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台湾的乡土文学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台湾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即所谓“本土文学研究”,另一是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两者在学术内涵和政治取向皆有明显的不同并产生激烈的论争。近年来,台湾乡土文学研究这一传统的学术概念逐渐为“台湾本土文学研究”这一带有政治倾向的术语所取代。本文即针对这种现状,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若干特征和演进历程作出归纳和寻绎,对演进过程中产生的论争及其趋向也作一些分析和判断。 台湾的乡土文学研究及其所引发的论争,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军占领时期,当时就发生过连温卿、黄石辉等人倡导“台湾话文”和“乡土文学”而引发的论争。⑴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后,又有过新生报“桥”副刊关于台湾文学定位的争论。而且各次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取向也各不相同:二十年代的那场争论,“表面是针对北京的白话文,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要在日文教育的包围下解决汉文书写问题”。在当时,“有着排斥日本民族与日文在台湾的优越地位,维护台湾民族的独立精神、保护自己民族语言的意义”。⑵抗战胜利后在《桥》副刊上展开的争论,则主要围绕如何重建战后的台湾文学,回归祖国后的台湾文学何去何从等论题展开。其焦点是将台湾文学纳入“五四”新文学传统来予以评价,或是强调台湾文学的自我特性与价值。尽管侧重点和出发点不尽相同,但追求的目标为“中国化”确为大多数论者所接受。例如在《桥》举办的“如何建立台湾新文学”百期茶会上,与会者的意见是“强调台湾文学特殊性的同时,也将中国化定为台湾文学的目标”。而《桥》这个杂志,“作为两岸文学交流的‘桥’,确实促进了两岸文学的相互了解”。⑶至于七十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争,其目的则是在于反对全盘西化,强调统一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为中国民族文学争得应有的地位。尉天骢教授在其主编的《乡土文学讨论集》的“前言”中很明确地声明了这一点:“在一连串的攻击乡土文学声中,我们不断听到这类话和主张:统一未必为优,分裂未必为劣;以乡土文学来提倡民族主义,将有重蹈义和团之悲运之虞;反对西化就是反对文化”,作者指出:这些言论的实质,是“借批评乡土文学来反对民族主义,并企图在与自己的民族文化断根后,又一次推展全盘西化运动”。⑷ 从八十年代后期起,台湾乡土文学研究这一传统的学术概念逐渐为“台湾本土文学研究”所取代,后者不但发展更快、影响更大,而且同前者在内涵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台湾学者龚鹏程教授曾对此区别加以界说:“八十年代末期,另一个对中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是本土化思潮渐趋兴盛。在此之前,吾人未尝不谈本土化,但本土化指的是中国化。八十年代后期本土化具体的只指台湾这块土地,强调要关怀台湾当土地、历史和人民。此一运动,所涉及者广,但就中国文学研究而言,它就使中国文学研究显得角色尴尬。早期维护、传承中华文化的功绩,忽然成了‘打压’本土文化的罪状;对中国文学之钻研,亦遭指为不关心台湾文学;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则被批评未尊重台湾文学的主体性。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力,有一部分转移去做台湾文学,而且越来越多。中国文学系更是逐渐分化出台湾文学系所,这自然渐弱也渐缓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力量与进度”。(5)龚氏在此所说的本土化文学思潮是专指台湾乡土文学中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其实,台湾本土文学的内涵并不仅限于现当代文学,也还有台湾古典文学研究(即对明郑以来包括日据时代前期的大陆来台或台湾籍的作家作品研究),而且两者的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台湾本土文学研究的形成背景也极为复杂,包括不同政治派别对学术界的争取和诱导,台湾当局的离心倾向以及当前两岸关系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也还有世变之中古典文学与社会的隔膜和疏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认同上的危机感,从而导致部分古典文学研究者价值观念的改变,追求上的转向等等,对此我将另有专论,在此只想就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演进历程作一寻绎和归纳,对演进过程中产生的论争及其趋向也作一些分析和判断。 第一、台湾的乡土文学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台湾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即所谓“本土文学研究”,另一是古典文学研究。前者目前是研究的主体力量,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都非台湾古典文学研究可望其项背。据台湾学者江宝釵的统计:台湾自五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台湾古典文学一般研究(引者按:她指的是通论类,并不包括古典文献、台湾古典作家、作品的整理)著作是15部,学位论文19篇,而台湾现当代文学仅1999年一年的学位论文数就有26篇,几乎相当于五十年来台湾古典文学一般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总和。