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2018·9 1、《汉学研究》第36卷第2期目次 时 间:2018年6月 内容简介: 【专论】 《史记三家注》对项羽形象的转化与虞姬形象的深化(林郁迢) 试论杨守敬旧藏《文选》室町钞本的异文与来源问题(何维刚) 广面具说——吴梅村〈赠陆生〉诗的曲折自辩(陈建铭) 《安南国译语》——所反映的近代汉语声调系统(江佳璐) 时代变局中的畴人家庭——以明末清初的钦天监何家为例(张秉莹) 「兼收并采」与「因象立教」——《四库全书总目》易学观的探讨(蔡智力) 德川日本妈祖信仰与神道习合的文献研究(吴伟明) 抗战晚期的民变与地方社会——以平阳的大刀会与同善会为讨论中心(罗士杰) 【书评】 评Craig Clunas,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刘宇珍) 评吕玉新《政体、文明、族群之辡——德川日本思想史》(郭雨颖) 评David Der-wei Wang, A New Literary Histroy of Modern China(Rosa Lombardi) 评Ondrej Klimes, Struggle by the Pen: The Uyghur Discourse of Nation and National Interest, c.1900-1949(吴启讷) 系统号:CCS-012117 2、《汉学研究通讯》第37卷第2期目次 时 间:2018年5月 内容简介: 【研究综述】 大陆荀子权说研究综述(1978-2018)(岳天雷) 龙彼得教授旧藏闽南语歌仔册之概况与价值(潘培忠、徐巧越) 二十年来《台湾文学英译丛刊》(1996-2017)散文选译范围及其意义(邱比特) 【资料介绍】 《台湾研究国际学刊》介绍(蔡明烨) 新近出版论文集汇目 3、民俗曲艺第201期 时 间:2018年9月 出版单位: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 内容简介: 【亚太仪式、节庆与社会文化实践专辑II】 亚太仪式、节庆与社会文化实践:导论(王嵩山) 民俗、艺能与文化资产:冲绳竹富岛的当代仪式实践(赵绮芳) 香港潮侨盂兰胜会的「申遗」与潮属社群的重建(吕永升) 神在此间:浙江乡村醮仪召请科仪本中的空间观念折冲(屈啸宇、彭连生) 【研究纪要】 从《台湾乡土交响曲》论许石民歌采集与音乐记录脉络(徐玫玲) 系统号:P-012468 4、中国文学研究第46期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 内容简介: 〈杨太真外传〉的礼物叙事(廖婷) 论罗近溪思想中的「赤子之心」与「孝弟慈」(潘虹智) 栖居与安顿——论〈三与楼〉中楼的物性转换(曹姮) 冯友兰如何解消清末民初的文化论争?——以否认「民族性」为枢纽的讨论(周佩仪) 系统号:P-012453 5、汉学研究第36卷第2期 时 间:2018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专论】 《史记三家注》对项羽形象的转化与虞姬形象的深化(林郁迢) 试论杨守敬旧藏《文选》室町钞本的异文与来源问题(何维刚) 广面具说——吴梅村〈赠陆生〉诗的曲折自辩(陈建铭) 《安南国译语》——所反映的近代汉语声调系统(江佳璐) 时代变局中的畴人家庭——以明末清初的钦天监何家为例(张秉莹) 「兼收并采」与「因象立教」——《四库全书总目》易学观的探讨(蔡智力) 德川日本妈祖信仰与神道习合的文献研究(吴伟明) 抗战晚期的民变与地方社会——以平阳的大刀会与同善会为讨论中心(罗士杰) 【书评】 评Craig Clunas,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刘宇珍) 评吕玉新《政体、文明、族群之辡——德川日本思想史》(郭雨颖) 评David Der-wei Wang, A New Literary Histroy of Modern China(Rosa Lombardi) 评Ondrej Klimes, Struggle by the Pen: The Uyghur Discourse of Nation and National Interest, c.1900-1949(吴启讷) 系统号:P-012467 6、台湾文学学报第32期 时 间:2018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重构创伤经验的书写疗愈:台湾女诗人江文瑜〈木瓜〉诗之慰安妇形象再现(李癸云) 观景察变:台湾日治时期日记的旅行叙事(林淑慧) 试论张毅小说《源》中的国族想象(杨智清) 听觉写实:台湾广播小说叙事美学初探(张毓如) 系统号:P-012452 7、东吴历史学报第38期 时 间:2018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东吴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塑造文昌帝君——文昌信仰起源与发展新探(李朝凯) 苏颂与宋辽外交(蒋武雄) 《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校注(徐泓) 远东的萨拉热窝?1919年天津租界美日冲突事件始末(应俊豪) 系统号:P-012375 8、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1期 时 间:2018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论著】 在大我与母性之间:三民主义妇女论述的建构(翁稷安) 民国时期妇女的家庭煮食劳动与饮食保健(吴燕秋) (Mis)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 Today Magazine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in Asia, 1949-1952(叶秋伶) 【演讲】 华语语系研究与批判性混种研究之交织性:重新探讨「华人性」的边界(邓津华) 【书评】 书评:女权话语与性别实践:评介《晚清女权史》(赵婧) 系统号:P-012376 9、台湾研究国际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Vol.2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Leiden:Brill 内容简介: 【Research Article】 Finding Meaning in Time and Space: Periodisation and Taiwanese-centric History (Evan N. Dawley) Soft Power Runs into Popular Geopolitics: Western Media Frames Democratic Taiwan (Jonathan Sullivan and Don S. Lee) Issues Salience and Framing in the Taiwanese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An Analysis of the KMT and DPP Campaign Discourses (Lutgard Lams) The State of Studying the Taiwanese Econom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Peter C.Y. Chow) Orientalism Writes Back: Discourses of ‘Chinese’ DissemiNationalism in Transnational Martial Arts Films (Shao-yi Chan) 【Other】 The State of the Field of Global Taiwan Studies Institutions: A Time for Optimism or Pessimism? (Dafydd Fell; Gunter Schubert; Sung-sheng Yvonne