化使命感,对于自身责任的主动承担,对于专制主义的犀利批判,仍不失为儒家精神的鲜明体现。精研政治学、政治思想、行政学,熟稔当代思潮的任剑涛,对于儒学显然有着独到的思考。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出版过《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伦理王国的构造:现代性视野中的儒家伦理政治》《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等著作,最近出版的《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是其思考的延续。任剑涛提出,“为了自身重新焕发思想活力,有必要促使儒家脱离国家权力的庇护和利用,这意味着儒家脱出‘经’的体系,重回文化经典的初始状态;也就意味着儒家主动投入思想竞争天地,既争夺思想资源,又争夺人心,为获得公众的认同,改进自己的论述,改善传播方式。”以此前的研究为基础,无论是在学理的阐述,还是在现实的介入上,任剑涛的演讲都提出了见解深刻的问题:儒学如果要想成为宗教,首先是缺乏教主以及一个统一的组织;如果儒学是哲学,要和西学对话,就必须在知识和概念上具备可公度性,如果满足于一个圆融的知识体系自说自话,不仅无益于儒学的新生,更无法形成真正的交流。 ![]()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任剑涛以“神、人、物:确立儒家人文主义的知识坐标”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一定程度上,任剑涛是接过海外新儒家的话题“接着讲”。但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支持下,任剑涛的讲法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他既有人文学的问题意识和深切关怀,更有社会科学的缜密严谨和宏阔视野。两者结合使其观点和辨析不仅概念清晰,论据充分,而且逻辑严密,论证强大。如陈明所言,任剑涛的论述和主张对儒家和儒学充满善意,并富于同情之理解, 近年来,杜维明先生力主精神人文主义,着力建构高蹈而普适的道德理想;大陆新儒家蒋庆、陈明都把儒家定位为宗教,但各自的依据和路径迥异;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在新作《天边有一块乌云》中,将先秦儒学定位为有限理性主义,与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相比较,更是独辟蹊径。如果说,任剑涛在儒学、儒家的现代转型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那么,刘东已经在知识的可公度性上做出了富有新意的探索。他以“绝地通天”平衡了“天人合一”;以“认识优先”修正了“伦理本位;提出了“儒杨互补”以补正“儒道互补”,提出“内在不超越”否定“内在超越”…… ![]() 艺术与人文高端讲座现场,从左至右为:主持人梁治平,讨论人陈明、李筠,主讲嘉宾任剑涛。 当然,儒学的现代转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知识的建构上,它需要更多知识人接力创造;在现实层面,它与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密不可分。一方面,儒学必须放弃抱残守缺,重振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开放性,积极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另一方面,它必须彻底放弃崖岸自高、自说自话,借助知识的可公度性而重振生机。在这一点上,任剑涛和陈明的学术交锋颇具示范性:两人相识二十多年且私下是好友,每次谈到学术就争得不可开交,令人想起民国时期熊十力与废名(即冯文炳)。尽管明知会拆台,任剑涛还是邀请了陈明为评论人。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提倡,以后的儒学界学术研讨会议或其他活动,不仅应该邀请国内其他思想流派的学者参加,更应该具有国际视野,邀请一些欧美知识界精英,甚至是对儒学批判最激烈的学者与会,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显示儒家的包容性,又能实现真正的交流,促进儒家可公度性知识的形成。 张弘(凤凰网主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