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形具而神生:儒与佛的“形神”观

http://www.newdu.com 2018-08-17 腾讯儒学 黄俊杰 参加讨论

    【摘要】“三世因果”、“生死轮回”,这样耳熟能详的观念,实是佛教东传后才进入中国文化之中。发源于本土的儒道二家,对于人之生、人之死,何来?何去?其根本看法与佛教有何不同?又在何种因缘下,相互影响与融合呢?
    我们要把儒家的生死观,和佛教做对比,最好的切入点,是从古代中国文化的“形神观”进入。
    从春秋时代以来,古代的中国人多数都认为人的“神识”,人的“精神”是寄寓在人的生理的身体里面的。“神在形中”,人死了以后,“神殒而形灭”;因为你的精神就没有了,就散掉了,那你的身体也就消灭了。
    
    春秋以来,多数中国人都认为“神在形中”(资料图 图源网络)
    《荀子·天论》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战国晚期儒学殿军荀子,在《天论篇》里面说,“形具而神生”,人的这个身体形成了,那么你的精神才会出现,所以从春秋一直到汉朝初年的人都相信,“形”跟“神”如果离开了,这个人就死了。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白马负经佛法东来,此乃一大事因缘,那么佛法东来了以后,为当时的中国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宇宙观。这个生命观,佛教对生死的问题的看法,它是主张“神识不灭”的,就是人的身体固然会灭掉,可是你的这个精神,佛教的语言叫做“神识”,是不会灭的,它会继续带往下一生。
    我们知道佛教基本解释生命两大最重要的理论:一个是“四谛”,就是“苦集灭道”,第二个就是“十二因缘”。佛教对人的生死的问题,基本上是在“十二因缘”这个生命的循环里面来论述的。
    所谓的“十二因缘观”是指,人的生命的创始,起于“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
    
    佛教对生死问题的论述,主要通过“十二因缘”来进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为无明基本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这个生命的因果关系,没有正确的掌握;第二个是对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没有掌握。前者它称为“业果愚”,后者它称为“真实义愚”。
    因为有“业果愚”有“真实义愚”,这个无明所以才会造作各种行动。这个行动是经由你的心的领纳,然后接触外面各种的名色,各种的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怎么会进去?就是跟从六个地方进去,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然后六个那个“入”,你就会有“触”,有“触”也就会有接受,然后产生“爱、取、有”,然后产生新生命,最后老死。
    这个十二因缘观,是印度原始佛教,跟藏传佛教,跟汉传佛教,以及经由中国文化之手,而传到韩国与日本的日韩佛教共享的理念平台,佛教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十二因缘观里面,来主张“神识不灭”。
    佛教强调生命中的“识”,那种精神它不是讲“灵魂”,灵魂是柏拉图才讲灵魂,佛教讲的“神识”,它是不灭的,它会随着不同阶段的生命轮回再生。
    
    十二因缘观和四谛是这四个佛教支系的共享理念(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此接着的一个命题,佛教正是在“神识不灭”的这个理念上,来鼓励我们要努力于生命的提升,与永续的经营。
    总结我们这个单元,对儒佛生死观的比较与汇通,我们就佛教这方面来讲,我们可以说,佛教的生死观有两个突出的哲学预设。第一个是“神不灭论”,第二个是“无限生命观”,那么儒家同时也肯定死亡的必然性,但是儒家更重视“生的意义”的弘扬。
    《论语·先进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比如说,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那么后来的儒家,从王充以后,一路到王夫之,很多人都用“气之聚散”来解释人的生死。
    
    以“气”的聚散解释人的生死,是儒家曾采取的生死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种解释和佛教对人的生死的解释,取得一个共同的平台,就是他们都能够达观面对人的生死这个问题。
    因为他们达观,他们不再为死亡这个事情所捆绑、所系缚,因此儒佛它都不会要我们紧盯着生命的大船的甲板,他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在这个生命的“生与死”之间,要仰望北斗七星,要校正我们“当下即是”的生命的新航向。
    我们总结来讲可以说,儒家与佛教的生命观,共同构成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同一个铜板的前后两个面向,它就好像天上所飞的鸟不可分的两个翅膀一样,好像地上的车轮,两个轮子一样,不可分,亦不能分。
    
    黄俊杰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西、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