Chang; Lev Nachman; Ming-yeh T. Rawnsley and Kharis Templeman) 【Book Review】 Taiwan’s Social Movements under Ma Ying-jeou: From the Wild Strawberries to the Sunflowers, edited by Dafydd Fell ( Ming-Lun Chung and Adrian Chiu) The Sinophon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 Culture, Style, Voice, and Motion., written by Christopher Lupke (Chris Berry) Taiwan and the ‘China Impac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dited by Gunter Schubert (Klavier Wang) Print, Profit, and Perception: Ideas,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Chinese Societies, 1895–1949., edited by Pei-yin Lin and Weipin Tsai (Adina Zemanek) Beyond ‘Innocence’: Amis Aboriginal Song in Taiwan as an Ecosystem, written by Shzr Ee Tan (Chia-Hao Hsu) 系统号:P-012404 10、白银帝国:从唐帝国到明清盛世,货币如何影响中国的兴衰 ![]() 时 间:2018年9月 出版单位:台北:时报文化公司 作 者:徐瑾 着 内容简介: 总论 白银的诅咒 第一章 东西:白银的不同命运 货币起源 白银的东西命运 金银博弈 金银复本位的失败 不完美的金银复本位 第二章 宋元:纸币的试验 唐宋变革中的纸币试验 北宋交子与纸币的诞生 南宋钱荒与起伏不定的会子 钞票的没落与马可·波罗的局限 通膨的教训与白银的崛起 一二六二年:贾似道买公田与威尼斯卖债券 第三章 明代:银本位与全球化 洪武体制的建立与突破 发钞救不了明朝 禁不住的白银 白银货币化与西门庆们 明朝的「李约瑟之谜」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 中国钱与丰臣秀吉 第四章 晚清:混乱中崩塌 币制混乱的清朝 「黄宗羲定律」遭遇「马尔萨斯陷阱」 朝贡生意经与天朝心态 从朝贡到条约 入超、热钱、世界失衡 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还是白银战争? 复盘:帝国银荒因何而起? 外国银洋在中国 货币主权的丧失 甲午战争:中日金本位的迥异命运 江户时代中日的不同传统 从磅亏到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大热潮 白银为何再次胜出 第五章民国:告别白银,迎接通膨 洋银行来到中国 钱庄在二十世纪的兴衰 「京钞风潮」里的中国银行 天时地利的「废两改元」 从《白银收购法案》中走出的法币 通膨的尾声与启示 后记 系统号:P-012408 11、修昔底德陷阱:从五百年战争史,看美国与中国的宿命之战 ![]() 时 间:2018年9月 出版单位:台北:八旗文化 作 者:Graham Allison 着,包淳亮 翻译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书名为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 在任何国际体系中,最强的两个强权会因为竞争关系而宿命性地爆发冲突,是为「修昔底德陷阱」。在过去500年中,崛起中的大国挑战国际体系中统治强权的案例有16起。其中12起爆发战争。 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记录了摧毁整个希腊世界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他将战争的起因总结为「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达挥之不去的恐惧,使战争不可避免」。斯巴达是当时希腊世界的统治强权,领导诸城邦在与波斯帝国的决战中以小搏大、光荣获胜。但雅典凭着海军与贸易国力蒸蒸日上,威胁了斯巴达的地位。统治强权的恐惧、崛起强权的自信、同盟的分化拉拢、虚荣、利益、猜忌与误判,终于导致这场谁也不乐见、损人不利己的战争。 本书作者Graham Allison把当时斯巴达与雅典面临的困境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意味任何国家遇到它都在劫难逃:在原本的权力平衡面临改变时,原本的霸主可能为了捍卫地位而出手训诫、扼杀挑战者,挑战者也可能不甘屈居人下、试图改变游戏规则而「问鼎中原」。更可怕的是,当彼此都预料到对方有此意图,就有可能误判对方原本没有敌意的举动,或是为了先下手为强而冒险袭击。尽管彼此都深知一旦枪声响起,生灵势必涂炭,但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游戏里,决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 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修昔底德陷阱」像幽魂一再地将大国推向毁灭的深渊。俾斯麦在普法战争中挑战欧陆霸主法国,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战中挑战英国海军,日本自认应该享有平等的尊严而发动日俄战争,又因恐惧美国的经济封锁扼杀它的发展而袭击珍珠港。种种盲目不理智的行为,都可以透过「修昔底德陷阱」得到解释。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科学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曾任美国国防部特别顾问。艾利森于1971年出版的《决策的本质:解释古巴飞弹危机》(The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是研究古巴飞弹危机的经典。他主张,政策决策过程未必都是理性的,而是会受到组织程序与官僚本位主义等因素的左右,由此彻底地改变了美国政治学界与其他领域对决策分析的研究。 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期间,艾利森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发表了题为〈修昔底德陷阱:美国和中国正在走向战争?〉一文,指出快速崛起的中国必将冲击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并有可能爆发战争。「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古老的国际关系学的术语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话题,成为所有媒体、学界、政治决策圈不可忽视的议题。 除了《决策的本质:解释古巴飞弹危机》,艾利森尚着有《官僚政治:典范与政策意涵》(Bureaucratic Politics: A Paradigm and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外交政策再思考》(Remaking Foreign Policy: The Organizational Connection)、《机会之窗:从冷战到安全竞争》(Windows of Opportunity: From Cold War to Peaceful Competition)、《重新思考美国的安全:超越冷战与新世界秩序》(Rethinking America’s Security: Beyond Cold War to New World Order)、《核恐怖:最终能避免的灾难》(Nuclear Terrorism: The Ultimate Preventable Catastrophe)等著作。