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远国 李黎鹤 神仙是世界的主宰,同时也是人效法的榜样,神仙所拥有的一切正是人所追求的目标。一般的宗教往往只强调神对人的主宰而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使人完全处于神的支配之下;在这些宗教里,人所渴望得到的一切只能靠神灵的恩赐,人只能借助神的力量而不能拥有这种力量。道教则在承认神仙对人的主宰时,也充分地肯定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它不仅认为人可以借助神灵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认为人在神灵的帮助下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获得神灵般的能力,亦即成为神仙。 老子 元代 赵孟頫(资料图) 道教是个多神信仰的宗教。它所崇拜的对象包括神灵、仙真、圣贤。被道教供奉的神仙中,一部分是先天地而生的神明,一部分是后天修道而成就的仙真。这些生活在人间的仙真们,大多有功于社稷,有功于百姓,因此他们逝世后,得到民众的奉祀,也纳入了道教的神仙谱系中。道教供奉这些神灵,一方面是祈求神灵的护佑,另一方面是学习神灵得道成仙的事迹,继承他们体现的民族精神、高尚道德。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重视自我修养的传统。如《周易》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尚书》认为人的自满则招损,谦虚而受益,这是天道的规律,故提倡作人要“慎厥终,修思永”。至汉代,人们更加重视自我修养在人生和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如《淮南子·诠言训》指出:修治自我道德,则所希望的事情就会到来。如“舜修之历山,而海内从化;文王修之岐山,而天下移风”。 汉代《河图纪命符》中,关于人的行为善恶与人生吉凶寿夭的关系,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论述。其中说,天地中有司过之神灵,随人们的作为而决定其吉凶寿夭。行为恶大者则速死,过小者则寿减,所谓“随所犯轻重,所夺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纪算虽尽,故死迟;若所禀本数少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 《赤松子中诫经》中,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精辟地阐述了道教神学的道德决定论,即个人行为是决定于生死祸害的根本。“人行善道,天地鬼神,赐福助之,增延寿考,无诸恶事,何以不为善道。但世人尊敬天地三光,不犯禁忌,孝爱父母,和顺兄弟,怜愍孤独,救接贫病,敬重师长,古来圣贤,乡里老人,教示不违,卑谦恭敬,每遇风雨寒热,恶星怪异,日月交晕,亏犯薄蚀,皆宜念善,敬远鬼神,祭杞天地,上录其功,增延禄算。见人为恶,劝人修善,若遇善人,敬而从之,或见凶危,将心救护,自就艰难,与人平稳,将己轻事,替人重役,劝人不为官事口舌争讼,葺理义井沟渠,修填道路。不以小失其大,不以大弃其小,见人有所失,为其痛切;见人有所得,为之内喜。扶赢护弱,施恩济惠孤贫,恭谨卑逊,让禄他人,天录中功,亦增遐寿,子孙获福。如有志信不违,心崇道德,不避危险,救溺江湖,无淫外色,不侵他人屋宅产业,不非理损害物命,好生恶杀,礼敬不亏,常习经书,恩不忘报,惠人不悔,宽怀忍辱,尽忠尽孝,不逞威仪,不枉用财物,不爱华丽之服修馔食,不非分杀命,自我作古,人无不亲,无自贤,无自善,无自解,无自富,无自矜,无自专,无自誉,无自重,无自尊,无自大,无自用,无自可,大录下功,皆增算寿。又加算倍多者,人能事君尽忠,事父尽孝,不傲慢敬师长,开悟童蒙,光赞师傅,修身谦让,和睦上下,抚爱均平,不听谗邪,直心用行,妇人孝顺,翁婆敬顺,夫婿清贞洁行,饮气吞声,参省晨昏,和颜悦色,无私奉上,并蒙加算,延寿增禄,灾横消除,男女聪慧。”赋予天上神灵以人间道德之神圣捍卫者的性质,把人的命运同他的行为直接相联系,以死亡衰患相威胁,以长生富贵相诱导,希望人们体天地之仁义,弃恶从善,修道积德。 葛洪指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并以此为基准,制定了一个十分严格的成仙标准:“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如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于成仙。