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北大中文系教授:我们今天为何要读《韩非子》

http://www.newdu.com 2018-08-16 搜狐新闻 佚名 参加讨论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今传本正合其数。今本除《史记》中所举《孤愤》《说难》等十篇外,多有窜入文字。
    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从主张变革、反对复古的历史观出发,宣扬君主集权,任法术而尚功利。与此相适应,他主张行文写作必须以“功用”为目的。他的说理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什么要读《韩非子》:从一个故事说起
    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博雅讲坛”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韩非子》”为主题,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邵永海教授、孙玉文教授分享了自己读《韩非子》的感受和体会。邵永海教授从《韩非子·难一》中收录的一则师旷与晋平公的故事入手,为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
    晋平公有一天跟群臣在一起喝酒,喝得非常酣畅淋漓的时候,晋平公就满足地感慨道:“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这句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做君主更快乐了。做君主为什么快乐?因为只要是他说的话就没有人敢违背。当时陪坐在旁的著名乐师师旷,听到此话以后,就把面前的琴抄起来,朝着晋平公砸过去,晋平公慌忙躲开,一边躲一边说:“太师打谁呢?!”师旷说:“我刚才听到有个见识浅陋的小人在说胡话,所以我要砸他。”晋平公说:“说话的人是我。”师旷说:“哎呀,这不是一个君主应该说的话。”当时其他臣子纷纷站出来要求严惩师旷,但是晋平公说:放过他吧,“以为寡人戒”。
    咀嚼《韩非子》中收录的故事的内涵,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细致地窥见韩非思想的触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韩非子》一书的内容,探求《韩非子》在今天的时代价值。这个故事首先告诉我们:“绝对的权力带给人的快感也是绝对的。晋平公的感慨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权力给人的快感不正跟酒喝到高潮的酣畅一样吗?那种肆意放纵欲望、个人意志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的满足,世间又有什么快乐能够替代呢?晋平公的感慨无疑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对此,孔子说:“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对于权力可能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危险,我们的古人从历史经验教训当中早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古人经常用驾驭马车来比喻权力的运行或者国家的治理必须要小心翼翼,否则就会车毁人亡。《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旨在说明在位者面对权力应有的一种心态。从这一认识出发,古人创造了解决“权力怎样不被滥用”这一问题的丰富、重要的思想智慧资源,其中有不少方面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谏官制度就是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一种自我纠错机制,故事中的师旷就是使用了极谏的方式向晋平公进言。然而即便是采取这样一种进言的策略,师旷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这是中央集权专制政体下古代谏官制度难以克服的弊端决定的。
    邵永海教授对于这个故事的解读,是如何细读古代文本、把握古人言外之意的一个精彩示范。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大概了解《韩非子》这本书的内容和特点,简而言之,《韩非子》整本书就是围绕着“怎样做君主”这五个字展开的,君主怎样最有效率地利用臣下来为自己做事情,同时要防范臣下有弑君篡位的野心。
    我们知道,“老马识途”“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置履”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都是出自《韩非子》。韩非对自己收集的每一则故事都细心揣摩,力图从中提炼出可资君主学习、借鉴的经验教训,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孙玉文教授说,韩非经常说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当代情况做出调整,《韩非子》中收录的这些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和历史典故,它们所承载的社会目的,包含的深刻寓意和内涵,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有很多启发意义的,仍能给我们智慧的启迪。今天,《韩非子》于我们不仅仅是治国理政的思想理论,对于我们怎么跟自然、跟社会相处,怎样思考问题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韩非子》书中对人性观察、对人心揣摩的深刻,达到了令人惊讶万分、难以置信的地步。这一点在《说难》《难言》二篇中表现比较显著。从对人性的理解出发,韩非有一句名言:“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下轻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可以为了名利而轻易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人的生命尊重原本是一个民族文化应该摆在首位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这点究竟处在什么位置,非常值得我们反思。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人性、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
    如何细读古代原典
    对古代原典的细读,首先要落实在对古代汉语字词的恰切、准确的理解上,也就是要读准确;其次,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要读出古人的言外之意。孙玉文教授认为细读古代文本,这两点至关重要。孙教授说,我们读古人书,一方面要读进去,另一方面要跳出来。跳出来就是理解古人的作品,不要拘泥。但是现在有些人喜欢以此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认为“诗无达诂”,还有人拿国外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说。孙教授明确指出,古人的言外之意具有客观性,把握言外之意就是要揭示这种客观性,不能信马由缰,不能把哈姆雷特理解为别的人。必须正确区分求真解和理解拘泥,不能将求真解误解、曲解为拘泥,将胡解、妄解古书美化为不拘泥,从而为错误的理解寻找挡箭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