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人,一提起“八仙”,谁都会侃上两句。虽然有时候可能叫不全姓名,至少“八仙过海”这个典故基本都听过。但对于“八仙”故事的详细内容,却很少有人了解,今天小编就给您作一个全面的梳理。 1、各版八仙 历史上,八仙曾有过多种版本,直到明朝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简称《东游记》),才确定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八仙过海”中的主人公。 勉强按人物所处的朝代顺序排列为:铁拐李(可能春秋)、钟离权(可能东汉)、张果老(唐)、韩湘子(唐)、吕洞宾(唐)、何仙姑(唐)、蓝采和(唐)、曹国舅(宋)。 在开讲这八位“正牌八仙”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前期的“杂牌八仙”到底咋回事? 最早有“淮南八仙”之说,这八位实际上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帮助其著成《淮南子》一书,被称为“八公”。“八公”分别是: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和晋昌(确实不太有名)。 淮南王刘安平生素好神仙方术,常与“八公”论道、炼丹、著述于今天安徽的“八公山”。据说他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了豆腐。 后来,刘安被告谋反,畏罪自杀。八公中除雷被一人逃脱,其余均被牵连受害。也有后人传说刘安与八公服了丹药,飘然升仙。剩下的丹药撒在庭院里,被鸡和狗吃掉,也都白日飞升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就来源于此,八公山也因此得名。 ![]() 到了唐朝,诗圣杜甫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诗中将贺知章、李适之、李琎、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这八位嗜酒如命的文人称为“酒中八仙”。 到了五代时期,又流传出“蜀中八仙”。源自当时一位叫张素卿的道士画了幅《蜀八仙图》,图中的八位神仙分别是:容成公、李耳、张道陵、李八百、严君平、董仲舒、范长生、尔朱洞。这八位还确实有点名气,值得详细介绍一下。 2、蜀中八仙 首先,对于李耳(老子)和张道陵(天师道创始人),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容成公据传是黄帝的臣子,又说是老子的师父。曾经在太姥山(福建)炼丹,后又隐居崆峒山(应该指四川平武县那个,毕竟是“蜀”仙嘛)修炼。据说其修到白发返黑,齿落更生,活了两百多岁。 李八百生平十分不详,有说其从夏朝活到周朝,有说是东汉时人,有说是晋朝人。总之,常常在成都乞讨,并把所得用来拯救穷人。蜀地人代代都见到他,却依旧容颜不老,据说活了大概八百多岁,故送外号“李八百”。 严君平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的讳而改姓严,又名严遵。严君平是西汉时人,居四川绵竹,精通术数,占卜预测,相当灵验。常在街头摆摊儿给人算命,只为赚点基本的生活费,仅供自己潜心钻研《道德经》。 严君平一生无意于仕途,心思都在治学求道上,代表作有《老子指归》《道德指归论》等。西汉大儒扬雄也曾拜其为师。在他九十多岁仙逝后,人们于武都山(成都)修建“严仙观”,并凿“君平池”以纪念他。 ![]() 董仲舒乃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师,使其名垂千古的事迹,便是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为世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但董仲舒是河北人,也不曾在四川任过职,更别谈修炼了,把他称为“蜀”仙很大程度上源自“名人效应”。 不过,与董仲舒同时代的,还有个叫董仲君的人,倒是个名副其实的道士,可能是把两者搞混淆了。据说董仲君曾为汉武帝时的一个官员,虽博学多识,刚正不阿,却死活不信道术,且经常耻笑修道之人愚昧无知。 一次,董仲君忽得重病,数月不愈。无奈之下,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勉为其难地把一位道士送来的丹药服食。才服一半,便大病全无,再服一半,气力超前。始悔前日之愚见,遂弃官从道,隐居在青城山(四川)潜心修炼,这个“蜀”仙应该比较靠谱。可惜名气不够,被大名鼎鼎的董仲舒抢了风头。 第七位“蜀仙”叫范长生,可惜只活了一百来岁,相比容成公、李八百的“好几百岁”,确实逊色许多。不过普通人还是会羡慕不已,故而送个雅号“范长生”(原名范延久)。 范长生本是三国时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刘备曾请他去做官,执意不去,只好封他个“逍遥公”,并在青城山为其修建“长生宫”(今之鹤翔山庄),供其潜心修炼。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氐族人李特、李雄率领流民起义,正当危急存亡之秋,范长生以天师道首领身份慷慨资助其粮草。后李雄于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念及范长生的大恩大德,遂拜其为相。 范长生辅佐李雄,奉行道家“清净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蜀地一度出现民生富足,安居乐业的局面。如此功绩,加之本来的道士身份,便被后人列入“蜀仙”了。 最后一位“蜀仙”叫尔朱洞,是五代时期后蜀小国的一名道士。尔朱是契丹族的姓。传其曾遇异人传授秘法,经常拣白石头往水里扔,弄得市民莫名其妙。后又在街上大卖“仙丹”,每粒售价十二万。当地太守很有兴趣,尔朱洞却说:“太守钱多,非百二十万不卖。” 这下激怒了太守,命人将他装进竹笼,投进岷江,随之流入长江。后在绵州河边被一位姓石的渔人打捞起来,他却正蜷伏在竹笼里打呼噜,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