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西厢记》的胜利是青年的胜利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劈头就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录;后世硕儒,皆鄙弃不复道。”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识得元曲之好处。亦如王国维所言:“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怎么看元曲呢?他以为:“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有胜于前人者,唯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当时就被人看作像“春秋”一样的经典著作,在意境的营酝上自然不输同侪,比如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之“第三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帮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以“意境”观之,此当是“写情写景述事”而有“意境”之上者。所以王季思认为这一段:“写到莺莺在长亭送别时,作者运用同宫调的一套曲子,成功地表现了她的缠绵悱恻的情绪。”(王季思:《〈西厢记〉叙说》,《人民文学》1955年第9期。)王国维以“诗”之眼光观元曲推举“意境”为上,又将元曲比照后世“明以后其思想结构”,暗指元曲不擅于此。诚然元剧布置结构有“互相蹈袭,或者草草为之”的时病,但用之《西厢记》恐怕不确。而且如果把《西厢记》放置叙事文学来看,说“唯意境”“独擅”也值得细考。萧相因在《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中认为:“善于婉曲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并且以此来表现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正是《西厢记》艺术上重要的特色”。(《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事实上,《西厢记》全剧自“闹简”、“赖婚”、“赖简”、“哭宴”到“团圆”,每折高潮堆积,一路迤俪而至剧终,虽未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窠臼,但因为作者把剧中人物作为一个个有着活生生情感和欲望的人来尊重,造化了《西厢记》表面风平浪静,骨中暗流汹涌。换句话说,《西厢记》如果不是把人当作人来写,即使情节翻出再多的波澜,也终是个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因此,我以为,读《西厢记》当回到“人”,张生、莺莺、红娘、崔母,甚至只有那么三两句词的跑龙套角色,王实甫都能让他们栩栩如生、宛在眼前。
    说到人,我认为《西厢记》首先是身体、青春和欲望的自觉。我没有仔细考究王实甫的来头,但从《西厢记》动辄村言俚语看,他肯定在底层厮混过不短时间,这也是大多数杂剧写家的命。今天我们摆出一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嘴脸,把他们混迹下流看成一种伟大的现实关切,其实在他们生活的时代确实就是混得不景气。爬上上流的和想爬上上流的,古时中国文人大抵不出这两端,所以我也就懒得去细思量他自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了。但混迹下流有时也歪打正着,种豆得瓜,收获许多意外。王国维就褒扬“元剧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什么“新言语”?也就是“俗语”而已罢了。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西厢记》才子佳人的旖旎中泼辣辣杀出一个红娘。
    《西厢记》氤氲的是人的气息,有脂粉味,也有荷尔蒙,而不是假道学的尸臭和酸腐气。所以《西厢记》相遇、邂逅,然后男欢女爱,如其所言:“[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金蕉叶]猛听得角门儿呀的一声,风过处衣香细生,踮着脚尖儿仔细定睛,比我那初见时庞儿越整。”端的是身体的惊艳,端的是色胆包天。这个“饿眼望将穿,谗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个把功名甩到脑后、色迷心窍的书生。是的,我们凭什么想象,凭什么可以让书生见了佳人不咽口水。《西厢记》注定是酸文人的敌人,不容情,不妥协。看红娘怎么说:“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的勾当。自前日寺里见的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他先出门儿外等红娘,深深唱个诺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姐姐,却是谁问他来?他又问‘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被红娘抢白了一顿呵回来了。姐姐,我不知他想甚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这等傻角”,你以为自己是谁啊!当才子最后的一点装腔作势被打回原形,《西厢记》就可以放肆地一路狂奔在欲望的路上直到宽衣解带、巫山云雨。《西厢记》处处告诉我们才子佳人是风花雪月,更是饮食男女。因此,中国文学自古就是有的文人做他们的假道场,有的则和泥腿子小百姓一起见色起意,大咽口水。所以,《西厢记》的胜利不只是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洞房花烛的胜利,而是青春的、身体的、爱的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