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建造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http://www.newdu.com 2018-10-11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标题:建造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艺文观察)
    中国戏曲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意义重大。戏曲不仅一般地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品牌特征和民族魅力。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里为戏剧下的定义。在这里,戏剧即戏曲。据考证,中国戏剧在原始社会就具雏形,在传承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戏曲的表现形式独树一帜,以诗、乐、舞等艺术因素相结合,包括“唱、念、做、打”多种表现方式,综合性强。戏曲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来讲故事,其表现形式较为夸张,但又以生活为源泉。借助其虚拟性,在演员、故事、舞台、观众四个元素的配合下,戏曲能够完成观众的任何想象与理解。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戏曲的传承发展自然离不开观众,必须要有满足观众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戏曲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甚至民族不同,社会公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戏曲受到了各方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团体制发生变化,不同剧种合并,纷纷转入市场经济。戏曲人才缺失,戏曲教育难以开展。中国戏曲不仅仅要传承发展,借鉴历史和国内外戏曲发展的现状加以创新;更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更易被忽视的地方戏曲的保护,找到一条更有利于中国戏曲发展的道路。
    因此,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可以说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不仅仅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构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需要。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必须是创新基础上的发展和保护性的传承。
    五千年的文明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是中国戏曲创新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要广泛吸取各民族和民间剧种特长和优势,合理吸纳其戏曲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再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戏曲创新,绝不是不分良莠地兼收并蓄。我国的戏曲文化中也存在着糟粕,我们要用扬弃的原则,批判地吸收传统戏曲文化形式和内容;要在不破坏传统戏曲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必要的创新,将现代元素甚至是互联网技术融进去,以保证中国戏曲文化持续性发展。
    在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传统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保留传统剧目的健康文化精髓,以提升经典剧目的生命力。
    对传统戏剧要做非遗性保护,各地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的剧种制定标准,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剧种保护。还要注重培养戏曲文化传承人,给予传承人物质和精神的鼓励。
    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强国战略
    中国戏曲文化具有国际传播能力,能讲好中国故事,概因其独一无二的理念、神韵。
    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林,是一个重大又严峻的、既是当前又是长远的任务。过去或目前,我们输出的多是没有创新的传统文化,有的甚至造成对外文化交往的巨大逆差。要使中国戏曲文化更有特色地走向世界,必须创新发展。用古装形式的戏剧反映现代精神,或者用现代形式演绎古装戏剧,这样的创新更能表现出中国戏剧美学的精髓,能吸引更多外国人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
    在戏曲表演层面,更能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在这里,演员是剧中人和观众之间的中介角色,在扮演角色前要经过长时间“文化传播者”戏剧情境和角色性格体验、训练,最终在戏剧里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段——行当的系统程式,传达中国声音。
    中国戏曲文化还可以实现与其他戏剧体系的融合而为我所用,即:进一步拓展传统戏曲的行当谱系,根据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用传统审美特色和现代精神相结合,找到一条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捷径。
    如今,戏曲文化不仅用传统的形式体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可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戏剧内容创新和戏剧传播方式创新,培育戏剧文化业态,进而提升我国文化的竞争力。我们可以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平台上实现戏剧创新,推动戏剧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内容、形式、营销等多方面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在柏林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爱丁堡戏剧节世界三大戏剧节里,当地的主办国都利用戏剧节的平台为国家软实力的打造取得了不菲的效果。我们可以有所借鉴,创意打造中国的国际戏曲文化艺术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文学创作界有一种说法:戏曲是文学艺术的“宝塔尖”,意为戏曲创作是极其艰难而又是最神圣的。戏曲对人的教化作用是最有实际效果的,因为它不是干巴巴的逻辑说教,而是形象化的演绎,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坚持戏曲文化的人民性取向,是激发文化自觉和艺术生命力、提升创造力的主要途径。传统戏曲文化就是在积极吸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文明和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体现了戏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可以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戏曲文化对于塑造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甚至是确立信仰都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们可以通过戏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核心价值观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戏剧创新过程中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中国戏曲文化坚持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否则中国戏曲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迷失方向,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
    其次,还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也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一种文化历久弥新的吐故纳新、承前启后、融合转化、创新发展的结果,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历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承袭、碰撞、融合、鼎新的结果。
    中国戏曲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实现的基础性平台。我们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如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二期、国家话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以及一批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搭建对中国戏曲文化纳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框架性建设,从宏观上把中国戏曲文化建设从格局上、机制上、体制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当前,在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需要适应这种新发展、新变化,要提高创新能力,在保持优秀传统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与国际接轨,适应多元化的审美趣味,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袁慧琴
    (作者为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