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医养生笔记丨木叶动秋声:立秋时节如何防燥

http://www.newdu.com 2018-08-01 腾讯道学 李博成 参加讨论

    文/李博成
    立秋对于中国人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也是反映太阳年季节变化的八象八节之一。秋,与揪相通,意味着此时禾谷开始成熟,草木开始结果,收获的季节到了。
    
    立秋(资料图)
    立秋节气的物候变化是微妙而细致的,《逸周书·时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盛夏酷暑中的热风已成为过去式,立秋后的风会让人们逐渐感到凉爽;而逐渐加大的昼夜温差,会让清晨的大地上蒙上薄薄的雾气和露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仿佛告诉人们夏天终于结束了。
    另外,古人还细致地观察到了立秋的时间对这一时节气候影响的意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农谚中的“早”与“晚”有两种解释:一是“于一日之早晚辨立秋也”,也就是看准确的天文时刻;二是“于两月之间分立秋之早晚”,还要看立秋是在农历的六月还是七月。也就是说,如果立秋的时间在白天,或者是接近农历六月,那么立秋后的气温会很快“凉飕飕”了。但如果从严格的气象学意义来讲,在立秋时我国绝少有地方真正入秋。所以,立秋以后依然会有一段时间承袭着夏季的暑热,有时的酷热难耐会让人们怀疑是否已经到了秋季。古人将立秋之后的这种炎热天气,命名为“秋老虎”,“赫赫炎炎,烈烈晖晖”的日子远未结束。
    
    秋蝉(资料图)
    立秋虽然告诉人们秋天的开始,但夏季的暑热之气却依然未完全散尽,余邪未尽,伏暑尚存。加之秋季的六气以燥为主气,自然界呈现出干燥肃杀的景象,燥邪与夏季暑热之余气相合侵犯人体,中医学称之为“温燥”。燥邪和暑邪都易耗伤津液,而暑邪因其性升散,还易耗气。天气通于肺,中医学认为,肺是五脏六腑中最娇嫩的脏腑,又主管着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喜濡润而恶燥。所以,燥邪伤及肺津使肺失濡养,也会间接伤气。
    临床上常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治疗这种暑热气津两伤证,在方剂名前加“王氏”,是因为清暑益气汤本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首创,但重于健脾燥湿。后世医家如徐大椿、王孟英都认为其“无清暑之实”,洄溪亦“讥其用药杂乱”。那么从主要症状上来看,有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而懒言。所以王氏清暑益气汤中以西洋参和西瓜翠衣为君药,而麦冬、石斛、知母也都是清热养阴的药物。
    
    西洋参(资料图)
    现今人们多偏好进补,而且国人自古以来对参类“情有独钟”,所以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西洋参。西洋参在清代以前不见著述,首载于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为外来药物,主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所以会有“花旗参”的别称。“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
    西洋参的补气作用不大,在益气救脱、大补元气方面远逊于人参。所以在王氏清暑益气汤中,同时还使用甘草、粳米,加重补气的作用。但其生津、养阴的作用较强,是清补之药,它既能补阴又能清热。适合于气虚而兼有热,或兼有阴伤,阴虚生内热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夏秋的暑燥邪气耗伤气津的时候,可以冲泡西洋参饮用,体质平和之人夏季也可适当饮用。但其性味毕竟偏于苦寒,阳虚及胃有寒湿者不宜服用,另外提醒大家,服用参类时要禁忌饮茶和食用萝卜。
    
    肃杀的秋天(资料图)
    秋季的来临意味着肃杀之气会越来越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气血流畅,以发散暑热余气。饮食可以多进流质或半流质,如梨汁、番茄汁、木瓜汁,以及绿豆粥、百合粥等,以增加体液,缓和燥热。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博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