在台湾已经出版的有《去问李光耀:一代总理对中国、美国和全世界的深思》。 系统号:P-012436 12、福尔摩沙的西洋建筑想象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玉山社 作 者:杨启正、凌宗魁 着 内容简介: 序言 导论——红砖与白石交迭而成的西洋建筑史 公共建筑——国家力量的具体展现 宅邸庄园——人生成就的终极积累 宗教机构——以宗教仪式宣示文明开化 街屋商店——具体而微的风格战场 医疗慈善——迈向康复的集合村落 产业遗迹——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注 后记 系统号:P-012331 13、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 者:刘成禺 着,蔡登山 编 内容简介: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是刘成禺以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笔墨,写出了袁世凯窃国乱政、复辟帝制以及帝制夭折的历史全过程,同时还纪录了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史实与人物。内容综览了洪宪帝制的方方面面,宛如一幅生动的洪宪帝制图。例如涉及帝制的原因包括:列强的利益争斗对中国外交内政的影响、袁世凯的野心、帝制受诸人的怂恿;而涉及帝制的过程,写到筹安会、请愿团、太子党等;以及帝制中的各种人物——遗老、军阀、进步党、革命党等等。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结合了诗和史,诗在前,文在后,以文注诗,诗文互补,并「以诗存史」。是清末民初以来少见的大型叙事组诗。 系统号:P-012334 14、感通与回荡:唐君毅哲学论探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作 者:黄冠闵 着 内容简介: 导论 第一章 飘零乎?安居乎?——土地意象与责任意识 前言 一、飘零中的绝望与希望 二、灵根自植与承当意志的动态意象 三、土地意象中的劳作意志与安居意志 四、流放、栖留的场所论意涵 结论 第二章 主体之位:唐君毅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思考 前言 一、问题:人文主义的危机 二、主体性:主宰与超越 三、主体与他人 四、列维纳斯的对照:对他人的责任 五、天德的教化 结论 第三章 境界感通论:一个场所论的线索 前言 一、成教与判教:性情之教 二、感通的动态形上学 三、精神空间与场所意识 结论 第四章 仁道诠释:感通论与德性工夫 前言 一、感通概念的定调与价值世界 二、仁学诠释与工夫论意涵 三、宗教向度:天人感通 结论 第五章 哲学与宗教之间:唐君毅与西谷启治对现代性的省思 前言 一、现代性中的人文主义危机与虚无主义 二、宗教与哲学的抉择:差异、张力、转换 结论:差异的共同体——东亚的新挑战 第六章 生命、伦理与政治的交会 前言 一、现代性的挑战 二、生命与理性 三、生命政治与伦理政治 结论 第七章 永久和平论的视野与局限 前言 一、悠久世界的要求 二、康德的《论永久和平》 三、唐君毅和平论的宗教转向 结论 第八章 世界公民的伦理共存 前言 一、文化多元性意义下的传统保存 二、共同体中的生命与死亡 三、立千年之人极 结论 系统号: 15、启蒙、理性与现代性:近代中国启蒙运动,1895-1925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作 者:丘为君 着 报 导 者: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导论 前言 一、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两个概念 二、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几个重要特质 三、本书的书写结构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新」之心态与论述 前言 一、转型时代意识:梁启超对「造新去旧」的启示 二、新文化运动的破坏式创新 三、一战后的新秩序:社会主义大潮 小结 第二章 权威与自由 前言 一、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 二、自由与伦理 三、权威与自由 小结 第三章 转型时代:理念的形成、意义与时间定限 前言 一、为「转型期」划出起点:中华帝国最后二十年 二、「转型时代」的定义:「转型时代晚清说」 三、扩大「转型时代」的时间范围:「转型时代晚清民初说」 四、「转型时代二十五年说」的完成 五、正式提出「转型时代三十年说」 小结 〔第二部分〕 第四章 战争与启蒙:「欧战」对中国的启示 前言 一、作为启蒙的「欧战」 二、「欧战」在中国:青岛 三、「欧战」启示录 小结 第五章 《新青年》论欧战:陈独秀激进世界观形成的考察 前言 一、德意志文明与法兰西文明的选择 二、陈独秀「崇法抑德」看法的动摇 三、公理与强权的辩证 小结 第六章 革命与国家的想象:《甲寅杂志》、《新青年》与五四启蒙运动(1914-1919) 前言 一、从二次革命到欧战爆发 二、《甲寅杂志》:国体与政体的纠葛 三、《新青年》:恶国家不如无国家 小结 16、数码时代的中国人文学科研究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 者:梁慕灵等 合着 内容简介: 辑壹 古典文学与文献研究 第一章 论六朝文献里之孔门十哲/潘铭基 第二章 「汉达文库」与古籍研究/梁德华 第三章 词汇数据数据化与古文献之研究/李洛旻 第四章 论「汉达文库—中国古代词汇数据库」之价值及局限:以《孔丛子》研究为例/伍亭因 第五章 信息科技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论/曾智聪 第六章 唐代人物大数据: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CBDB)和数字史学/徐力恒 第七章 从异文看古籍校勘—以《韩诗外传》为例/王利 辑贰 当代文学、数码文化与电子媒介 第八章 从中国言情小说传统看大陆网络小说特色—以桐华《步步惊心》及其电视剧改编为例/梁慕灵 第九章 虚拟与身体:阅读贺景滨《去年在阿鲁吧》/黄自鸿 第十章 八十年代的现代性想象—论刘慈欣《中国2185》/郁旭映 第十一章 论香港网络小说的占位与区隔:以《壹狱壹世界》为例/邝梓桓 第十二章 陈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电影改编在香港的接受情况/叶嘉咏 第十三章 早期语料库分析在当代词典编纂的应用—以粤语「埋」的历时演变及现代释义为例/何丹鹏 第十四章 农场类游戏:消费社会中的乡村怀旧与都市焦虑/孙静 第十五章 应用景观资源分类理论于鱼路古道人文地理信息系统之建置/吴佩玲、孙剑秋、陈国净 第十六章 从香港文学改编建立的「华语科幻片」类型:以《秦俑》、《饺子》、《枕妖》为例/吴子瑜 系统号:P-012364 17、华美的飨宴:台湾的华美文学研究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书林出版公司 作 者:单德兴 着 内容简介: 导论:华美的飨宴——台湾的华美文学研究(单德兴) 记忆政治:赵健秀的《唐老亚》(李有成) 东方服饰:《蝴蝶君》的文化/性欲/剧场含混(张小虹) 铭刻先人轨迹:《家乡》中华美自我的再现(何文敬) 重绘城市:论《猴行者:其伪书》的族裔空间(苏榕) 东西相会:从林玉玲的《馨香与金箔》再探华人离散(张琼惠 ) 乡关何处?:《桑青与桃红》中的离散想象与跨国移徙(冯品佳) 后殖民译者或是文化导游?:谭恩美作品解读(李根芳) 翻译的生命:容闳、留学、跨国主体性(王智明) 任璧莲《爱妻》中的「对位缺口」: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女性间的假想关系(陈福仁) 创伤·摄影·诗作:析论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杀诗抄》(单德兴) 「美国给我的最好的东西」:《落地》的离散记忆与创造性乡愁(陈重仁) 系统号:P-012366 18、美浓现代作家的家乡书写研究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中:天空数字图书 作 者:傅含章 着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美浓现代作家钟理和、钟铁民、钟铁钧、吴锦发、刘洪贞、李慧宜、刘崇凤等人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文学/文本诠释之外,并结合空间概念、地志学、人文/文化地理学、建筑与景观学等跨领域理论,剖析、论述作家的家乡书写。