(6)同时,这批台湾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目前也相当活跃,已筹办了六次以上本土文学专题研讨会,学术界对本土文学的争论也集中在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个部分,主要的问题有两个:台湾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中有人提出台湾文学“主体性”,这符不符合历史本来面目?中国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是推动了还是阻遏了台湾文学的发展?由此而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台湾现代文学中是否有经典,是否值得设立专门系所去研究?有人认为台湾现代文学只有四、五十年历史,尚在发展之中,不宜早作定论;也有人指出轻视或忽视台湾现当代文学研究,这是台湾学术界的悲哀。这些有关台湾现当代文学的论争有的是学术之争,更多的是思想分野和政治派别之争。 乡土文学的另一个内涵是明、郑至晚清台湾乡土文学研究,属古典文学研究范畴。台湾学者一般将其分为三个时代:明代、清代和日据时代。所谓“日据时代”是指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其前期仍属台湾古典文学范畴。台湾学术界专门从事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的前辈有廖汉臣、陈汉光、黄得时、赖子清、林文龙等,继之者则有廖雪兰、施懿琳、许俊雅、臧汀生、龚显宗、江宝钗、陈昭英等。赖子清于五十年代陆续在《台湾文献》、《文献专刊》、《台北文物》等杂志上发表台湾的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介绍文章,以及<郑延平之诗文及其有关文艺辑>、<台湾科甲艺文集>等文史资料。进入八十年代后,又有<古今台北诗社>(台北文献1985.12)、<南台湾古今诗社>(台南文化新23期1987.10)并编有台湾古典诗词资料集《台湾诗珠》(台北市文献会印行1982)等。廖汉臣有<台湾文学年表>,黄得时有<梁任公游台考>、<台湾诗学之演变>之论文,陈汉光和林文龙分别编有《台湾诗录》和《台湾诗录拾遗》(台湾省文献会),陈另有<乙未之战与中国诗坛>等论文。龚显宗著有《台湾文学研究》(五南图书公司1997),是他近年来所写的台湾文学论文的合集,包含台湾明清以来的诗人及其诗作、诗话,小说,区域文学等,未收入该辑的论文还有<台湾实录——具史书功能的洪弃生诗>(《第二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中山大学国文系1999)等。整理的台湾古典文学资料有《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台南县立文化中心出版)等。施懿琳是目前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一位。他的硕士、博士论文皆为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硕士论文为<日据时期鹿港民族正气诗研究>(台湾师大1985),博士论文为<清代台湾诗所反映的汉人社会>(台湾师大1991),九十年代以来所发表的论著有与许俊雅、杨翠合作的《台中县文学发展史》(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5)以及《台中县文学发展史:田野调查报告书》(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6),与杨翠合作的《彰化县文学发展史》(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7)、<明郑时代的台湾诗>(中国学术年刊1992.4)、<从“应社诗荟”看日据中晚期彰化诗人的时代关怀>(中国学术年刊1993.3),与许俊雅合作的<台湾古典诗歌系谱的想象——评陈昭瑛《台湾诗选注》>(中外文学1996.5)等。廖雪兰是文化大学的博士,论文亦是台湾古典文学文学研究:《台湾诗史》(由武陵出版社1989)。陈昭瑛著有《台湾诗选注》(正中书局1996),论文有<明郑时期台湾文学的民族性>(中外文学1993.9),<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学1995.2)等。江宝钗为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著有《台湾古典诗面面观》(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9)、《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发展史》(里仁书局1998)、<清代台湾竹枝词新论>(《第二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中山大学国文系1999)等。 第二、台湾乡土文学中古典文学的研究历程,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日据时代到七十年代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整理保存台湾历史文献为主,它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50年以前为前期,这个阶段的台湾古典文献整理主要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进行的也是一些零星的搜集整理,其中最早的可以推溯到明治38年(1905)王松的《台阳诗话》,大正十年(1921)连横搜集整理的《台湾诗乘》。另外,连横创办的《台湾诗荟》从1924年2月到1925年11月,共发行22期,内中保存了不少台湾古典诗人诗作,像《沈斯庵诗集》、孙元衡《赤嵌集》、林豪之《东宁纪事》等都极为珍贵。