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张宇初:张宇初主祭显神通

http://www.newdu.com 2018-07-30 腾讯道学 贾来生 参加讨论

    文/贾来生
    洪武十六年(1383)张宇初天师在紫金山建玉箓大斋七昼夜让其声明大振。
    
    道教斋醮仪式(资料图)
    在叙述张宇初紫金山大醮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道教斋醮的基本含义吧。斋醮是到道教举行祭祀祈祷神灵的一种宗教仪式,俗称作道场。斋醮二字在早期道教中是通用的,南朝时多用“斋”字,隋唐以后则多用“醮”字。举行斋醮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为人祈福、消灾、拔苦、谢罪、求寿、求平安、超度亡灵,等等。祈禳是斋醮活动的主体内容。因为正一天师道认为一切灾难和疾病都是由于鬼怪妖孽作祟,所以必须做法乞求神灵救治。而斋醮活动中必定有奏章,奏章是天师和天神实现联系的一种媒介方法,也就是通过奏章的形式把当事人的症状和灾害情况,以及要求告诉天神并请求迅速救治。正是因为张天师被人们当成了玉皇大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通神役鬼的超凡能力,加上唐宋元明的一些统治者对斋醮活动非常迷信,宫中每次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都要礼请张天师入宫举行斋醮活动予以禳解。
    斋醮活动,历来就繁琐之极,其基本程序大都按照南朝陆修静的九斋十二法,《隋书·经籍志》把斋醮分为黄箓、金箓和涂炭等法,而我们的张宇初天师在举行的这次斋醮活动,用他自己在《道门十规》中的记载来看,其定规极其严格,其等级极其森严。他讲到:“三箓之设,金箓惟帝王可建,玉箓惟后妃可建,黄箓则士庶可建。大小各依分数,不可僭越。定规一遵太祖皇帝立成仪范,恪守为则,凡其符箓简札之类,亦不得增损移易。其坛仪科典,皆设像阴阳,取则经纬,一无妄建。”
    
    明神乐观残碑(资料图)
    据苏伯衡《重修上清宫碑文》记载,“召使建金箓大醮于紫金山,七昼夜竣事。”而像一条巨龙盘踞在南京东面,蜿蜒逶迤、虎踞龙盘的紫金山,在明代一直被看做祭祀的风水宝地。这次张宇初带领了龙虎山最得力的高功、法师等人,精心准备,祈禳七日,但见钟鼓铙钹之声俱发,香烟飘绕,诵经之声朗朗,祈福之心虔诚之极。
    洪武十八年(1385)张宇初又受命在神乐观祷雨。神乐观建于洪武十二年(1379),属太常寺,掌祭祀天地、神祗及宗高、社稷时乐舞,由提点、知观等官主管。神乐观在明代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景曰“神乐仙都”,原名真武大帝行宫,专供奉道教“真武大帝”,洪武十二年(1379),明太祖敕建为“神乐观”。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全国旱情比较严重,太祖命张宇初在“神乐仙都”之称的神乐观进行求雨祭祀活动,史载有应验,不时即降大雨。太祖传令对于张宇初的祷雨有功奖赏。
    
    太上清宫(资料图)
    大上清宫在今江西省贵溪县城西南约四十公里之处,坐落在上清镇东陲,距嗣汉天师府约一公里,是历代供奉祭祀神仙的地方。古代这里称为仙源乡招宾里,其街称“琼林”。这里左拥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环拱,实乃仙灵都会也,张宇初经常从天师府去上清宫查看。他也听到了古老相传的民谣说,这里是九龙聚会的宝地。民谣云:“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唯有一龙不伏法.顺水飘游遇虎凶。”这九龙指的是上清宫周围的天门山、台山、乌剑山、狮子山、冲天峰、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和圣井山。迎着夕阳,他缓缓的吟出了那首宋代著名文学家洪迈曾经描写过的当时上清宫宫观景致的诗歌。
    振策冲暮云,
    携琴宿仙境。
    松风生夜凉,
    萝月散秋影。
    洞远落猿声,
    溪清明鹤顶。
    中宵梦仙翁,
    乘车停翠岭。
    狮子身无色,
    鸾凤互相引。
    上有朱幡幢,
    金碧不可省。
    风吹云璈遍,
    顾我忽如喑。
    遗以丹篆文,
    再拜豁心领。
    明当谢浮荣,
    飘然从结轸。
    
    传说中镇压着宋江等天罡地煞的镇妖井(资料图)
    而且,大上清宫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一回,写的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是讲大上清宫的,由上清宫内的镇妖井,走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演绎出一部惊天动地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如今,伏魔殿仍在,镇妖井仍存,游人信士络绎而至,都忍不住要探一探伏魔殿的神奇,镇妖井的玄秘。
    
    天师府仪门(资料图)
    上清宫的历史,如同正一天师道一样悠久。上清宫的建制和历代修建,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天师道兴衰更替的历史。据《龙虎山志》和苏伯衡《重修上清宫碑文》等典籍记载,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承启道教,在此建“传箓坛”。唐会昌年间(841—846),武宗召见第20代天师张湛赐帑银于传箓坛旧址建道观,并赐额曰“真仙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宋真宗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天圣年间,上清宫迁于龙虎山之南,元佑年间,第二十八代天师重新修建,贾善翔为之作记。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请于朝,宋微宗命拨赐米万余斛(一斛一斗),由江东漕臣在龙虎山丈量土地重建上清观,从此之后,上清宫的地址一直未变。政和三年(1113)将上清观升为“上清正一宫”,王与权作《上清正一宫碑》,碑文记载“时宫中学道者常数百人”,足见宫观规模之大。南宋时,宋高宗赵构于建炎年间,宋宁宗赵扩于庆元年间和嘉定年间,都分别赐钱对上清宫进行扩建。宋理宗赵昀于端平年间派上清宫高道易如刚、毛允中等不断扩建,当时己有六殿(三清殿、真风殿、昊天殿、南斗殿、北斗殿、琼章殿)、二阁(即皇帝景命阁、宝奎阁)一楼(琼音楼)、三馆(宿云、蓬海、云馆)、二堂(斋堂、正一堂),堂之左为方丈,东西创道院数百楹。景定年间,宋理宗命张闻诗建上清宫门楼,榜曰:“龙虎福地”。后又命毛云中在上清宫内增建紫微阁,宋理宗御书匾额。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赐帑银重修上清宫,元武宗海山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
    
    龙虎山伏魔殿(资料图)
    只可惜,这一切的辉煌宏大,气派非凡,却因为至正辛卯年(1351)一个戏剧性的意外火灾,顷刻之间灰飞烟灭,繁华不再。看到这略显萧条而又相对局促的上清宫,回想起上清宫悠久辉煌的历史,作为有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番的天师,张宇初感到了深深的惭愧和无比的重压,他决心改变这个局面,要让上清宫与这个强大的大明王朝和蒸蒸日上的道教事业相匹配。
    未完待续……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