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药,内炼神气之外,还必须积大功德,功夫、功德双双圆满,方可成为天仙。传说中寿高八百的彭祖,之所以仅为地仙,并非如他自己所说不想升天,恐怕是由于他所积的善行不足,没有取得天仙的资格,对此,葛洪说:“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耳。” 道教把道德修养在生命中的意义如此强调,有其不可否认的合理性。从必然的生死转换,到永恒长生的神仙境界,这是一个由凡入圣的过程,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为了完成从人到仙的历史转折,各种各样的修仙途径、内炼手段应运而生,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包含一个先决条件——道德。在这里,无论是富有万国的天子,还是凡庶之士,都是一律平等的。 如《列仙传》中的负局先生以紫丸救人,“活者万计,不取一文”;《续仙传》中的王老好道,“务行阴德为善”;马自然为人治疗百病而不收分文,有强送财帛,“留之复散与贫人”;药王孙思邈“凡所举动,务行阴德,用心自固,济物为仁”。此外尚有许宣平、叶千韶、曹德休、殷七七、杜升、丰去奢等成仙典型,普遍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高尚德行。当然,道教中道德高洁的人何止百千,这在各种神仙传记中层出不穷。而这些神迹的反复出现,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强调崇高的道德乃是得道成仙的关键,缺此断无所成。因为“人类最高的成就是道德上的作为,它们表现了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实体”。 生命过程的道德化,生命价值的神圣化,在道教追求健康长寿、得道成仙的漫长路途中,得到了展现。《道德经》说:“死而不亡者寿。”这里“死”、“不亡”、“寿”的概念,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思想内涵,渗透着一种以德治命的精神。死尽管是不可避免的,而“不亡”则意味着肉体之身可以死去,但内在的真我——永恒之精神,则将从此脱躯而出,故曰“寿”。在这种理念中,人类可能性的最高潜力达到了它的极致,得到了最终的实现。道教在面对死亡的阴影之前,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力图去创造一个统一的自我,使之依从人类的愿望,让生命进入永恒的状态,达到既死即生的境界。这就是修道的目的,道教仙学思想的核心。 道教对忠孝的理解,并未停留在一般做人必备的精神层面上。在此基础上,道教进一步强调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将导致自我价值的上升,取得在自主命运的能力,从而在追求神仙理想的过程中终得圆满。《劝世归真》卷二曰:“天心所慕者,忠孝二字。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则人事尽而天心亦顺矣。古语云忠孝即神仙,诚哉是言也。”清查升《太上感应篇集注》说:“父母为五伦之首,孝亲乃人道之先”。“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证佛,亦何尝不根基于此。” 道教善书不仅要求人们禁绝恶行,更强调人不要生恶念;不仅提倡外在的善行,也让人们发善心,把外在的道德神圣化。《劝世归真》卷一专门开出了文昌帝君传留“治人心病良方”,以救治世人:“忠直一块,孝顺十分,仁义广用,信行全要,道理三分,阴骘多加;好肝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四两,仔细十分,公道全用,和气一团,小心一个,忍耐十分,恩惠多施,方便不拘多少,安分一钱,老实一个。以上十八味药,宽心锅内炒,不要焦,去火性,平等盆内研碎,三思罗兜筛过,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不拘时服用,和气汤送下。切忌背理、两头蛇、暗中箭、笑里刀、肚内毒、平地风波。只此六件,务须要勤戒。人若难寻此药材,汝心桥下肚家开,不用银钱拿去买,回心铺内觅将来。此方专治男女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敬,亵渎天地圣贤,明瞒暗骗,害众成家,利己损人,刁唆词讼,妄捏是非,逞凶横行,欺贫陷富等症。依方修合,可以延年益寿、灭罪消灾、一生安稳,永保百世其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