1950年以后为后期,其特点是由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和出版报刊系统出面,对台湾古典文学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较大规模的整理,并在六十年代后期推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达到高潮,其主要单位是台湾省文献会,台北市文献会和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整理编印的有廖汉臣等《台湾省通志稿》(1951~1965)、盛清沂等的《台湾史》、彭国栋的《广台湾诗乘》(1956),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的《台湾诗录拾遗》,连横《台湾诗乘》(1975);台北市文献委员会整理出版的有《台湾诗海》(1956),陈维英的《偷闲集》,林景仁《东宁草》,黄敬《观潮斋诗集》,郑鹏云《师友风义录》,陈君玉《台北市志》(1962)以及《中原文化与台湾》和王国藩《台北诗论》等;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的“台湾文献丛刊”中亦有相当一部分古典诗文,如林朝菘《无闷草堂诗存》(1960),《台湾通史》(1962),朱景英《海东札记》,唐赞衮《台阳闻见录》,王松《台阳诗话》(1959),《沧海遗民賸稿》(1959),洪弃生《瀛海偕亡记》,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1960),无名氏《哀台湾笺释》(1961),许南英《窥园留草》(1962),孙元衡《赤嵌集》,吴子光《台湾纪事》,郑用锡《北郭园诗钞》,方豪等《台湾史迹研究资料辑要》(1976)等。另外,台中市政府出版了王建竹编的《台中诗乘》;一些出版社从在六、七十年代,也出了一批有相当价值的古典文学资料,如台北中华书局编印的《台湾先贤集》(1971)共八册,收集了自郑成功、郑经孙元衡、姚莹、沈葆桢、刘铭传至连横二十一家诗文集。成文出版社影印的一套台湾方志资料以及胥端甫编的《洪弃生先生遗书》、连横主编的《台湾诗荟》等。这个时段还有一些以保存台湾古典文献为宗旨的刊物,如《台湾文献》、《台湾文献》丛刊、“台北文物”、“文献专刊”、“南瀛文献》等。 在第一阶段的后期,有关台湾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也开始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出现,如杨牧在《联合报》上连续刊载的<三百年家园>(1979。10。24-11。25),刘远智<台湾诗社的渊源与流衍>(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4卷5期),彭湃在《中华日报》上连载的<台湾史实话从头>(1979。11。12——12。19),但多属常识的介绍和文学历史的寻绎,还未进入作家作品的专门研究和台湾古典文学史发展流变规律的探寻,而且皆在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出现。论著这个时段仅见三种,亦出现于七十年代末:李南衡主编的《日据下的台湾新文学》(明潭出版社1979),李渔叔的《三台诗传》(学海诗传1976)和尉天骢主编的《乡土文学讨论集》。其中尉天骢主编的《乡土文学讨论集》(7)选收了五十年代以来报刊上关于“乡土文学”论争的文章,分为“当前台湾的处境与文化课题”、“当前的台湾社会与文学”、“从乡土文学到民族文学”和“对媚外意识的批判”四辑,共68篇,而把反对的意见作为附录。透过这个辑本,使我们今天对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论争,以及当时提出的乡土文学的主旨有了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这个时段还出现了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的学位论文,虽然不多,三十年间仅有三篇,但它意味着台湾古典文学研究已进入大学的研究系所,已经开始有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注意到这一学术领域,它为八十年代末台湾第一篇台湾古典文学博士论文(也是台湾第一本本土文学史——廖雪兰的《台湾诗史》的出现做好了铺垫和先导。台湾古典文学的学位论文,最早的是六十年代洪铭水的<日据初期重要的台湾诗人>(东海大学中文系1961),七十年代有王文颜的<台湾诗社研究>(政治大学1979)和臧汀生<台湾民间歌谣研究>(政治大学1979)。 八十年代为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上述几家的台湾古典文献整理出版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如台北市文献会印行的《甲子端午诗集》和赖子清编的《台湾诗珠》(1982)。成文书局亦在陆续出版台湾方志丛书,在这个时段有陶文辉《基隆市志》(1983),刘良壁等《重修福建台湾府志》(1983)等。另有一些出版社也加入了台湾古典文献的整理出版行列,如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香编的《台湾十二家诗钞》、《台湾十二家诗钞》(续一),大通书局出版的洪弃生的《寄鹤斋选集》(1987),陈文达《台湾县志。风俗》(1987),陈培桂《淡水厅志》(1987)。明潭出版社的《赖和全集》。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印行的邱秀堂编撰的《鲲海粹编》(1980),王国藩编的《海东三凤集》(1981)。二是出现了一批专论和专著。其中既有作家作品论,也开始出现通论和文学史方面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陈永兴编《台湾文学的过去与未来》(编者自己发行1985),叶荣钟、吴三连《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1987),杨碧川《台湾历史年表》(自立晚报1988),戚嘉林《台湾史》(台北县。