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曲则有情:武当山复真观九曲黄河墙的独特魅力

http://www.newdu.com 2018-07-09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在现有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太子坡因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在武当建筑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山门之后,延山体分布的71米的红色夹墙,被称作“九曲黄河墙”。本文通过道教建筑的“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转九曲的民间风俗、全真道与民间社火活动以及全真道在太子坡传播等多个视角来看该道教建筑形式的命名及设计理念。
    
    复真观(资料图)
    
    道法自然

    初到武当山太子坡,行至复真桥,入山门进入了夹墙之中,会有初入仙境的神秘感。墙体厚1.5米,高2.5米,红墙绿瓦,蜿蜒如龙。尤其行至中间段时,视角会被蜿蜒的墙体遮挡,神秘感会格外突出。
    墙体为何要做成如此蜿蜒形状,又为何不直接做成直线通道呢?
    首先,这是因为古代道教建筑讲究一定的风水格局,即:曲则有情,直则无义。意思是古代建筑讲究缓和,曲可聚气,直则损丁。古代住宅、道教宫观及皇家建筑中的影壁墙,就是为了聚人气、财气。同时,弯曲的引导通道,也符合复真观整体的建筑布局要求。复真观依山而建,充分借助山体结构,不破坏山体本身,严格遵守“道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复真观平面图(资料图)
    其次,道教建筑除了满足信徒的祭拜、修行等需求之外,还应满足一定的审美。李约瑟曾赞美中国古建筑:“中国伟大建筑整体之形式,是联合一种与大自然调和之歉德,是一种诗意的幽情而组成的有组织的式样,为任何文化所不及”。这种与大自然的调和,反映在建筑特色上,便是蜿蜒而上依势而建,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痕迹。71米的隔墙,营造出一种隔离天地间的境界,体现出道家“自然”美学。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
    
    九曲黄河墙(资料图)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疑惑之人,不达经理,乃谓大道仿法自然。若有自然居于道之上,则是域中兼自然有五大也。”又称:“大道以虚无为体,自然为性。”
    宗白华在提到建筑时,“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之表现。”生命之表现,在蜿蜒而上的空间中得以展现,体现出一种“自然”。
    那么,何谓“九曲黄河”,这一命名的背后又有什么道学渊源呢?
    九曲黄河
    
    九曲黄河(资料图)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经九个省区,故被称作“九曲黄河”。在黄河流域,流传着一种“转九曲”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祭祀老子的活动,也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所谓“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人们正月十五这天,人们敲锣打鼓进入一个九曲的方阵。方阵呈正方形,东、西、南、北、中共分为九个曲阵。人们在曲阵中,也加入了秧歌、放炮等社火活动。
    在封神演义中,出现的九曲黄河阵由云霄、琼霄、碧霄所布,内有惑仙丹、闭仙诀,能失仙之神、消仙之魄、陷仙之形、损仙之气、丧神仙之原本、损神仙之肢体。所谓“神仙入此而成凡,凡人入此而即绝”。
    文学形象以及民间风俗,都有一定的现实根源:中国古代的战阵。中国古代三大战阵,分别为八卦阵、撒星阵、鸳鸯阵。八卦阵,又称九宫八卦阵,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为主流的行军布阵以及营地驻扎的布局。《黄帝阴符经》上讲“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古代阵法通过对参战人员合理的布局,充分发挥战阵的战力。
    
    八卦阵(资料图)
    民间将原有的军事战阵,吸收并加入社火活动,逐渐演变成现有的转九曲的活动形式。而历史上全真道的传播过程中,也借助了社火、转九曲等民间活动,达到了很好的传教效果。
    全真道与乐舞活动
    武当山地处鄂西北,汉水自西向东环绕武当山北麓。粉青河,环绕武当山南麓,在谷城境内流入汉江。武当山属于汉江水系,复真观夹墙为何以带有黄河流域文化符号的“九曲黄河墙”来命名?
    首先,王重阳在传教过程中,大量借助民间的民俗文化,组织和参与“刮鼓”等社火活动。
    
    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转九曲”(资料图)
    王重阳其在《刮鼓社》一词中写到:“刮鼓社,这刮鼓本是仙家乐。见个灵童,于中傻俏,自然能做作。长长把玉绳辉霍。金花一朵头边烁,便按定五方跳跃。早晨起踏云脚,早晨起踏云脚。会戏谑,正洽真欢乐。显现玲珑,玎珰了了,遍体缨络。遂引下,满空鸾鹤。迎来接去同盘礴,共舞出、九光丹药。蓬莱路有期约,蓬莱路有期约。”词中所描写的,正是民间社火场面。在《减字木兰花·自咏》自述中写到“傻得唯新,刮鼓丛中第一人”。
    全真道由王重阳创立之后,经全真七子的努力,传教范围集中在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等地,覆盖范围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主,在其传播过程中,吸收了民间各类民俗形式。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随着传教过程,辐射到后来的传教区域。
    武当山太子坡,在清代成为全真道在南方的重要道场。清初,白玄福和杨常炫两位来自北方的龙门道士,以太子坡为主要道场,传播全真道。“入武当山修真,顺治十三年嗣修明真庵,为聚徒讲道之所”,“又于康熙元年抚治王公倡行,修复太子坡复真观,白福元主其事。”
    在二人的努力下,全真道在武当山盛行。太子坡作为全真道传教重地,深受北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带有黄河流域文化特色的“九曲黄河”自然成为这一道教建筑引导空间的命名来源。
    
    影视作品中的丘处机和全真七子(资料图)
    武当山九曲黄河墙,作为道教建筑的引导空间,严格依据道教建筑“道法自然”的设计法则而建,同时也是全真道由北向南传播过程中的有力佐证。如今到武当山的游客,每至九曲黄河墙都会驻足,为其营造出的神秘感而表示惊叹。武当山道教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依然焕发着独特魅力!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