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绝笔”之所以重要, 就在于它的返璞归真和无拘无束。 随着对艺术生命的理解更趋完满, 艺术家的绝笔之作 常会达到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境界。 我们试从以下几位艺术大师的绝笔之作中, 追寻其最真实的心灵告白。 王国维 ![]()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 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 等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大师。 1927年6月2日, 他纵身一跃,殒命昆明湖。 人生天地,来去匆匆,只留下“五十之年, 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 ![]() ·王国维遗书 释文: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藳葬于清华茔地。 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 汝兄亦不必犇葬, 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 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 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 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 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国维遗书,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 他的字不乏晋韵唐法, 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和之境与儒雅之概, 颇具学者风范, 无疑与他的为人性格、读书品质 都有相似之处, 此遗书法度谨严、气清质朴、平静泰然。 李叔同 ![]() 1942年10月13日 (农历九月初四日)晚8时,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福建泉州 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安详圆寂。 临终前3天, 他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交给侍者妙莲法师, 为其最后绝笔。 ![]() 观其笔墨, “悲欣交集 见观经”七个字的墨色, 由润而枯,一气写就, 而“见观经”三字全是皴擦的渴笔,行笔慢。 笔枯而后蘸墨, 在下面画了一个墨色饱满的圆圈。 接着用小字署写日期,墨色丰满。 按书写的常规,日期本当写在左下角, 因为逼仄,移写到右上方,布局得到平衡。 这件绝笔手迹,幅面小,渴笔多,未钤印, 与弘一法师以往安排妥帖的书件大不一样。 但“悲欣交集”又和盘托出 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 欣喜自己往生而离苦得乐的心境, 因而这纸告别之迹别具一种撼人心灵的力量。 齐白石 ![]() 1957年9月16日, 齐白石在北京医院去世, 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画作,供后人欣赏。 ![]() ·齐白石《葫芦》 齐白石的这幅《葫芦》, 也被称为是齐白石的绝笔, 据说当时齐白石为了画这幅画, 一天早晨起来,没有人搀扶, 他自己从卧室踉踉跄跄地走进画室, 站在桌前,画下了这一幅画。 邓散木 ![]() 邓散木(1898-1963), 字纯铁,斋名厕简楼。 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 擅书法篆刻, 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 ![]() ·邓散木绝笔 释文: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此楷书取法欧体, 将欧体的险绝劲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含而不露, 流露出碑刻本身的金石气息,极为可贵。 潘天寿 ![]()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 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 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 后取法石涛、八大山人。 中国现代书画家、教育家。 ![]() ·潘天寿绝笔诗稿 释文: 千山复万山,山山峰峦好。 一别四十年,人老山未老。 莫以幽房窄,心随天地宽。 倘能免罗织,自古有沉冤。 不因罗罪深,逃名痛未遐。 知应得回乎,痛下砭针时。 此作品在非常条件下仓促写就, 已无须细论笔墨, 看淡生死,才能如此镇定。 前人说,诗言志,用在此处至当不过。 张大千 ![]() 1981年7月,83岁的张大千 应日本横滨著名侨领李海天之请 为其旅馆大厅绘制《庐山图》, 张大千虽然游踪遍及中国, 庐山却是从未亲履之地, 选此题材是对他艺术事业的一种自我挑战。 ![]() ·张大千《庐山图》 大千先生作此画时,身体状况很差, 常住医院治疗,时画时辍, 而且由于画面太大, 还得整个人被抬上画桌趴着画,极为吃力。 甚至有时心脏不适,吃药休息后, 仍继续搏命作画。 ![]() ·局部 后来由于博物馆要求 在1983年将此画及其近作联合展出, 于是大千先生作了最后一次赶工, 只题了两首诗而没有署款。 博物馆展毕归还之后, 大千原拟在身体状况许可下, 作进一步的润色修饰。 可惜他在1983年3月8日进医院, 于4月2日去世,终究没能完成和落款。 王蘧常 ![]() 王蘧常(1900—1989), 字瑗仲,号明两, 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 早年曾从师沈曾植治学,晚年致力于书法, 精心研究汉简, 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 拓展了章草之领域。 其书法作品在日本享誉极高, 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 ·王蘧常绝笔 释文: 十八日书悉。 屡欲我书十八帖,何敢续右军之貂? 但以足下情辞恳款,又不忍拒。 此书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 即谓之十八帖,可乎? 一笑。其庸弟。兄蘧。 《十八帖》是王蘧常的绝笔, 此处选为《十八日帖》。 王蘧常留下了大量手札,回顾其一生, 以章草为主,书风老辣,个性强烈。 林散之 ![]() 据林散之儿子林昌庚回忆: “父亲喝了点人参汁, 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 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 ‘生天成佛’四个字, 写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盖了印章。 他闭目端坐, 显得那样安详、超脱。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 他即将走到这个世界的终点, 迈向另一个世界。” 1989年12月6日, 享年92岁的林散之去世。 ![]() 启功 ![]() 2005年初,有人请启功先生 为即将开馆的建川博物馆题字时, 启功先生住进北大医院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身体极度虚弱。 但病床上的他仍一手抚眉, 苦撑着写下“成都建川博物馆”几个字。 不久,启功先生病情加重, 进入了长达数月的深度昏迷状态, 直至离开人间。 ![]() 93岁高龄的启功先生, 最后题字“成都建川博物馆”。 至此, 中国最后一位古典意义的书法大师辞世。 这位可爱而慈祥的老头儿,离我们而去。 吴冠中 ![]() 2010年6月25日, 吴冠中先生在京病逝,享年91岁。 他曾写下:“想我,就去看我的画吧!” 《幻影》《巢》《梦醒》及《休闲》 是他去世前所作的四幅绝笔之作, 看了这几幅画,是否能感到无尽的意味? ![]() ·吴冠中《幻影》 ![]() ·吴冠中《巢》 ![]() ·吴冠中《梦醒》 ![]() ·吴冠中《休闲》 ![]() 一切外在的东西, 无论是画纸上的物象还是书写的技巧, 抑或是作品的位置经营, 在临终者面前, 似乎统统都已被放下。 然而也像有人说的: 真大师,再怎么画也画不坏。 ·文章参考壹号收藏,书画界艺术整理 ![]() ·点击图片,鉴读历史好文 ![]()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