举凡探讨美浓现代作家为何书写家乡,如何再现家乡美浓的空间记忆、抒发自我对地方的情感,如何描绘家乡美浓的今昔面貌,如何诠释家乡的地景、风物、史迹、产业、人事,反映不同世代的思维,乃至梳理作家笔下的美浓呈现什么样特殊的区域文化特色,蕴含何种深长的个人家族史、生命史意义,皆为本研究的重心所在,俾能有系统地呈显不同世代、背景、性别的美浓现代作家笔下所体现不同时间、空间之家乡书写与地方认同。 作者简介 傅含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代小说与台湾现代小说,曾执行客委会计划「现代客家文学中的文学地景及其数字化应用:以高雄市美浓区作家的在地书写为例」,实地踏查美浓文学地景。撰有〈论晚唐传奇集中的诗歌运用—以《太平广记》为探讨文本〉、〈论钟理和作品中的美浓风情〉、〈论钟铁民作品中的美浓地景及其书写运用〉、〈吴锦发作品中的美浓地景及其数字化运用〉等十余篇期刊论文。 系统号:P-012367 19、交会的风雷: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集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允晨文化 作 者:杨宗翰 编 内容简介: 诗和生活经验——重估中国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新诗(赵卫民) 辛笛论(吴思敬) 旧体诗词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李怡) 新诗是什么?——新诗如何作为一个文类(陈俊荣) 新诗的治疗功能(王珂) 擦亮生锈的汉语——以杨炼等诗人的作品为例(傅天虹) 翦论「接受反应」支点与中国接受文论的平行或交互(陈仲义) 诗运转折点——台湾「现代派」简史及复刊《现代诗》代表诗人的前卫能力(张宝云) 任洪渊汉语文化诗学的本土性反思——兼及任洪渊的诗歌创作(赵思运) 一九七〇年代台湾新兴诗社/诗刊特质析论(杨宗翰) 美国诗人桑德堡在中港台的译介及影响(郑政恒) 历史意识、新知感性:罗青诗作意象策略研究(1970-2000)(李树枝) 系统号:P-012369 20、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二版)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作 者:杜维明 着 内容简介: 近几年来,经过天安门事件、苏联解体、美国后工业社会矛盾加深、日本经济失调及非洲浩劫等冲击,世界秩序正在重构。而在「儒教文化圈」中,日本朝野正全面反思明治以来的「脱亚入欧」政策,试图回归亚洲;大陆也为对抗商业狂潮而呼吁发掘儒家伦理资源、重建道德规范;台湾、新加坡、香港及南韩则向「儒家特色民主」迈进。本 书讨论这些新趋势,建议世人重新理解现代精神,也重新定义现代性,俾对儒家传统的现代命运及其存在意义有更深、更广的认识,从而开创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新领域。 作者简介 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被称为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中的儒家》、《儒家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二十一世纪的儒学》、《人文心灵的震荡》、《行动中的宋明儒家思想:王阳明的青年时代(1472—1509)》、《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常青树:今天做中国人的意义》、《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等。 系统号:P-012370 21、六堆客家及其周边社会与文化变迁:族群互动论的观点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高雄:丽文文化 作 者:林淑铃 着 内容简介: 01 族群混居、仪式与聚落:内埔与万峦的研究发现 02 异族通婚与跨族收养:百年来内埔与万峦地区族群互动之轨迹 03 异族通婚与跨族收养:日治时期前、中、后、先锋堆客家与其他族群互动的轨迹 04 异族通婚与跨族收养:日治时期左堆客家与其他族群互动的轨迹 05 由宗族、角头、聚落到跨聚落:集体动员下的六堆天后宫 06 六堆及其周边地区妈祖信仰的文化底蕴 07 「盘花」、「红包仔」与「花水」:试论六堆客家民俗医疗知识的生成与体现 系统号:P-012371 22、经典重现之文创触角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高雄:丽文文化 作 者:陈秀玲 着 内容简介: 单元一 经典还是时尚?质量再现风华隽永 单元二 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对话,女性自我成长的心灵 单元三 古装潮衣总相宜,〈清明上河图〉从卷轴到科技动态展 单元四 繁华与困顿,〈南街殷赈〉的改编风采 单元五 带着光环,追求你的「小王子」 单元六 文创人经典重现之触角空间 系统号:P-012372 23、社会代议的崛起:台湾政治与社会的平行发展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翰芦图书出版公司 作 者:赵永茂 着 内容简介: 第一部台湾政治与社会的协力轨迹 ◎台湾政治与社会的平行民主重构:对台湾代议民主与政党政治的反思 ◎全球化下东亚都会代议政体的反思:以社会代议辅助政治代议 ◎民主治理的建构基础与问题 第二部台湾地方政治与社会自治的重要性及未来发展 ◎地方自治的重要性与地方民主转型 ◎地方与区域治理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台湾地方政治与制度的改革工程 ◎里的定位以及与区、小区发展协会的关系 ◎我国区里治理网络关系探讨:以台北市松山区基层建议案为例 ◎气候变迁与地方治理 ◎台湾直辖市分权治理之研究 ◎府际治理:由东京首都圈经验论台湾发展 第三部台湾地方自治与民主化发展的挫折与转型 ◎地方派系依侍结构的演变与特质:高雄县内门乡的个案分析 ◎屏东县地方派系与政党、县行政权以及县立法权之关系(2006-2010) ◎台南地区地方势力变迁与政党政治发展 ◎台湾地方派系的形成、转型与未来 ◎废除乡镇市长选举?还是积极转型与改革? 系统号:P-012397 24、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二版)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三民书局 作 者:巫仁恕 着 内容简介: 在传统中国妇女受尽礼教欺压的印象下,很难想象明清时期的妇女竟可过着奢侈的生活。无论是流行时尚的服饰妆扮、精致可口的美味佳肴,甚至出外游山玩水、庙会进香,都成为当时江南妇女生活中精采的一部份。不仅限于富贵人家,中产之家也起而效尤,争相比美。 妇女超越生理基本需求的消费,代表明清时期妇女收入和经济力的提升,而晚明的情欲观,正好提供人们追求感官欲望的合理化基础与动力。情欲观带动情色产业的兴盛,妓女成为流行时尚的代言人。