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学术发展的路向与情感观念的特质 陈来 【编者按】陈来:清华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此文载于黄玉顺主编《“情感儒学”研究——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全国学术研讨会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记得上一次开会是在北大,是蒙先生70岁寿辰,后来出了一个小黄本的书。[1] 这次收到邀请的时候,我倒是吃了一惊:怎么蒙先生一下子已经80寿诞了!好像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啊,怎么过得这么快! 我没准备什么东西,无以奉献,所以就找到了一张旧照片,刚才给郭淑琴老师看了,现在给大家看一下。这是35年前跟蒙先生在日本照的相。有两张这样的相片,另外一张,这边是一个日本人;但我手里这张,这边是赵宗正先生,因为他是山东儒学界的一位老学者,所以我就选了这一张。这是我们1985年在日本筑波大学开会的时候照的相。 我因为前两个星期一直开会,刚散会,还没来得及把蒙先生的书再翻一翻。我刚才来以后,翻了一下会议袋子里的这本书。[2] 我就随便说几句。 上次会议讲过的话,我就不重复了。我这次新的发现是:老蒙的学术发展的路向,它是有一个过程的,就是从80年代关于理学的两部著作[3]之后,他的整个学术路向就归向主体性、主体思维这个大方向。[4] 但是这个大方向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性”到“心”到“情”,我认为是这么一个变化。一开始,他是在9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心性论》[5],心性论是“心”和“性”一起讨论的。到了90年代后期,出版了《心灵超越与境界》[6],这本书就主要是讲“心”了。原来是“心”和“性”在一起,有很大一部分是讨论“性”的问题;但是到90年代后期,就专注在“心”的讨论,境界也是在“心”的范畴里面来讨论。到了新世纪,就归于情感,当然还有理性的一面,但突出情感。[7] 所以,对于我这个研究宋明理学、心性论的人来说,会觉得有一个从“性”到“心”到“情”的变化。 我觉得这值得梳理,值得研究。以前我们对主体性的这种转向的关注,对主体性、主体思维,是一种一般的把握,还是受到西方20世纪哲学的一些影响。但是,怎么结合中国哲学来掌握这个主体性的思维和主体性的本身呢,这有个过程。所以,老蒙先是从一般的心性论入手,以后就归结到心灵的问题,最后就集中到情感的问题。而情感的问题已经变成老蒙自己哲学的特色。所以,上次会议,玉顺教授也用了“情感儒学”这个讲法,也得到了老蒙的认可。当然,上次我也提供了补充意见。[8] 因为这几天没时间看书,我讲的只是一时之见。我觉得,老蒙讲的“情感儒学”,它有三个特点,跟一般的讲情感问题的恐怕是不太一样的。 第一个特点是:这个情感,我觉得他主要强调的是“仁爱情感”,而不是讲的一般的情。在中国哲学史上,“情”的问题比较复杂,包含着很多的内容。比如说,先秦儒学里面的“情”,它是跟好恶、跟欲望连在一起的。这个问题,我们看《乐记》就很明白。而且,你看西方,它是把情、情感问题作为感性的一方面来研究的。但是,老蒙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老蒙讲的情感,第一个特点,他突出仁爱情感。 第二个特点就是:他讲“情”,有这样的说法,说情感是“理性情感”,就是说,不是理性跟情感两分、理性跟情感完全对立。它是理性情感,就是说,是“理性化的情感”。 我想,这个也是一个特点。我们刚才讲到了,西方哲学讲情感的时候,容易两分,而两分的话,就对这个情感有负面的评价。比如像康德,他就比较重视理性对情感的那种宰制,因为他认为感性的东西不能左右理性的东西,因为它是经验层面的东西,一定要有理性去宰制它。但是我想,老蒙这个讲法,已经克服了这个对立,他理解的情感叫作“理性情感”,这又跟其他人讲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我觉得他之所以要提炼理性的情感,是因为他看到了西方哲学、特别是像康德哲学这类哲学的弊病。弊病是什么呢?就是:如果完全离开情感,完全跟情感对立,理性就容易变成比较空洞的形式。这就是后人所批判的康德哲学太形式了、太空洞了,变成了毛病。所以,要克服这个毛病,老蒙讲的这个理性,他是强调其具体性,是具体性的情感。 首先,他突出的是仁爱的情感;其次,他讲的是理性的情感;然后,他强调的是情感的具体性。这样的具体性,就是针对康德哲学这一类的毛病。既是理性化的情感,又防止理性的空洞化、形式化,突出情感代表的具体性,就正好能够将西方哲学的理性那个毛病避开。所以,我觉得,老蒙讲的“情感儒学”,它不是一般的重情论。如果一般的讲情本体,例如李泽厚讲的“情本体”,就只是一般的重情论,而老蒙的这个情、情感,在哲学上是有一个自己的规定的。 所以,我觉得,老蒙的“情感儒学”,不是一般的西方哲学中或者中国哲学中的重情主义。情感是仁爱的感情,突出仁爱感情的重要性,所以他就不是一般的哲学,而是儒学,所以叫“情感儒学”。首先要把情感理解为仁爱的情感,这才能是情感儒学。 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最后,祝贺蒙先生八十华诞,祝福他福寿康宁。 谢谢! [1] 黄玉顺等主编:《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蒙培元先生70寿辰学术研讨会》,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黄玉顺等主编:《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先生80寿辰学术研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 [3]蒙培元:《理学的演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年1月版;《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版。 [4]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东方出版社1993年8月版。 [5]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4月版。 [6]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7]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8]陈来:《从情感到生命》(蒙培元先生70寿辰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见黄玉顺等主编《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蒙培元先生70寿辰学术研讨会》。 (原载于《“情感儒学”研究——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全国学术研讨会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