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甘肃三代人共演古老“弦子腔” 引众“围观”促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18-10-11 中国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图为王宏荣的外孙女王佳怡,虽年仅6岁,但唱腔、走位有模有样。 艾庆龙 摄
    中新网兰州4月25日电 (艾庆龙)4月下旬,甘肃平凉市崇信县小雨过后,显得格外清新。崇信“弦子腔”传承人王宏荣一家三代人又来到戏台的化妆室里,忙碌地准备着。戏台前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都等待他们“亮相”演唱崇信弦子腔。
    作为‘崇信弦子腔世家’,王宏荣一家三代人时常登台演唱弦子腔,成为当地“明星家庭”。特别是王宏荣的外孙女王佳怡,虽年仅6岁,但因唱腔、走位有模有样,每次登台总能吸引众多“粉丝”前来观看戏剧表演。
    崇信弦子腔是光绪十年(1884年)传入甘肃平凉,最早以地摊的形式表演,以三弦、笛子、四页瓦子、木鱼、碰铃为伴奏乐器,因其奏乐欢欣畅快,适合村民降福于斯的心理状态,深受村民喜爱。该戏近几年搬上舞台,并在伴奏乐器中加入大提琴、板胡、二胡。
    王宏荣在16岁时便开始学习崇信弦子腔,经过老艺人教授和自己潜心琢磨,很快就成为戏剧“小能手”。跟王宏荣过了半辈子的老伴张玲玲回忆说,年轻的时候,她就喜欢戏台上的王宏荣,但又不敢直接表达爱意,便借学戏的由头,进行沟通,时间一长,她不仅学会了弦子腔,而且也成为了王宏荣的妻子,“我们3个孩子也都会唱弦子腔。”
    “小时候,村民们也都会哼唱几句弦子腔,再加上父母平时就喜欢‘对唱’。”王宏荣的大女儿的王洁说,崇信弦子腔相对简单,再加上村庄戏剧氛围和家庭影响,耳濡目染便学会了。如今已30岁的王洁不仅传承了崇信弦子腔,而且还将父母的“戏曲爱情”故事延续下去。
    “弦子腔属地方曲目,年轻人对它的兴趣不高,所以传承方面还是有压力。”王宏荣谈及崇信弦子腔发展情况时说,近年来,虽然民众对文化需求逐年递增,文化市场也越来越繁荣,但崇信弦子腔的听众却严重“缩水”,昔日演唱弦子腔的老艺人们大多都转行,分布在各行各业之中,导致崇信弦子腔曾一度面临失传。
    “老一辈人呕心沥血创作出崇信弦子腔,我们没有理由让它毁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王宏荣坦言,他前后组建了剧团又成立了公司,将演唱崇信弦子腔艺人吸纳进来,但传承进度依旧缓慢。
    2016年,正当王宏荣绞尽脑汁想着“破局”妙招时,无意中听到年仅4岁的外孙女王佳怡开始哼唱崇信弦子腔。“可能由于她长期在后台玩耍,再加上小孩灵动性,潜移默化中便学会了信弦子腔。”王宏荣说,第一次听外孙女演唱时,第一反应是惊讶,随后便是骄傲,再然后就是喜极而涕。
    外孙女的哼唱给王宏荣启发了“新思路”:计划三代人登台演唱崇信弦子腔。他说,跟家人商量过后,认为方法可行,便开始安排演唱活动。
    “家族传承吸引社会关注甚至加入传承,这也许是一条‘传承路’。”王宏荣说,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三代人同台演唱的消息便被当地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出于好奇便来到戏台前观看他们的表演。
    时至今日,戏台之上,王宏荣一家三代人依旧演绎着古老的崇信弦子腔。他们告诉记者,希望崇信弦子腔能够有人代代相传,让它的“声音”响彻甘肃甚至是全国。(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