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每周诗语丨诗词里的“避暑神器” 你可见过?

http://www.newdu.com 2018-07-18 腾讯儒学 陈娅妮 参加讨论

    文/陈娅妮
    在现代大家都一股脑儿钻到空调房的盛夏,能够驱赶夏日炎热的,除了空调以外,凉席、扇子,早已被我们抛到一边,无甚用处了,可是千年前的古人却或许指望着它们度过长夏呢。那么古人还有哪些“神器”来避暑呢?他们留下的诗词中同样有着答案
    
    热浪翻滚的夏日,古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神器”来避暑(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家还记得我们上一期每周诗语提到的古人在诗词里所写“午睡”的场景吧?我们在苏舜钦的诗中就看到了夏日午睡的神器“凉席”。
    文章的最后提到了一首张耒的诗作《夏日》:“黄帘翠幕断飞蝇,午影当轩睡未兴。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这短短的四句诗中,就包含了三样夏日“神器”:蚊帐、石枕、凉扇。也就是宋诗能写出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细节。
    夏簟,便是竹席,苏舜钦诗中所谓的“夏席”是也。夏席不仅可在午睡时使用,在出游纳凉的时候携带也是一个好选择。它铺开的时候占用的地方大,完全可供一人躺卧,席卷起来之后却只有一个小筒,携带起来非常方便。
    黄庭坚有一首《息暑岩》,中间两句“石囊嵌空自宫室,六月卷簟来曲肱”描写的就是夏日卷席出游的情形。在咏夏诗中,夏簟更是常常出现的事物,可见古人确实认为它是夏日里不可缺少的“神器”。
    孔平仲的《夏夜书事》有言:“空庭愁寂一蝉鸣,斋阁阴阴夏簟清。”释德洪所作《快亭》则说道:“佳眠夏簟便光滑,醉耳松风喜再过。”清凉、光滑,是夏簟能够去暑的物理特征,在这样的凉席之上,去听蝉鸣、去听松声,竟然觉得悦耳喜人。
    
    在清凉的夏簟上,耳畔竟如有风过松(资料图 图源网络)
    林放《东山高卧》的这两句可谓是非常高的赞美了:“老松飞翠落夏簟,六月不暑凉于秋。”说用了夏簟啊,六月的暑气就烟消云散了,甚至比秋天还要凉快。也正是有了夏簟,古人们才能在酷暑的正午酣然入眠。
    除了凉席,竹枕同样能够消除炎热,让人们在清凉中入睡,正如李之仪《首夏》一诗中所写的那样:“娇红扫尽绿阴成,便觉庭虚暑气生。旋拂藤床方竹枕,不妨鼻息作雷鸣”。
    这一首诗写得十分有趣,欲扬先抑,虽然有着绿荫,却还是觉得暑气非常。但一旦有了藤床、竹枕,就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地大睡一场。
    看来竹子便是“神器”的秘密所在。竹子还能制作成竹夫人。“竹夫人”是什么?它是由竹条编制的长圆形竹笼,一端有底,一端开口,富有弹性。古人在天热时将它放置床席间,可以憩手足,用以伴眠。
    更讲究些,还可以在竹笼中放些薄荷叶、栀子花等鲜花,闻着花香,甜美入梦。赵时韶作《竹夫人》一诗以表达对它的喜爱:“玉骨冰肌夏月凉,更无人妒得专房。醉翁爱作身边伴,只恐西风又隔床。”一句“更无人妒得专房”,似乎是真把它当做“夫人”了。
    
    富有生活情趣的古人也会在“竹夫人”中放上栀子花,伴花香入眠(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扇子是古代最常见的避暑物,在我们现在看来或许稀松平常,但在古时应该也缓解了不少酷暑带来的不适。扇子摇动生风,清风徐来,暑气尽散。
    扇子虽然是夏日的避暑神器,但也常常有着艺术价值,我们上面提到的张耒诗作中的“扇凉山雪画青缯”,就可以看出这扇子是在青缯上花了远山和白雪,在夏日里不仅摇来清风,看着画作,似乎也能感受到白雪带来的凉意。
    释智圆所作的咏物诗《扇》则着重写扇子在盛夏的功劳:“盛夏有功风自远,凉秋无用架偏高”。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避暑“神器”外,古人还会穿夏衣纳凉、用冰块冰镇食物、用瓷器凉手等等。当然,静心也是消暑的良好方式,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样的心境,不知道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还能体味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