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中国画的画面要素:诗 书 画 印

http://www.newdu.com 2018-09-29 清韵逸品 newdu 参加讨论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由于历代文人画家中许多是担任文官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们从事绘画创作,给绘画带进了新的内容。多数文人画的画面结构,除了绘画本身之外还具备另外三个要素:诗文、书法、印章。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中的题诗
    元、明以来,文人画成为主流,题款风气盛行,绘画逐步形成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模式。中国绘画独有的东方风韵,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例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图》,除了梅花以外,画家题了一首七言绝句:“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著名的咏梅诗,深化了梅花的主题。旁边钤有画家的印章。
    
    齐白石《不倒翁》
    一般或诗或文都与画面主体形象、情节相关。诗文以外,还要书写干支年月、画家姓氏名号,这些统称为题款,亦称落款。
    题款有助于深化主题和创造意境。
    齐白石的《不倒翁》中,画家题诗一首:“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
    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点明了画面主题。
    
    清郑板桥《丛竹图》
    
    明代李士达的《三驼图》
    题款还对画面构图起着稳定和平衡的作用,还可以帮助画面形成气势,并填补构图的不足之处。因此,诗书画印这几个要素在作画之前必须构思好。
    例如,清代郑板桥的《丛竹图》中,大面积的题款,起到构图中补白与画面平衡的作用。
    明代李士达的《三驼图》中,以题诗点明此幅讽喻的主题,并有“多款”使构图平衡充实。
    
    明代文徵明《湘君湘夫人》
    由于山水、人物、花鸟画的题材和风格不同,题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在画面上题写诗词、跋语、题记、画评。有“长款”、“多款”、“双款”或“穷款”等形式。
    例如,明代文徵明《湘君湘夫人》题画为“长款”,其他题款形成“多款”,均为画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明代文徵明的《山水卷》
    
    明代戴进《乘鲤图》
    “穷款”是指画家在他的作品上题款时,仅仅只写下他的名字。
    例如,明代文徵明的《山水卷》,画面仅题“穷款”,卷后题字为“跋语”。
    明代戴进的《乘鲤图》中,题款为“穷款”,以突出画面人物主题。
    
    金农的《梅花图册》
    书法——画家常常将画中的诗意直接题在画上,并写上作者的籍贯、姓名和作画的时日等等,书写的艺术风格应当与绘画风格相协调。诗、书、画、印俱佳者,堪称“四绝”。
    
    清代黄慎的《花卉册页》之一
    
    明沈周《山水扇面》
    署名后一般加盖印章,表明自己是这件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供他人鉴别的依据。
    中国画很讲究用印,在画面上恰当和巧妙的用印,可以起到调整和平衡画面构图的辅助作用,有时还可起到增强画面色彩对比的“点睛”的作用。
    例如,清代黄慎的《花卉册页》之一,及明代沈周的《山水扇面》,左下角均钤有“压角章”,起到平衡画面的重要作用。
    
    明代董其昌《山水册页》
    印章的使用与题款一样,要服从于画面构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与画面的风格相适应。常用的印章有“名章”“压角章”“引首章”“闲章”“肖形印”“吉语印”“年代章”等。印章大小不一,朱文白文均可。
    例如,明代董其昌《山水册页》中,画面题字下方印为“董氏玄宰”(字),书跋下方印为“董其昌印”,均为“名章”。
    
    清代吴昌硕的《梅石图》
    
    清代吴昌硕书画用印章
    此外,为了使画面构图达到平衡或形成呼应关系,有时还要加盖几方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大多是一些文人的格言,或者是画家对艺术的认识,也可以是补充介绍画家的身份。
    例如,清代吴昌硕的《梅石图》中,梅花、山石、书法题款和印章,都达到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境界。吴昌硕书画用印章,多为“画奴”、“画癖”、“我无为”等“闲章”,一般适用于压角。
    
    齐白石“闲章”:“不可居无竹”
    
    齐白石“闲章”:“墨缘长寿”
    印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讲求刻刀技法和文字布局,在画面上也十分鲜艳。
    现代齐白石刻制常用的“闲章”:“不可居无竹”、“墨缘长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