自行出版1985),徐俊雅《台湾写实诗作的抗日精神》(国立编译馆1987),叶石涛《台湾乡土作家论集》(远景出版公司1981)、《没有土地、那有文学》(同前1985)、《台湾文学史纲》(文学界杂志社1987)等。这个时段报刊以及一些专门性的古典文献刊物如《台湾文献》、《台北文物》上有关古典作家作品研究也多了起来,代表性的有:廖汉臣<台湾文学年表>(台湾文献15卷1期),黄得时<梁任公游台考>(同上16卷3期),<台湾诗学之演变>(孔孟月刊21卷12期),赖鹤洲<台湾古代诗文社>(1~6)(台北文物8卷2~4,9卷1~4),陈汉光<乙未之战与中国诗坛>(同上9卷期),尹章义<台湾-福建-京师科举社群对台湾开发以及台湾与大陆关系之影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1986),吴蕤<邱仓海先生及其诗>(畅流3卷7期)等同廖雪兰的《台湾诗史》观点相反,他所持的是台湾主体论。。其中廖雪兰的《台湾诗史》是台湾古典文学学位论文中第一篇博士论文(文化大学1981),1983年出版,1989年修订再版,近二十年来多次重印,为海内外研治台湾古代文学案头之必备。全书分为九章,先综论台湾文学的发展、台湾的诗文社情况,然后分论明郑以前和明郑、康雍年间、乾嘉年间、道咸同年间、光绪年间、日据时期的诗人、诗歌创作情况。作者认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情况,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海岛文化为辅,以时代变化为中心”。“台湾为中国之一省,台湾本土之原有文学,始于沈斯菴、郑成功等人之入台”,“沈、郑等人所传,不但为正统之中国文化,且为高层优秀之中国文化……郑氏于定台后,设官立治、抚慰山胞、屯田垦荒、大兴文教,中国文化因而大盛于台湾,台湾诗学亦于此萌芽”,“由于中原文化之全部面貌已全部移植于台湾,加之台湾本地‘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之特色,使得诗人作品更为生动活泼”。作者最后得出五点结论:“一、台湾诗学为中华文化之延续;二、台湾诗是先民开发台湾之奋斗史;三、士大夫精神之寄托;四、吟诗为台湾先民以文会友之最佳方式;五、扶持正气维护中华文化于不坠者唯诗”(8)。叶石涛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他的《没有土地、那有文学》和《台湾文学史纲》在台湾也有较大的影响。同廖雪兰的《台湾诗史》观点相反,他所持的是台湾主体论。在《台湾文学史纲》中,他认为:台湾文学相对于中国文学的主体性,是在日据的二十年代,有关“台湾话文”和“乡土文学”的论争中初见萌芽;在光复初期新生报《桥》副刊有关台湾文学的定位中得以发展;经过七十年代“乡土文学”的论争得以确认——这就是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徐俊雅《台湾写实诗作之抗日精神研究》是专论日据时代(1985-1945)的古典诗歌。全书九章,分论当时反映现实的古典诗歌中的抗日精神,并为这些爱国诗人立传。该书的特色是将诗歌内容分为“割让与殉难”、“财政与经济”、“司法与警政”、“教育与文化”几个方面来分论它的价值。作者的结论是:与当时整个古典诗词的创作数量相比,表现抗日精神的诗作数量偏少,其原因是由于日本占领军队“文化钳制”和“诗人竞相内渡,归隐林泉”。三是县市的古典文学资料整理开始启动。这种由地方政府出资,学者负责整理,并通过广泛田野调查来搜集资料的方式,是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中一大特色。它在九十年代获得长足进展,但其起步是在八十年代末。如邱奕讼《嘉义县文献。清代之台湾教育与嘉义文教》,周钟瑄编的《诸罗县志》(嘉义县政府1983)等。 九十年代为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的第三阶段。在这一时段,古典文献资料整理出版热潮已消歇,上述的台湾省文献会等三大家皆不再编印,仅有一些出版社、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进行资料辑佚,如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的《金川诗草(正续合编)》(1992),前卫出版社九十年代后期出版的“日据时代台湾作家别集”(包括赖和、张我军等十种)等。但这个时段的台湾古代文学研究又出现几个新的特点: 一是研究思想上产生尖锐的对立,这主要表现在古典文学与台湾现当代文学之间激烈的论争,但在台湾古典文学研究内部也有反映。前面提到的廖雪兰《台湾诗史》和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已开其端。游胜冠于九十年代后期出版的《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东吴大学硕士论文,前卫出版社1996)则是进一步发展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主体论,其主要框架仍是《台湾文学史纲》的“台湾文学主体性发展三阶段论”。他在“后记”中公开表明与论文指导教师吕正惠的“立场不同”。他认为“台湾文学的成立本来就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之所以还额外兴起本土化论,只不过是为了对抗外来文化强权对台湾文学的支配而已”。(9) 二是有关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仍有相当一批论著问世,但除了象朱学琼的《剑花诗研究》(台湾省文献会1990),翁圣峰《清代台湾竹枝词研究》(文津出版社1996)等少数几种外,大多数为综论、通论式,如张堂锜《从黄遵宪到白马湖》(正中书局1996),龚鹏程的《台湾文学在台湾》(骆驼出版社1997),吴福助《台湾汉语传统文学书目》(文津出版社1997),东海大学中文系主编《台湾古典文学与文献》、《台湾文学中的历史经验》(文津出版社1999),徐俊雅《台湾文学散论》(文史哲出版社1994)等,而且多是打通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界限作出通论或文学史研究。这是一个九十年代出现的新特点,也给大陆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以新的启示。