妇女的奢侈消费也冲击了两性关系,明清的士大夫对此提出许多批评,其中夹杂着性别偏见,甚至以法令严格规范妇女奢侈的消费。本书从消费的角度,重新观察明清妇女的生活、地位及其对当时产业的影响,期望能予读者明清妇女另一面貌。 系统号:P-012409 25、左营二战秘史:震洋特攻队驻台始末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远足文化 作 者:郭吉清、廖德宗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发现震洋队遗址 第二章 震洋特攻队的由来 第三章 薄部队——集训、成军到远扬台湾 第四章 薄部队——左营纪事与终战之后 第五章 历史见证者——第二十一震洋队台籍队员陈金村 第六章 震洋防空壕——自助新村眷户的生活回忆 第七章 寂静的古城——震洋队遗址现况 第八章 访日回溯之旅 系统号:P-012412 26、圣道起信论:徐松石早期著作选集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橄榄华宣 作 者:苏远泰 着 内容简介: 徐松石,原名徐振凡,自号照流居士,1900年生,曾分别在上海广东浸信会、香港尖沙咀浸信会、美国旧金山自立浸信会担任牧师,曾任《真光》杂志主编,在香港浸信会出版部充任编辑及总干事。他在基督教文字工作上的贡献,包括早期本色化神学的建构,涉及基督教与本土宗教、文化和民族的关系,晚期更包括华人浸信会历史的整理和编纂,编写了五辑《华人浸信会史录》。他在教会群体内的牧养文章和讲章立场,着重信徒的灵性生命的培养和教会的发展,坚持圣经字面的权威,为一多产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者和牧师;然而他最为学人所熟识的却是他的民族学研究,例如《泰族僮族粤族考》一书曾被民国时期的中央政府教育部颁发学术著作奖,《粤江流域人民史》一书出版即被翻译为日文。 根据本书编注者的分析,徐松石的思想曾经历过许多转变,可区分为轻视西方文化期、轻视一切宗教期、基督教排他主义期、建设中国本色化神学期、坚持圣经字面权威的基要主义时期。本书编录徐松石上世纪三O至四O年代,以基督宗教的传教困境作为问题意识,进行基督教与中国宗教对话的四部作品,包括:《耶稣眼里的中华民族》(1934)、《基督教的佛味》(1935)、《圣道起信论》(1940)、《中华民族眼里的基督》(1948)。在《耶稣眼里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眼里的基督》中,他以比较文化/宗教的视野与文本分析的方法,透过中西经典语意的爬梳,比较彼此之间人生观、伦理观、善恶观与宗教观的差异与得失,析分中西文化与基督教的组成内容与核心精神,尝试破除不同宗教与教派间在形式上或字面意义上的差异,探讨彼此间于根源上的共通目标,并在方法上补充彼此间的不足及流弊。其中亦有徐氏运用其民族学专长的篇章,考证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古早时期曾有的互动,最终旨在供信徒能以「中国文化与基督信仰彼此间需互相接纳」的观念来传递基督教,同时也使基督教能藉此与其他宗教达成实质上的合一。 《基督教的佛味》与《圣道起信论》则集中讨论耶佛会通的议题,前篇集中讨论几个耶佛思想上表面差异之处,如:位格与非位格、自救与他救、恶的来源、三世轮回与末世等议题之探讨,求其互相补正之处,并以佛教徒熟知的判教方法结合宗教社会学的成果,整理儒、佛、耶教概念上的同异与高下之别,篇末附有耶稣生平、教会历史、圣经介绍以及佛陀生平、佛教简史、佛教经典介绍及教理问答。「假如基督徒不肯研究佛教,怎能希望自己的信仰成为最有根基的慧信呢?」昔日《大乘起信论》说明佛法之广大,激发众生生起信从之心;徐松石研究佛教、吸收儒道,使基督教道惯乎众教之中,超乎众教之上,亦为使读者都能消除疑惑,发「起」崇「信」基督之心。 系统号:P-012428 27、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作 者:吴汝钧 着 内容简介: 龙树菩萨的《中论》是大乘佛学的重要经典,以明快和清晰的思考,多方面阐述「空」的义理,将大乘哲学推向高峰,对佛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佛学的研究来说,若能够掌握《中论》的基本思想,就奠定了理解大乘佛学的良好基础。就哲学与逻辑的训练来说,《中论》更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对哲学与逻辑思考的训练帮助甚大,因此,无论是佛学研究或哲学训练,《中论》都是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 《中论》的梵本是用偈颂体写成,在鸠摩罗什译成汉语时,为使译文精简及方便背诵,也保留偈颂的形式。但多数偈颂所蕴涵的义理很深奥,精简的文字对于我们理解《中论》,甚至龙树的哲学都形成若干妨碍。为此,吴汝钧教授历经数年穷究,付出很多心思与功夫,完成这部《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所谓「哲学的解读」,就是以现代人熟悉的名相、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讲解《中论》的义理,期能让龙树菩萨整个思想轮廓的特色呈现出来,让大众能较深入的理解《中论》所要宣扬的思想与义理。 本书是继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之后,最为全面地疏释《中论》二十七品所有颂文的著作,吸收现代学者对「中观学」和《中论》的研究成果,且针对鸠摩罗什的汉译文意较隐晦或有错漏之处进行中梵对照的修补,是龙树《中论》最佳的解读本。 作者简介 吴汝钧,前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哲学组特聘研究员,国家杰出人才讲座,国立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哲学博士,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京都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留学,分别研习日本语、梵文、藏文及方法论。主要著作有《佛教的当代判释》、《纯粹力动现象学》等。 系统号:P-012429 28、社群·王朝:明代国家与社会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作 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 着,廖彦博 翻译 内容简介: 绪论 南昌墓地案 第一部 空间 第一章 乡治的空间组织 第二章 叶春及的方志地图 第二部 田野 第三章 江南圩田及其税收 第四章 北直隶的水稻栽种 第三部 书籍 第五章 明代中叶的藏书楼 第六章 国家图书审查与书籍贸易 第四部 寺庙 第七章 在公共权威的边缘:明代国家与佛教 第八章 国家体制中的佛教:北直隶寺院的记载 结论 明史研究中的国家 系统号:P-012430 29、清代黑水沟的岛链防卫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淡江大学出版中心 作 者:李其霖 着 内容简介: 绪论 第一章 黑水沟防卫的形成 前言 第一节 住民与海盗的天堂 第二节 外来势力的航运休息站 第三节 群雄并起与防御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金门的海疆防御角色与地景变迁 前言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行政治理与地方发展 第三节 海防设施的转变 小结 第三章 澎湖的防御与战事 前言 第一节 澎湖的地景与海岸 第二节 郑清澎湖海战 第三节 澎湖水师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防卫角色的转变 前言 第一节 福建绿营 第二节 台湾水师 第三节 台湾战船 第四节 北部防卫的设置 小结 第五章 以台湾为主轴的黑水沟防线 前言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水师布署 第二节 鸦片战争期间之因应 第三节 战后海防布署之转变 小结 结论 系统号:P-012434 30、台湾观音信仰的「本土」与「外来」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 作 者:阚正宗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清代台湾观音信仰的型态 第一节 清代台湾观音信仰 第二节 清代凤山县城的泗州观音信仰 第三节 清代斋堂的观音信仰 第三章 日本殖民时期的观音信仰 第一节 北投温泉的守护者 第二节 西国三十三观音信仰的传入及其开展 第三节 观音禅堂与观音讲会 第四章 战后新型态的观音信仰 第一节 战后泗洲观音信仰的再现 第二节 战后台湾三十三观音道场 第五章 结论 系统号:P-012443 31、有温度的台湾史(一套两册)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南方家园文化公司 作 者:杨渡 着 内容简介: 上册 代序 晒谷场上的小孩 0.