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每周诗语丨蝉鸣声中忆童年: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http://www.newdu.com 2018-07-25 腾讯儒学 姚海涛 参加讨论

    文/姚海涛
    伴随着越来越热的夏天,蝉的叫声也渐渐聒噪了起来。蝉这种鸣虫,因各地方言的差异,有多种不同的叫法,如知了、知了猴、知了龟、蛣蟟等等。
    
    蝉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动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蝉给孩童带来了多少乐趣呀。每逢暑假,在白天的正午,时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孩童,执一根青黄色竹竿,抬首仰望着房前屋后的绿荫与树顶,用竹竿顶端的面筋或者网兜去捕蝉。
    从他们嘴里发出的或惊喜或惋惜的声音里,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否有所收获。捕蝉会成为孩子们对这个暑期的美好回忆,构成了这个夏天的欢乐片断。
    即使不捉蝉,坐在夏日绿杨荫里听鸣蝉,惬意的享受着“蝉噪林愈静”之美,不也很快乐吗?
    当夜晚落下帷幕,孩子们成群结队,各携一支手电,对树边的一个个小洞进行地毯式搜索,他们寻觅着蝉的幼虫踪迹。
    捕蝉收获的是乐趣,也是美味。因为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有益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是夏日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同时,蝉蜕因含有甲壳素及蛋白质,是重要的辛凉解表中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流响出疏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蝉生命不息,鸣叫不止。它鸣叫了半个夏天,提醒着时令的变换,奏响着独有的蝉风余韵。在古诗里自然会有很多《蝉》诗。
    其中最有名的恐怕要属唐代虞世南的那首《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晨澄澈甘甜的露水,“知了、知了”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枝叶间传出来。蝉声之所以能传到很远的地方,是因为它居于高树之上,而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
    古人不知蝉吸食树的汁液为生,认为蝉居高饮露,有高洁之姿、清虚之态。它“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居于高洁之处,吸风饮露,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自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品质透出。
    
    古人以为蝉饮露而生,以之作为高洁的象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它成为诗人吟唱的意象,成为人高洁品质与情操最恰当的寄托和象征物。虞世南《蝉》诗背后的深意可能也正在于此。
    蝉鸣还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想起家乡故园,引发一段夏日愁绪。“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这声声蝉鸣,叫在游子耳畔,撩拨起了他们的思乡意绪。
    蝉的时令性与短暂性,让它与爱情也有了某些关联。所以,当寒蝉鸣泣之时,总是带着爱情的余悲。
    你听,它在柳永的《雨霖铃》里凄切地吟唱着,一声声地,叫得那样地凄凉而急促。它在凄凄冷冷中告别了那个深爱的季节,吟唱着一段别离的爱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为蝉而忧伤,正如庄子所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它离开了这个世间,却将希望的种子埋进树的枝丫里,等待几年后的又一次重生。
    蝉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带着悲情愁绪,也蕴含着未来希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