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正在面临的供给侧之困,已引起相关部门和办学方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那些门庭若市、供不应求的办学点,也在积极探寻解决的良策。 上海老年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江晨清说,现在基层社区学校虽然热闹,但一般都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学习需求。“我觉得,像跳舞、唱歌这样的班,完全应该放在街镇一级的社区学校。现在有些老年舞蹈班,社区学校和区级、市级老年大学聘的老师是同一拨人,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重叠。”江晨清认为,市老年大学应该开设一些区里和街镇开不了的课。曾经有几个区的老年大学想开红楼梦欣赏课,但报名的学员三三两两根本成不了班,只得作罢。但市级老年大学广告一打出,立即就招到了80多名学员,这门课也就顺利开出来了。同样,类似新概念哲学、诗词概论等课程,属于阳春白雪,放到社区学校不一定有“市场”,统一由市级学校开课,生源和质量都会有保证。“这有点像现在推行的医院分级诊疗模式,对缓解老年大学的生源结构性矛盾颇多启示意义。” 上海老年大学科技分校负责人王镇说,他们对于始终不愿毕业离校的老年学员,专门成立了俱乐部,以学科专业划分,老人们在完成了规定课程后,不用再继续“留级”占据学额,而是可以自愿进入俱乐部,以交流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为主,并由学员自己管理运作。这样的“编外班”既满足了老人们爱学习、爱交流的愿望,也可以将腾出的学额留给新学员们。 也有业内人士提了一条妙招,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等资源。尤其是那些针对青少年的培训机构,一般是双休日和晚上忙碌,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多为空闲,这与老年班的节奏正好相反。如果在白天将老年人吸引到机构里来学习,并继续沿用“学员自费、政府补贴”的办法,相信这肯定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王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