台湾故事序曲:海洋轻拍岛屿的背脊,如同母亲 1.台湾,和南岛语族的起源 2.古老的传说,有趣的习俗 3.十七世纪的台湾海峡争霸 4.郑芝龙的中国第一跨国商团 5.「开台圣王」郑成功 6.思想起啊,唐山过台湾 7.鸦片战争、清法战争中的台湾 8.刘铭传——台湾现代化第一人 9.战争的号角——牡丹社事件 10.那一天,他们把台湾「交割」 11.镰刀对枪炮的二十年血战 12.想暗杀袁世凯的台湾学生 13.最后的武装起义——噍吧哖事件 14.二等公民,警察统治 15.帝国主义下的台湾 16.新一代的台湾医生 17.「给台湾人议会吧!」 18.在东京上空撒传单的台湾人 19.乡村医生的摩托车之旅 20.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 21.铁轨上的养女——台湾共产党的崛起 22.水牛般的男子汉——李天生 23.大镇压,直到阿里山的小屋 24.赛德克人的血祭——雾社事件 25.统治四十年,台湾第一次选举 26.台湾人日本兵的悲哀 27.到祖国抗日的台湾义勇队 28.一曲〈雨夜花〉,台湾真心声 29.柔性的力量,台湾新女性 30.当弹钢琴的手举起了发报机 31.惊疑还似梦——光复剎那的台湾 32.巨变的瞬间,人间的容颜 33.大开眼界的劫收 34.从二等公民到非公民 35.一个卖烟妇人引起的暴动 36.悲剧二二八,人性发微光 37.夹缝中的历史,消失的四年 38.蒋介石的危局部署 39.黄金大搬运,国宝大迁徒 40.离开北平的最后一班飞机 下册 41.流离时代,乱世儿女 42.新台币与土地改革 43.台湾命运的转折点——韩战 44.白色恐怖的人性扭曲 45.1949渡海传灯人 46.牛肉面和美援 47.蒋家天下蒋家军 48.自由民主的幻梦 49.胡适的最后一声叹息 50.一首歌的变形记——台湾小调的故事 51.不能见光的夜行蝙蝠——两岸密使 52.战史上最奇怪的八二三炮战 53.〈绿岛小夜曲〉的故事 54.乡愁与流浪的行板 55.投宿在不知名山中的蒋经国 56.台湾经济奇迹的奠基者 57.农村的没落,孤女的愿望 58.叛逆的青春,明星咖啡屋 59.一卡皮箱的企业精神 60.午夜电视机,全台棒球疯 61.青春血肉筑成的奇迹 62.避过暗杀,蒋经国时代来临 63.燃情的青春,理想的追寻——保钓运动 64.唱自己的歌——台湾民歌运动 65.自我认同的追寻——乡土文学论战 66.蒋介石过世与党外运动 67.陈若曦力劝蒋经国 68.世间最爽看禁书,解除禁忌的年代 69.冷战的最后一批政治犯 70.台北不是想象的黄金天堂 71.鹿港小镇,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 72.疯狂大家乐,悲哀无住屋 73.人道主义的光——人间杂志 74.想家的老兵,打开两岸大门 75.蒋经国开启的历史新页 76.爱拚才会赢,消费社会来临 77.台湾经济奇迹的背后 78.开放的两岸,崭新的一页 79.大地震,大重建 80.后记:留下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系统号:P-012330 32、护国丸:被遗忘的二战台籍海军史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月熊出版 作 者:陈柏棕 着 内容简介: 作者序—那样活过的长辈群像/陈柏棕 —护国丸事件相关记录簿 —终战诏书 第一章 新世代少年的诞生 重返一九二〇年代/日台共学教育/殖民地的新世代少年 —黄为政证言 —陈子福证言 第二章 改造为皇国臣民 皇民化运动/战火连绵到天边/皇民奉公运动/军事动员的社会 —张钦生证言 —张荣树证言 第三章 海の若樱—海军特别志愿兵 志愿兵制度伸向台湾/精兵式海军志愿兵/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行かう!海军志愿兵」—志愿兵招募宣传/爱国青年的响应/警察大人强制「自愿从军」/学校机关的「集团志愿」/破除「水」禁忌/海洋训练队的创立/从恐惧海洋到海洋青年/海军预备训练/志愿兵的申请资格/严格的甄选流程/殖民地新兵养成机关—海军兵志愿者训练所/学科与军事操练并行/兵种的选择/废除训练所/高雄海兵团/月月火水木金金—海军训练/按表操课的军队生活/震撼的「军人精神注入棒」 —叶水金证言 —卢金水证言 第四章 从护国丸看日本海军 商船变身特设巡洋舰/补破网—急速征用船舶的海陆两军/护国丸出任务/迈入军旅的下个阶段/丰川护国两地启航/水野孝吉的决定/登上跛行船护国丸/日本海上护卫体系/特设海上队/护卫机构从属战斗单位 —陈臣铜证言 —朱春业证言 第五章/护国丸事故 护航中断,独自航行/遭受第一波攻击/第二波重击,护国丸沉没/惊涛骇浪,死里逃生/殒落的殖民地军事菁英 —邱阿松证言 —罗镇国证言 —林秀吉证言 第六章/走过两个时代的人 最后两年的太平洋战争/术科学校战力化/宣传志愿兵的进修成果/台湾空战/从左营疏散/另一起护国丸事故—五甲尾事件/战胜国人民返乡/台湾人现地解散/纪念重生—高志会与海交会 —李启铭证言 —张文锋证言 —江水和证言 33、五台山信仰多文化、跨宗教的性格以及国际性影响力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作 者:释妙江 编着 内容简介: 神圣空间乃佛教传统之核心元素之一,然过去学界研究犹有未尽之处。故五台山国际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佛学论坛,计划在20-30年内,每年挑4-5座名山大寺各召开一次国际研讨会,并编纂中英文论文集。 本书系特重历史与思想史研究,并参以宗教学、政治史学、艺术史学、经济和国际贸易史学等取径。作为书系之次卷,本书收录了2016年7月五台山同名研讨会上二十九位学者的论文,主题集中在五台山之信仰及其与政教之间的互动;五台山跨文化、跨佛教派系以及跨宗教之持久影响力;五台山文化在整个东亚地区之广泛渗透等。本卷乃国际佛教学界五台山相关研究之又一检阅与重要成果展示。 系统号:P-012336 34、两岸环境与粮食政策评论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致知学术出版 作 者:杨知远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雾霾天气对两岸环境治理之冲击与展望 第二章 两岸环境管理策略之现况与挑战 第三章 中国排放权交易发展现况及对我国可能之影响 第四章 两岸低碳经济发展现况与合作展望 第五章 大陆粮食安全政策趋势与对我国之可能影响 第六章 我国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机制与援助研析 系统号:P-012357 35、国立中兴大学前身:农专、高农时期发展沿革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新竹:交通大学出版中心 作 者:林景渊 着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立中兴大学成立于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五年时期,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并改制为省立农学院以来,日本统治的二十六年间,曾是台湾总督府农林专门学校、台湾总督府高等农林学校等,校史之发展与沿革。 