如徐俊雅的《台湾文学散论》既研究“日据时期台湾诗歌传统”,也研究文学对“战后台湾社会的变迁”造成的影响;既研究古典诗歌,也研究小说和新诗。龚显宗著的《台湾文学研究》(五南图书公司1997),研究对象既包含台湾明清以来的诗人、诗作、诗话,也包括白话小说和现当代的区域文学。林瑞明的《赖和研究论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分有限公司1993),既研究赖和的古典诗词,也研究他的白话散文《富户人的历史》和民间歌谣《相思》,并探讨了赖和与鲁迅的关系。书名也叫《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而把《赖和研究论集》作为副标题。游胜冠的《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也是包括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在内的文学发展史研究。 三是县市乃至乡镇的地方文学史和文学资料汇集普遍展开,而且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机构出面组织、台湾古典文学学者主持进行,并采取田野调查的形式。这是台湾古典文学学者在新形势下改善研究条件、扩大研究空间和影响,推动专业领域更为深入所采取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也是九十年代台湾古典文学研究极为明显的一个特色。这方面有施懿琳、许俊雅、杨翠的《台中县文学发展史》(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5)、《台中县文学发展史:田野调查报告书》(同上,1996),江宝釵《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发展史》(嘉义县立文化中心1996),施懿琳、杨翠的《彰化县文学发展史》(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7),陈明台《台中市文学发展史》(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6),李勇吉编著《文学薪火相传:台中县文学家作品集》(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6),吕兴昌《台湾诗人研究论文集(台南市作家作品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梁坤明《埔里人物小记》(南头县立文化中心1996),苏文魁编《图说淡水四百年》(台北县淡水镇公所1995),张瑞和著的《永靖乡土资料研究集》(彰化县永靖乡公所1995)等。其中施懿琳等的《台中县文学发展史》“是台湾第一部透过田野调查而撰写的区域文学史”。(10)江宝釵曾发表专文谈她在嘉义进行田野调查的感想与收获:“许多观念循着田野的行走而改变,而成长”,“回首我走过的路,留下的,绝不仅个人的足迹,也是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自嘉义市民间歌谣的调查采集,《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发展史》的披荆斩棘……我得以以嘉义为础石,进行民间文学、台语文学、古典文学、女性文学的观察,实在是个人的运气”。(11) 四是对原住民和民间故事给予较多的关注,产生了相当一批论文和专著,这与上述的县市乡镇文献资料汇集整理和田野调查亦有关联。如上面提到的施懿琳等的《台中县文学发展史》,就将调查中获得的原住民在台中县的族群分布和变迁情况,以及搜集到的当地的口传文学,作为第一编“原住民口传文学”进行专门论述。这方面的论著有台中县立文化中心组织采编的一套原住民和闽南语故事集,包括浦忠勇著的《台湾邹族民间歌谣(1993),胡万川、黄晴文总编辑的《和平乡泰雅族故事。歌谣集》(1995)、《东势镇客语故事集》(1996)、《新社乡闽南语故事集》(1996)、《清水镇闽南语故事集》(1996)、《梧栖镇闽南语故事集》(1996)等八种;田哲益《台湾古代布龙族的社会与文化》(南投县立文化中心1995),胡万川总编《彰化县民间文学集》(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5),包括民间歌谣、故事、谚语、谜语等八种;杨抒晴主编的《彰化县口述历史》两种(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5)等。这种研究还往往同民俗研究和神话研究结合起来,如黄文博著的《瘟神传奇:曾文溪流域王船祭巡礼》(台南县立文化中心1992)、《南瀛民俗志上卷。岁时信仰篇》(同上1989)、《南瀛民俗志下卷。风土艺术篇》(同上1990),王天麟《新庄地区本土宗教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6)等。学位论文中则有王钊芬<“周成过台湾”故事的形成和演变>(东吴大学1994硕),唐蕙韵<金门民间故事研究>(文化大学1997硕)等。 五是九十年代台湾古典文学博硕士论文,虽比不上台湾现当代文学,但比八十年代以前已稍有增多,五十没有,六十年代一篇,八十年代6篇,九十年代则增至11篇,其中博士论文3篇,超过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总和。 1998年东海大学中文系举办“台湾古典文学与文献研讨会”,是台湾学术界第一次以台湾古典文学为专题的研讨会。会上发表的十一篇论文中,涉及书目编篡、台湾方志艺文篇述评、台湾古代作家作品探讨等多方面内容。会议论文集结为《台湾古典文学与文献》由文津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这次研讨会对台湾古典文学乃至整个古典文学研究是个鼓舞和推动,也受到有关学者的好评。黄文吉在1998年台湾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中,对当年东海大学中文系举办的‘台湾古典文学与文献’研讨会即给予肯定,认为它的召开意味着“台湾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已开始绽放光芒”。