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悲鸿《十骏图·草原雄风》1942 ![]() 徐悲鸿的马, 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 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他画的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 画面简淡、高逸, 用笔泼辣、凝重, 穷紫酣畅,间参西法, 给当时的中国画坛 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2、于非闇《临韩干照夜白·李龙眠五马图》 ![]() 于非闇笔下的照夜白, 不仅企图从仰首嘶吼、四足骚动的形象, 捕捉欲脱离去时马匹的惊恐之状; 在笔墨的表现上, 于非闇也是以墨色浓淡渲染的技法, 勾摹出照夜白身躯的光滑质感。 临李公麟的《五马图》时, 于非闇以流畅的线条, 将或为汉人,或为外族马官的神态, 生动地呈现出来, 并略以色彩晕染人物的脸部及躯体。 而在马匹的表现方面, 他对于轮廓线条所形塑出的马身十分注意。 最后,在书法部分, 除了可见于非闇常见的瘦金体书风外, 尚可看到他所临黄庭坚的款书 及以行书体所书的“天闲矩”之引首。 3、徐悲鸿《八骏图 》1942 ![]() 4、徐悲鸿《愚公移山》1940 ![]() 此画作于1940年, 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 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 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 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关于此画的人物 为什么多为印度人和裸体的问题, 徐悲鸿有过解答: “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思, 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北山愚公’, 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 ‘孀妻’也只好穿件黑衣。” 并说, 这画是在印度国际大学时画的, 以印度人为模特儿, 这样大的画,不作人物写生画不好, 所以‘叩石垦壤’者都是外国人。 5、吴湖帆《临王翚田居图》 ![]() 收藏、临古, 也成就了吴湖帆成为一代鉴赏大师。 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徐邦达、 杨仁恺(清明上河图发现者)则是他的弟子。 可以说, 吴湖帆艺术不仅是一名山水画家, 也与明代董其昌、现代张大千一样, 是一代顶级的仿摹高手、收藏大家 和鉴定大师。 6、齐白石《利多利大图》 ![]() 7、齐白石《花卉长卷》 ![]() 浓厚的乡土气息, 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 富有余味的诗意, 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 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 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 平正见奇的构成, 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 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8、陆俨少《白云青嶂红树之图》 ![]() 陆俨少的山水画, 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古拙奇峭的感觉, 具有超凡脱俗的情趣和引人入胜的美感, 散发着高品位的文人气息。 陆俨少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 一是“留白”, 即以水墨留出白痕, 用来表现云雾、泉水、山径和浪花。 二是“墨块”。 即留白要以墨色反衬,以浓墨积点成块。 他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和水纹, 且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 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 另外,他画石每每空勾无皴, 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结构, 往往起笔墨迹厚重, 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 9、黄宾虹《山川卧游卷》1952 ![]() 《山川卧游图卷》, 在能领略黄宾虹绘画内蕴的欣赏群体中, 无疑是瑰宝中的瑰宝, 令无数“黄迷”叹为观止。 展卷细视,满幅, “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不齐之齐”的点和线, 满幅树不树,山不山,水不水, 几乎全是有生命有呼吸的书法线条, 这些书法线条通过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焦墨、宿墨、渍墨、积墨诸法的交互, 组合成一幅天趣横生的宇宙图像。 10、傅抱石《韶山》 ![]() 作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活动的计划安排, 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6月 邀请黎雄才、傅抱石、余本等赴韶山写生, 这是傅抱石第一次来到韶山作画。 对于这次创作经历, 傅抱石感到无比的光荣,心情十分激动, 用他自己的话说, “前后虽然只短短的九天, 却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感受最深的九天,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永远要画它。” 就在傅抱石韶山写生一周后的6月25日, 毛泽东主席突然回到他阔别已久的故乡, 成为当时轰动的时政新闻。 画韶山、画延安、画井冈山、 画其他革命纪念地, 成了中国画家们描绘、表达的主要题材, 并藉此演变成了中国画 实现自身改革的一个契机。 画家们由最初一般意义上风景写生、 到革命圣地写生, 再到后来专门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的创作, 最终演绎成为特定时代 山水画家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幅悠悠长卷, 有钟灵毓秀的苍山秀水; 有桀骜不凡的高头大马; 更有有妍丽动人的花香鸟语, 都饱含着中国人的信仰、思想、智慧、感悟、审美等。 它们是否打动了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