系统号:P-012399 36、世界、华夏、台湾:平行、交缠和分合的过程(二版)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三民书局 作 者:许倬云 着 内容简介: 远自西亚、埃及、中国、印度古文明,近至你我身边的大小事,都是历史。历史从来就不是独立发展,而是互相牵连纠缠,世界各国的历史有如一股股浪潮,在史海中彼此激荡、交流。 本书凝聚许倬云教授毕生的研究,以全球观点细说古今中外历史的分合与交缠。犹如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只有从自己切身的经验看过去,过去才呈现我们关心的意义,也帮助我们由此寻找未来的道路。 系统号:P-012411 37、客家移民与在地发展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作 者:庄英章、黄宣卫 编着 内容简介: 导论:迁徙适应与认同建构 洪馨兰/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庄英章/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第一部分:明清时期岭南与西南地区客家之迁徙与形成 家族与城堡:龙南关西徐氏宗族个案研究(黄志繁,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 大移民时代的历史记忆与巴蜀客家面相(陈世松,四川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员) 迁移经验与文化认同:以清代浙西南与赣西北的客家移民为例(王东,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第二部分:客家在台湾的移垦与族群互动 清乾隆时期番界政策与粤民的移垦活动:以今苗栗县西湖乡为例(陈志豪,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移民与边区社会适应:以 19 世纪末埔里盆地刣牛坑客家聚落为中心(洪丽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台湾客家分布与岛内迁徙之再讨论:以饶平笃祜堂七蓝周姓彰化平原移民北迁新竹湖口为例(罗烈师,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副教授) 新竹地区竹堑社民与客家汉民的互动:竹堑社钱皆只派下客家化的探讨(廖志轩,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博士生)、(庄英章,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第三部分:客家认同的建构与变迁 由文化、地域到族群:再论当代台湾客家族群意识的现代性(王甫昌,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从台湾「客家」到「中原客家」:台北市中原客家联谊会的渊源与转变(1920-1980 年代)(陈丽华,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新加坡客家的多层次认同(1820-1930)(赖郁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后记 38、明末清初熊开元由儒归佛之心路历程 ![]() 时 间:2018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博扬文化公司 作 者:卢秀华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目的 第二节 史料介绍 第三节 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末变局中熊开元的处境 第一节 家世与师友 第二节 熊开元与复社之关系 第三节 熊开元与首辅周延儒的恩怨 小结 第三章 熊开元从逃禅到归佛 第一节 清初士人逃禅风尚 第二节 熊开元逃禅到真心归佛 第三节 熊开元真心归佛却遭儒者批判 小结 第四章 皈依佛门的熊开元 第一节 晚明天童派诤真相考 第二节 熊开元与清初天童派诤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系统号:P-012349 39、战后台湾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 时 间:2018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 作 者:刘素芬、陈木在 着 内容简介: 过去有关台湾经济和金融的研究论著,多未留意制度经济史的观点。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说明1980年代以后台湾金融制度趋向自由化与国际化的改革过程,及其所伴随的法规修订。除了口述访问见证财金发展的决策者之外,并提供大量的档案和数据做为决策形成的左证。因此,本书除了在台湾的财政金融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之外,也对当今财金政策的制定和技术官僚的养成提供了启示,发挥承先启后的作用。 系统号:P-012393 40、国史馆现藏总统副总统档案目录——严家淦(一套两册) ![]() 时 间:2018年5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史馆 作 者:国史馆编辑委员会 编 内容简介: 《国史馆现藏总统副总统档案目录——严家淦》共计两册,内容为严家淦自1939年以来所留下之各类文件,包含公文书、电文、信件、书籍、舆图等类型。透过档案目录的出版,将这一批弥足珍贵的档案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系统号:P-012425 41、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 者:张帆 着 内容简介: 导论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溯源 第一章 从「格致」到「科学」的过渡(1896~1905) 第一节 晚清「格致学」意义的流变 第二节 从「格致学」到日本「理学」 第三节 从「格致学」到「科学」 第二章 从「分科之学」到教科之「科学」的歧出(1901~1905) 第一节 从科举到分科教育的观念转换(1900年以前) 第二节 从分科之「科学」到教科之「科学」 第三节 晚清「科学」教育的构想与困境 第三章 从「分科之学」到「科学」的观念转化 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学术特征 第二节 「有学」「无学」之辨 第三节 「科学」的维度与政治考虑 第四章 中学「科学化」的路径与流变 第一节 中学「科学化」的尝试:以史学为例 第二节 走向形而上的「科学」 第三节 「科学」的限度与道德调适 第四节 「常识」与「科学」 第五章 从分科治学到整体性「科学」的过渡(1912~1919) 第一节 道德救国论中的多元「科学」视角 第二节 欧洲战争与中国「科学」概念的新走向 第三节 民初国学研究范式的变迁 结语 未完成的正名 系统号:P-012359 42、修辞立其诚:周策纵访谈集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香港:初文出版社 作 者:周策纵 着,王润华、黎汉杰 编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周策纵先生生前的大部份访谈文章,书名则取自周先生的一篇著名论文:〈《易经》「修辞立其诚」辨〉,该文见于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周策纵文集》。