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之 现代意义上的骷髅一般指人死后经过腐烂,剩下的没有血肉的骸骨。《说文》中认为:“髑髅,顶也。”指的是整个骷髅的头骨。《广雅》也说:“颡颅谓之髑髅。”可见髑髅一词在先秦时期已经普遍使用。骷髅作为宗教中的死亡象征,不仅出现在《庄子》的生死对话中,也出现在全真教祖师的修道中,还出现在印度佛教的不净观中,甚至在西方绘画中也多有表现。例如梵高的《一具燃烧着香烟的骷髅头》。骷髅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艺术中常见的主题,由此可见,骷髅在东西方人文宗教中具有普遍意义。 梵高 《一具燃烧着香烟的骷髅头》(资料图) 作为骨与肉分离的骷髅 《庄子·至乐》篇中有一个庄子与骷髅的故事,颇为后人所熟知。 故事大意说的是庄子在前往楚国的途中,遇到一个空骷髅,大发感慨。夜半,骷髅入梦,表示死后至乐,不愿复生。庄子与骷髅的对话占了大部分篇幅,其实是庄子阐明自己对生死看法的一个寓言。最重要的一句是:“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这就是说,他可以让司命在骷髅的枯骨上,重新长出肌肤,只有骨骼上有了肉体,骷髅才能回到人间成为活人。这反映了一个当时人们的观念,即古人相信,遗体的肉身归于土,只剩下骷髅骨架。如果仅仅有骨骼,而没有肉体(当然也需要灵魂),则无法获得鲜活的生命。 骷髅(资料图) 东汉张衡的《髑髅赋》继承了《庄子》的说法,其中谈到给予骷髅以四肢、五官、五脏、六神,这样骷髅才能复活。“我欲告之于五岳,祷之于神。起子素骨,反子四肢。取耳北坎,求目南离。使东震献足,西坤援腹。五内皆还,六神尽复。子欲之不乎?”三国时期曹植的《髑髅说》:“予将请之上帝,求诸神灵。使司命辍籍,反子骸形”,也是要请求主宰万物的上帝和管理生死的司命,发还骷髅的肉形,使其得以返回人间,继续做人。可以看到古人观念里,不仅有“骨肉”和“魂气”的两分(基督教有“肉”与“灵”的两分法),而且还有骨、肉之间的两分,这恐怕是古代中国对于“身体”和“生命”的一个特殊观念。 在道家庄子看来,万物各受于道,原属一体。所谓“不齐之齐”,就是在道的层面上,大小、美恶、贵贱、荣辱、生死各种对立的概念互相统一,从而真正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解脱一切苦恼,逍遥自得,达到绝对自由,这也表达了道家返朴归真,超然物外的思想精神。 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 李嵩 《骷髅幻戏图》(资料图) 最为让人熟知的“髑髅”绘画,是南宋时期李嵩的《髑髅幻戏图》。在这幅画里,一个大髑髅用牵线木偶,牵着一个小髑髅,演给妇女和儿童观看。据说,髑髅、傀儡、鬼这种仿佛有形骸其实无生命的形象,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以为幼儿生命还久长,人生在世很快活,其实最终也就是一个骷髅。此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并附有黄公望作、王玄真题写的小令《醉太平》: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 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 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至正甲午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作,弟子休休王玄真书,右寄《醉中天》。 大痴道人黄公望(资料图) 这是今存最早的关于李嵩《骷髅幻戏图》的文字记载。“大痴道人”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因号大痴道人,人称“黄大痴”。“休休道人”是黄公望的学生王玄真,也是一位道士。黄公望曾被诬入狱,出狱后遂亲近佛老,最终皈依元代盛极一时的全真教,与金篷头、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等高道过从甚密。王玄真是黄公望的弟子,也是全真教徒,并撰有《丹阳祭炼内旨》。《骷髅幻戏图》中将骷髅与婴孩并置,从道教的角度看或许也是其修炼理论的一种图示。 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佛教密宗的影响,佛教有所谓“白骨观”,为五门禅法之一。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部组成,主要目的是熄灭对色身的贪恋。“白骨观”是将人观想成一具白骨。不论这幅画是表现道教题材还是佛教思想,这都是在告诉世人,世俗的苦乐都是幻化的、虚无的、不现实的,而所有的幻化终究是一场梦。 全真道的“骷髅”修道 黄公望以全真道士身份评介《骷髅图》,而我们也很容易联想到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谭处端等关于骷髅的诗画创作。 王重阳曾多次画《骷髅图》并赋诗词以警示门人。如用《髑髅图》来警醒弟子马钰、孙不二夫妇对于世俗生活的迷恋: 堪叹人人忧裹愁,我今须画一骷髅。 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 芮城全真教祖庭永乐宫的重阳殿壁画(资料图) 现存《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等诗文集中还收有其《自画骷髅》、《画骷髅警马钰》、《叹骷髅》、《骷髅歌》等一批与骷髅或《骷髅图》有关的诗作。 在如今山西芮城全真教祖庭永乐宫的重阳殿有一幅名为《叹骷髅》的壁画。画面中央绘一年长男子面朝右方坐于松下石上,左手提一幅骷髅画立轴,右手指画,作解说状。此应为王重阳。下面右边立有一男一女,抱拳拱手,神态虔敬,在认真倾听长者讲道。左边亦立有一男一女二人,女子手提瓦罐,可能是仆从。这即是全真教祖借《骷髅图》劝道说法的场景再现。 另,全真七子之一的谭处端在接引弟子时也曾如法炮制,自作骷髅诗画以启悟后学。如《骷髅歌》云: 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 巧笑轻肥取意欢,血肉肌肤渐衰朽。 渐衰朽,尚贪求,贪财漏罐不成收。 爱欲无涯身有限,至令今日作骷髅。 作骷髅,尔听取,七宝人身非易做。 须明性命似悬丝,等闲莫逐人情去。 故将模样画呈伊,看你今日悟不悟。 谭处端(资料图) 这首歌谣可能在宗教活动中被演唱,用于警示世俗、劝度后学。画骷髅图、作骷髅诗就是要警示教徒死生无常的道理,想要羽化登仙,必须净心修炼: 欲要心不乱,般般都打断。 子午卯酉时,须作骷髅观。 全真教这种视生死为自然的观念显然是源于老庄的。 (编辑:灵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