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舰队两次访日,引发军事竞赛 一方面北洋舰队的规模巨大、整齐划一和“强壮武勇”的外观给日本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使日本看到了北洋水师的实力。另一方面北洋舰队访日本身又给已把中国作为头号假想敌国的日本政坛和军界以极大的刺激,认为必须加速日本的海军投入,把建设一支足以对付北洋水师的海军作为其“最高命令”。 广大读者对中日甲午海战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此前北洋舰队两次访问日本并不是十分了解,实际上北洋舰队这两次访日无论是对清朝海军还是对日本海军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政府认为“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因此对日本十分关注和警惕。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认为:“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为此北洋舰队在筹建过程中以及成军之后曾有过两次引人注目的访日活动。 一、第一次偶然造访 十九世纪80年代朝鲜半岛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国际纠纷,日本、英国、俄国都有占领或控制朝鲜的企图。1884年12月日本策动所谓的“甲申事变”,试图推翻当时亲清的朝鲜政府,替代清政府而成为朝鲜的保护国。英国为了防止俄国南下威胁其在华利益,于1885年4月占领了朝鲜南端的巨文岛,结果遭到俄国和日本的反对而作罢。1886年7月李鸿章接到袁世凯报告,说朝鲜有人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在觊觎元山口外的永兴湾。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借以展示清政府强大的海军实力,制止敌国可能的侵略企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琅威理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等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之后又奉命前往海参崴接当时参加中俄关于吉林东界勘定谈判的清政府官员吴大澂。北洋舰队将吴大澂送至摩阔崴,留下“超勇”、“扬威”两舰在海参崴待命。铁甲舰由于海上长途航行需要上油、修理,于是“定远”、“镇远”、“济远”和“威远”等4艘军舰奉李鸿章之命在丁汝昌的率领下前往日本长崎进行大修,不料竟酿成一场骚乱,被称为“长崎事件”。 1886年8月1日北洋舰队抵达长崎港,长崎人对欧美军舰早已司空见惯,但来自中国的铁甲巨舰却还是首次目睹,因此码头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望着龙旗高扬、威风凛凛的巨舰,市民中夹杂着惊叹、羡慕、愤懑等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伴随着日本朝野长期宣传的军国主义思想最终酿成一场骚乱。8月13日中国水兵上岸购物,个别水兵则跑到妓院嫖娼而与当地警察发生冲突,造成1名日本警察受重伤,1名中国水兵受轻伤。当时《长崎快报》报道说:“有一群带有醉意的水兵前往长崎一家妓馆寻乐,因为发生纠纷,馆主前往警察局报告。一日警至,已顺利将纠纷平静,但由于中国水兵不服,不久乃有6人前往派出所论理。非常激动,大吵大闹,引起冲突。日警1人旋被刺伤,而肇事的水兵也被拘捕,其他水兵则皆逃逸。”英国驻长崎领事在一份报告中则称:“有一中国水兵与妓馆的仆人在街上争吵,警察前来干预,水兵遂将之刺伤,但那水兵也受了轻伤。”李鸿章后来也承认:“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但又说:“弁兵登岸为狭邪游生事,亦系恒情。即为统将约束不严,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但能贪慕功名,自然就我绳尺”,对水兵的违纪行为表现出一种宽容。在李鸿章看来,在当时嫖妓引起的冲突只能算是小事,但事态很快被扩大了。 15日舰队放假数百水兵上街观光,丁汝昌鉴于前日的冲突严饬水兵不许带械滋事,但在广马场外租界和华侨居住区一带水兵遭到日本警察有预谋的袭击又发生大规模冲突,结果双方死伤80余人,其中中方水兵死亡人数多于日本。当时数百名日本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围住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挥刀砍杀。当地居民在歹徒煽动下从楼上往下浇沸水、掷石块,甚至有人手拿刀棍参与混战。中国水兵猝不及防,又散布各街,结果吃了大亏,被打死5名,重伤6名,轻伤38名,失踪5名。日本警察被打死1名,伤30名,此外当地市民负伤多名。 事后中日双方通过外交和司法的途径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谈判,开始日方态度强硬,中方也不甘示弱,甚至在中方谈判者中有人提出“撤使绝交、以兵相胁”的主张,谈判最后延至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的调停下彼此让步才算达成协议:称这次冲突是语言不通,彼此误会,没有追究责任和是非,对死伤者各给抚恤:军官、警官的恤金每人6000元,水兵、警察恤金每人4500元。水兵因伤残废者每人2500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