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 彩绘陶盘 龙山文化类型(资料图) 距今4500年前,龙山文化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彩绘蟠龙盘。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高9厘米。胎呈褐色,器表为灰褐色。盘的外壁着绳纹,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经磨光,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施黑陶衣为地,并用朱红彩绘制出一蟠龙纹,作蟠曲状,头在外圈,身向内着,尾在盘底中心。 鱼龙盘 商代后期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资料图) 商人铸刻的青铜器龙纹是古拙、神秘、威严的,是因为先民意识里充满着对龙的神秘力量的敬畏。这时青铜器上以夔龙纹最多,形态多样,有带虎耳的,有卷角的、曲折角的、长颈鹿角的、尖角的,有长鼻前伸的,有一足的、两足的、无足的等等,但毫无例外,它们都作爬行状,通常大口张开,神态威严。 蟠龙盘 商代后期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资料图)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注:“《毛诗蓼萧传》曰:龙,宠也。谓龙即宠之假借也。”三国魏时张揖撰《广雅》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于是,龙被想象为仙人御驾的神物,衍化为圣人、帝王的象征。 龙形玦 商代后期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资料图) 商人创作了一种两头龙纹,即单个兽体身躯两端各设有一个龙头,身躯成为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龙被认为是升天的最佳载体。《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这就是青铜礼器上铸龙纹的目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中,有两条盘结的巨龙,正载着死者冉冉升空,正是对青铜龙纹功能的形象诠释。 神话传说中龙能够行风使雨,人们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龙也便在情理之中了。《庄子·天运篇》曰:“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甲骨文中有几十余种龙字,形体迥异,由之学界的解读亦各有其说。叶玉森先生《殷契钩沉》一文中引地质学者的看法,说“龙即远古的恐龙”,“龙为古代之爬行动物”,于契文谛察象形龙字,其头顶有肉冠,有两角两耳,口阔有髯,有胡须,有四肢,有掌爪,有身甲或斑纹,无翼尾,其形蜿蜒,能飞能行。 三龙蟠环 玉佩 战国中期 河北平山县墓葬出土(资料图) 秦汉以来,人们便将龙人格化,称为龙王,并敬以祭祀。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龙形 玉佩 战国晚期 河南准阳县出土(资料图) 西周开始,王室即祭四镇、四渎于南郊。始皇二十六年,令祠官祭江渎神于益州。汉宣帝神爵元年,祭五岳、四渎,四海百川。至唐玄宗时,封江渎神为广源公,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天宝十年,封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宋太祖开宝四年,遣使祭海神,并诏岳渎并东海庙专管祀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四立日祭四海神。仁宗康定元年,加封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徽宗大观二年(1108),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之后历代帝王皆依制,致祭四渎四海、百川龙王。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