叶石涛更认为它是‘台湾文学罕见的一大步,开拓了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原野,应该是台湾学术研究上的创举’。(12) 第三、台湾行政当局和教育文化部门对乡土文学、尤其是其中的现当代文学即所谓本土文学研究多采取关注和鼓励态度。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召开的“第一届台湾本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台湾本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出版,即是由台湾教育部资助的。该部的人文及社会学科指导委员会还请黄锦鋐、李威熊为指导,由彰化师大黄忠慎、陈启佑等六位教授共同编写《台湾乡土散文选》,作为台湾中小学国文教材。台湾的“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还策划了“五十年来台湾文学”系列活动,并由其“文讯”杂志社主办,如1996年1月,由文讯杂志社主办,佛光大学筹备处协办的“台湾文学出版研讨会”,会上共发表了12篇论文;7月,文讯杂志社又主办“台湾现代诗史研讨会”,会后出版了《台湾现代诗史论》;10月文讯杂志社召开过一次“什麽是台湾文化”座谈会,由李腾瑞主持,邀请一些研究台湾本土文学的学者参加,就台湾文化的特质、定位和书写等问题展开讨论。1999年3月召开的“台湾文学经典研讨会”则直接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办。文建会办的《文化通讯》,则大量报导了台湾本土文学的研究和活动情况。如在1995年,就发表过连文萍写的三篇这方面报导:<台湾现代诗史研讨会任重而道远>(3月22)、<台湾文学可以单独设系吗——目前各大学中文系开设台湾文化相关课程知多少?>(7月12)、<淡水工商学院进军台湾文学领域——即将召开台湾文学研讨会>(9月20)。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从八十年代后期起也开始对本土文学研究的课题进行奖助,如1987年许俊雅<台湾写实诗作之抗日精神研究>,1989年许俊雅的<光复前台湾诗钟研究>,陈美妃<台湾白话文学之文字理论与实践>,臧汀生<台湾闽南语民间歌谣新探>等。一些地方县市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之中,如台南市政府下属的“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和“台南市文化基金会”在九十年代中期,就组织有关学者编写了一套以现当代作家为主的“南台湾文学(一)台南市作家作品集”,有吕兴昌的《台湾诗人研究论文集》、林宗源的《林宗源台语诗精选集》、林瑞明的《少尉的两个世界》等,共十种。并在筹建“现代文学资料馆”。 台湾的一些大学也为台湾本土文学研究推波助澜。1999年2月6日,“台湾文学学会”在台湾师范大学综合大楼内宣告成立,由辅仁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林水福任理事长。其章程中就有“建立属于台湾的文学理论及观念”、“有系统的推介台湾优良文学作品到海外”等任务。(13)真理大学(前淡水工商管理学院)于1997年建立了“台湾文学系”,这是台湾第一个学习台湾文学的系,同时创办《淡水牛津台湾文学研究集刊》并设立“台湾文学牛津奖”。1999年成功大学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这是台湾第一个专门研究台湾文学的研究所。其它高校的中文系也在积极争取:台湾大学“在台湾文学研究日益兴盛之际,台湾大学中文系部分教授在1996年开始申请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申请案在文学院中遭到否决后,他们“仍将再接再厉,亟盼这个新所能早日成立”。(14)静宜大学中文系也在筹办“台湾文学研究所”,情况与台湾大学相类。花莲师范学院于1996年在台湾首创“民间文学研究所”,1987年获台湾教育部批准,199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据该所所长杨振良介绍:该所课程“包括‘中国民间文学’、‘台湾民间文学’、‘比较民间文学’、‘教学与推广’四大领域”,“先选择‘台湾民间文学’、‘教学与推广’两大发展重心”。(15)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中文系所,也都开设有“台湾文学研究”课程。彰化师大国文系陈启佑还编写了《台湾文学教材》,收录清代到台湾光复之间的台湾文学作品。该校的教务长李威熊主编的教材《大学国文精选》,“除维持一贯的文学性、典范性外,对台湾本土文学也加以重视,包括古典与现代的台湾文学,乃至原住民作家的作品也都予以选入”。(16) 上述的种种作用和推动,是台湾乡土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它对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研究队伍形成很大的冲击。据有关人士估计,台湾的古代文学研究生,获得学位后转向其他专业的,比例约在一半以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即是转向台湾现当代文学研究。就是在校的研究生,无论是报考时专业的选择,还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九十年代以来也有很大的变化,本土文学成了报考的热门和论文的主要选题之一。花莲师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杨振民介绍他们1998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情况是:“从报考的人数及各方查询等热烈情况看来,这个成立的研究所已受到各界的关注”。