「修辞立其诚」一句,出自《易经‧干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对此,孔颖达的解释是:「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周公曾指出「修辞」与「立其诚」二者,按原文的意思,其实是平行的关系,如果将之英文翻译,则是「refine language and establishing one’s sincerity」。本访谈集取名于此,正是因为所收录的文章,一则主要包括了文艺与思想两个层面,再者这些文章除了对当下的社会、环境还有丰富的意义之外,访谈的文笔都是可读可颂;内容与形式,可谓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周策纵(1916-2007),湖南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为知名汉学家和历史学家,代表作有《五四运动史》、《中国浪漫文学探源》、《海燕》等,一生中英文著述颇丰,计有40余本专著和180余篇论文出版刊行,并有多篇随笔、散文、诗词等作品传世。 系统号:P-012365 43、兴之美学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香港:初文出版社 作 者:罗青 着 内容简介: 「兴之美学」的定义与演化与「比、赋美学」比较起来,确实是中国诗中较为复杂棘手的问题,但也是中国诗学、美学中,最突出的特色。庞德对兴之美学的诠释及转化,现在看来,其实不够全面,也不深入。胡适及其以后的新诗人,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虽然也仿效庞德,把翻译的英美诗,收入自己的创作诗集,作为中国新诗的新方向,但却根本没有注意到此一诗学或美学问题,无心也无力一探究竟。至于儒家「兴之美学」,所谓「兴、观、群、怨」在中国历代是怎么发展的,在各个时代产生了多少变化,与文学、美术、工艺等其他艺术之关系为何?都是急待深入厘清的问题,值得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作者简介 罗青,本名罗青哲,湖南省湘潭县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五日生于青岛。辅仁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曾任辅仁大学、政治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所、翻研所、美术系所教授,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明道大学艺术中心主任、英语系主任。一九九三年获傅尔布莱德国际交换教授奖。 一九七四年获颁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奖,国内外获奖无数,被翻译成英、法、德、义、瑞典等十三种语言。画作亦获奖多次,并获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东方美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美术馆、美国圣路易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美术馆、台湾美术管等国内外公私立美术馆收藏。曾出版诗集、诗画集、画集、论文集、画论集五十余种。 系统号:P-012368 44、被忽略的主角:新界乡议局发展及其中华民族文化承传 ![]() 时 间:2018年8月 出版单位:香港:商务印书馆 作 者:廖书兰 着 内容简介: 新界,一个由独特历史事件衍生的地区,也是触发香港整体回归的历史主角。新界原居民在特殊的境遇下,在一千年间,保存了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直至现在。 本书立足宏观历史与文化的视角,以新界乡议局与新界地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轴,向读者介绍新界乡议局的设立、发展和沿革的过程及其担当和行使的功能;通过梳理新界地方文化的种类,阐析其内容、特色,展示新界乡议局为保护、弘扬及发展新界地方文化付出的努力,并尝试作出公允的评价。 写作期间,笔者翻查大量新界乡议局档案、文献典籍、各姓族谱、各乡刊物、坊间书籍,同时进行田野考查,尝试审视新界社会的治理方式,如何从中国传统乡绅制度沿革成为今天的新界乡议局,并点出新界乡议局在发展进程中,与港九发展之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范畴上所作出的贡献及其模范意义。 作者简介 廖书兰,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台北,定居香港。文学博士。现为新界乡议局议员、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亚洲华文作家协会香港分会会长、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审批员、香港校际音乐暨朗诵节评判、民政总署赞助「全港青年学艺创作比赛」大会评判。 曾获广兴文教基金会奖学金、中华侨联文教基金会华文著述奖、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文艺奖最佳散文奖等。多年来在《信报》、《明报》、《大公报》、《亚洲周刊》等媒体撰写专栏文章,1999年起至今,先后在《大公报》、《香港商报》、《文汇报》副刊撰写专栏。 系统号:P-012410 45、红色新闻兵:一个摄影记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作 者:李振盛 着 内容简介: 文化大革命期间,摄影记者李振盛由于「红色新闻兵」的身份,得以用相机记录文革现场的众多景象。在他记录的文革百态中,有大量本应销毁的「为文革抹黑」的照片。他将这近两万张「负面」底片藏在家中地板之下,加上细心保存的另外八万张——共计十万张底片,为文革保存了珍贵的一手影像数据。 系统号:P-012356 46、贫而无怨难:香港民生福利发展史 ![]() 时 间:2018年7月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华书局 作 者:冯可立 着 内容简介: 以往不少有关香港社会福利发展史的研究及书籍,很多时候都是以政府作为主角,令人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建基于香港政府很科学化及理性地掌握经济及社会趋势,但其实香港的非政府组织提供了超过八成的福利服务,它们的服务层面比政府提供的广阔得多,甚至动员社会不同力量去纠正政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实用主义。 本书是从民间出发、以「社会主导」的视角,述说香港整体民生福利政策的历史源流以及近六十年来的主要变化,既有介绍宏观的政治、经济情况变化对民生福利政策的影响,亦有从社会保障、老人服务、家庭及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康复服务和小区服务等专题出发,找出民间(包括非政府组织、舆论及人物)在福利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设法掌握它们如何超越及冲破政府所订下的框框,改变着极为传统的福利观念及服务,使社会福利更能展现其现代化的面貌。 作者简介 冯可立,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客座副教授,主要教授社会政策及小区工作,并担任香港小区组织协会主席及社会保障学会副主席。学术专长包括: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小区工作、房屋政策、人权问题、医疗保障等。 系统号:P-012398 摘自《汉学研究通讯》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