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代后周世宗到底该叫“柴荣”还是“郭荣”的问题,其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分歧。周世宗一定叫郭荣,不能叫柴荣。 当然,将他列入柴姓名人录,柴氏后裔崇祀他,这没问题。从血脉上讲,他的确是柴家的儿子,是柴氏后裔的骄傲。不过从称谓上讲,他“必须”姓郭。 现在我来“必也正乎其名”,说得不妥的您多批评。 新旧《五代史》都交代他“本姓柴氏”,但童年时就过继给后来的周太祖郭威,改名郭荣了。那么,他继位后,有没有复归本姓呢? 绝!不!可!能!理由如下: 首先,宗法上。郭威在建鼎后第三年,诏命郭荣为开封尹、封晋王,确定了他的皇储地位。作为皇储,他奉祀的必定是郭家宗祠,否则宗法不容。 其次,感情上。郭威父子感情极好,郭荣不可能在如此大节处有负郭威。郭荣是郭威内侄,因亲情而过继,“太祖甚怜之”。建鼎后,郭威为郭荣铲除勋旧、让他监国,弥留时让亲外甥李重进向郭荣下拜以定君臣名分……都体现了一个慈父为嗣子继位精心铺路的深意。郭荣登基后追封遇难皇属,是“先封太祖诸子”,再封自己的儿子,以此表达孝诚。 第三,礼节上。郭荣对生父柴守礼始终事以“元舅”之礼,说明他始终自认郭家子弟。 第四,史料里。不管正史野史,没有任何关于世宗复姓的直接记载。 第五,避讳上。世宗横扫江南,南唐主李璟主动去帝号、改名李景来求和。为何改名?为了避郭威高祖父郭璟的讳,充分说明世宗仍然姓郭。此事发生在显德五年,当时世宗已经御宇五年,而再过一年,他就要去世。那么他会不会抓紧时机在去世前改归本姓?怎么可能?!他病重之际,施恩祈福还来不及,他能去挑战宗法制度为自己惹议招怨么? 故此,所谓郭荣继位后改回本姓之说,于宗法不容,于情理不合,于史籍无稽,实属以讹传讹,信不得也。 那么,“周世宗柴荣”这个说法又是怎么兴起来的呢?我的愚见: 关节点一:赵匡胤篡位后,有刻意淡化郭威父子痕迹、抹去世宗影响力的需要。“郭”氏一度成为朝野心照不宣的禁忌。所以,不会有人去强调它。 关节点二:赵光义篡了亲兄长赵匡胤的位后,从文字与舆论两方面对之前资料进行过大篡改。这与世宗姓名有关系吗?大有关系。如果世宗姓柴,那么他继位就是异姓间传天下。既然柴氏可以继承郭氏江山,赵氏继承柴氏江山又有何不妥?这解决了赵氏篡鼎的合法性。进一步,人家连异姓间都可衣钵相传,我这个弟弟继承哥哥的位置,不是更加理直气壮?这解决了赵家皇权“兄终弟及”的合法性。 《五代史补》记载高平之战,刘崇说:“柴氏与吾……”表面看,似乎当时世宗就叫柴荣,其实不对。《五代史补》是宋初陶岳所撰,可读性强,但错漏较多。这位陶先生正是宋太宗时进士,此书立序是在真宗年间。可见,至晚在宋太宗、真宗时期,朝野舆论中已有了将郭荣改回柴荣的痕迹。 关节点三:到了宋仁宗朝,仁宗因没有皇嗣而苦恼,便做慈善替郭家续香火,从世宗本家旁支中找到个柴咏,封为崇义公,“岁时奉周祀”。柴咏接了这个美差,面临选择:到底是要祭祀郭氏这个皇族,还是作为后代祭祀郭荣这个人?如果选择前者,很可能触及政治高压线。何况,柴咏为了奉周祀,难道要改叫郭咏不成?如果选择后者就安全得多,直接将世宗改回柴荣,一顺百顺。因此,柴咏恐怕不愿也不敢替郭氏去主张正名受祭的权利。 其后,民间曾经盛传的世宗事迹逐渐被赵匡胤传说(三下南唐、三下河东等)所遮蔽;千年以降,世宗形象进一步淡化,姓名也多沿袭柴氏族人称呼,因此“柴荣”二字,反倒成了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号了。 所以才有《小放牛》里的“柴王爷”,才有与杨六郎谈恋爱的“柴郡主”。 当然,还有个流传甚广的神秘绝色“柴窑”。清人朱琰《陶说》记载:“当时亦称御窑,入宋始以柴窑别之。”清人说宋事,细节不可靠,不过朱氏记录的是业内成说,可见“柴世宗”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了多久,多广。 原标题:到底是“柴荣”还是“郭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