(17) 至于对学位论文选题的影响,可见下表:(18) 九十年代中文系研究所硕博士论文选题统计表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论文总数 179 182 180 211 246 245 265 274 176 本土文学 4 3 1 4 9 11 11 15 29 本土文学中 古代文学 3 1 2 2 3 本土文学中 现当代文学 1 2 1 4 7 9 11 15 26 从上表可以看出: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学位论文中本土文学研究增长较,其中又以台湾现当代文学研究又增长更速,从九十年代中期起,台湾古典文学研究同它已不成比例。从古典文学研究的大局来看,台湾现当代文学研究增长的势头虽确实值得注意,其中的“台湾主体性”更值得关注和警惕,但是,如从它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比例来看,要说它已成为“显学”,“所受到的注目,已经不亚于中国古典文学”,⑴尚为时过早。 第四、台湾相当一批古典文学专家,如吕正惠、李立信、吕兴昌、曾永义、张梦机、李腾瑞、沈谦、金容华、薛顺雄、吴福助等也开始转向或介入台湾古典文学研究:或是筹划这方面会议,或是撰写这方面的会议论文乃至专著,或是指导这方面的学位论文。导致转向或侧重的原因则更为复杂,这当中不排除教学的需要和生计的考虑,以及采取与某些台湾现当代文学相同的政治取向,但也有一些不同于某些台湾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动因:一是想通过倡导研究台湾古典文学,来同台湾现当代文学研究争取生存空间和研究队伍,以此挽救古典文学研究的颓势。正出于此动机,一些以现当代文学为主的本土文学研讨会他们也去参加,并宣读台湾古典文学方面的论文,如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召开的“第一届台湾本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施懿林等人发表了<咸、同时期台湾社会面的相当显影——以陈肇兴《陶村诗稿》为分析对象>、<周定山《一吼劫前集》中的大陆经验与忧时情怀>等台湾古典文学方面的论文;在1994年11月召开的“日据时代台湾文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李腾瑞、施懿林等也分别就赖和旧体诗研究、汉诗研究和彰化“应社”研究等古典文学课题发表论文;在1996年5月的“台湾文学与生态环境”研讨会上,也有沈谦、杨昌年等台湾古典文学方面的论文。1998年东海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台湾古典文学与文献研讨会”更是一个明例,其筹办宗旨,据主要操办者李立信(当时为中文系主任,现为文学院长、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所言,就是鉴于“‘台湾文学’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焦点,研究风气正在热烈的推展之中。唯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台湾文学的研究,普遍集中在‘日治时期’、‘战后迄今’的现当代文学以及部分古典诗,对于明郑以来的古典文学,绝大部分均为触及”。所以“本次会议即针对明郑以来迄今的古典文学加以研讨”“提供台湾汉语古典文学文献目录,倡导台湾古典文学的学术研究风气;弥补目前台湾文学研究偏重现当代作家与作品的缺失”。(19)二是通过对台湾古典文学的研究,来寻找台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渊源关系,对抗台湾本土文学研究中强调台湾“主体性”的离心倾向,纠正形成这种倾向的“台湾三、四十年来不正确定历史教育和台湾曲折的政治发展”的“心理导因”,(20)并通过指导这方面的博硕士论文,来与年轻一代主张“台湾主体性”的研究人员沟通和加以疏导。如吕正惠指导东吴大学游胜冠的硕士论文《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就是出于此种动机,正如吕在该书的序中所言,他并不同意游的台湾主体性观点和由此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游胜冠之所以产生如此错误的结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心理导因”外,还由于“胜冠正如一般的台湾论者一样,完全从他们现在自己追求‘主体论’的想法去解释过去的历史现象,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为纠正这种谬误,吕氏认为就必须研究台湾古典文学,了解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他认为:“只有像胜冠这一类型的‘台湾人’(质朴而有乡土气)了解到‘真正’的历史,并且也了解到两岸的和解以至统一,是符合‘台湾人民’利益时,两岸的和解与统一才是顺畅的”⑷。上述的这批学者在培养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生方面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如吕正惠从1992年到1999年这七年间,已指导了本土文学研究方面的学位论文七人左右(这里的年代皆为学位论文通过的时间,下同)。曾永义在1997年一年就指导了李雅惠<叶青歌仔戏表演艺术之研究>(台湾师大硕)、杨馥菱<杨丽花及其歌仔戏艺术之研究>(东海大学硕)、黄心颖<台湾客家戏剧现状之研究>(辅仁大学硕)三篇本土文学方面的学位论文。吕兴昌、李瑞腾、金荣华也有类似的情况。在论著方面如徐俊雅的《台湾文学散论》(文史哲出版社1994)也强调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她在该书的“序”中说:“这些年我深刻地感受着:为什么透过正式教育,大多数生长于斯的人民可以没有历史熏陶的痕迹?社会的多元化,许多年轻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们不懂台湾文史”。(22)作者在该书中,就列专节介绍“中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概况”,并认为“大陆学者的研究显示了对台湾文学的肯定唤起世界各国对台湾文学的重视,以及促进两岸当代文学的发展等多重意义”。(23)在研究台湾古典文学的学者中,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仅仅出于对本土文学的喜爱,要从文学的角度去探究从明郑以来台湾古典文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来给台湾古典文学定位。例如江宝釵的《台湾古典文学面面观》、廖雪兰的《台湾诗史》以及陈汉光《台湾诗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林文龙的《台湾诗录拾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9)等皆是如此。当然,这里所说的“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是指有意识地张扬或批驳台湾“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没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判断。如江宝釵的《台湾古典文学面面观》强调“本书从作者、作品、读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出发,有系统的探讨台湾古典诗歌的源流、发展与价值……其中有文献的呈现,也有视野的开拓,将可启迪研究方法,增进台湾文学的理解”。(24)但也一再指出“日据”时代为推行“驯化”、“同化”政策,所采取得“废除书房教育”、“禁修汉语课程”对台湾文学和文化的摧残,并指出台湾文学的先行者张我军、赖和等都是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张我军在故都北平固然直接受五四运动启迪,赖和在厦门行医也受五四运动感召。另一则通过媒体如《民报》,转载如胡适、陈独秀等人的作品”。(25)廖雪兰在《台湾诗史》的“自序”中也明确表明台湾诗史与国史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自己的学术期待:“我国史学至精,地方之有志,家族之有谱,皆足为国史所资取。台湾诗史,亦地方史志之一也”。(26)施懿林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召开的“第一届台湾本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人的<咸、同时期台湾社会面的相当显影——以陈肇兴《陶村诗稿》为分析对象>、<周定山《一吼劫前集》中的大陆经验与忧时情怀>等论文,其中对晚清台湾诗人的大陆情怀和对日据时代台湾社会的忧愤也有明显的倾向性。在上述的这批古典文学和台湾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努力下,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的生存条件和后续状况得到了部分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连温卿《语言之社会性质》、《将来之台湾话》,见《台湾民报》2卷19号1924。10。1;黄石辉《怎样不提倡台湾乡土文学》见1930年《伍人报》。 (2)游胜冠《台湾本土文学论的兴起与发展》吕正惠“序”,台北。前卫出版社1997,页2;正文,页41。 (3)转引自游胜冠《台湾本土文学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出版社1997,页107。105。 (4)该书收集了七十年代在报刊上发表的八十多篇有关“乡土文学”的论争文章(包括作为附录的反对意见),无版权页,书中收集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刊于《夏潮》十八期(1977年9月)的《夏潮读者谈文学问题》。引文见“前言”,的2页。 (5)龚鹏程主编《五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序”,学生书局2001,页4。 (6)江宝釵《台湾古典诗面面观》高雄复文图书公司1999,页14—17。 (7)该书无版权页,书中收集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刊于《夏潮》十八期(1977年9月)的《夏潮读者谈文学问题》。 (8)《台湾诗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页7、321—323。 (9)游胜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后记”,前卫出版社1996,页463。 (10)《台中县文学发展史》“前言”,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5,页3。 (11)《走过的痕迹——嘉义地区文学的采集、调查、整理与研究概述》,《汉学研究通讯》74期,2000。5,页194—195。 (12)<古典文学研究概况与特色>,《1998年台湾文学年鉴》,页62。 (13)《台湾文学年鉴》1999,页189。 (14)“会员动态”,《古典文学通讯》29期1997.5,页4。 (15)《花莲师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简介》,《古典文学通讯》32期,1998,页1 (16)“会员动态”,《古典文学通讯》30期1997·9,页9。 (17)同(15) (18)据《汉学研究通讯》刊登的各年度“台湾博硕士论文目录”。 (19)“台湾古典文学与文献研讨会计划书”,见《台湾古典文学与文献》文津出版社1999,页358。 (20)游胜冠《台湾本土文学论的兴起与发展》吕正惠“序”,台北。前卫出版社1997,页3。 (21)同(20)。 (22)《台湾文学散论》“序”,文史哲出版社1994,页2。 (23)《台湾文学散论》“序”,文史哲出版社,页24。 (24)《台湾古典文学面面观》,巨流图书公司1999,封四。 (25)《台湾古典文学面面观》,巨流图书公司1999,页54—57。 (26)《台湾诗史》“自序”,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页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