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讨好型人格:不必讨好某个人 你该尊重的是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8-11-07 腾讯儒学 余柯嘉 参加讨论

    文/余柯嘉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叙述自己战胜“讨好型人格”的经历,引起了大家对于这样一个新名词的广泛关注。
    
    人是社会动物,“讨好型”人格每个人都会有(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们很诧异,这样一个年少成名的女性,如此成功的人生,竟然也需要去靠“讨好”别人获得心灵上的安稳吗?
    而我们也发现,身边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来,不分阶级地位,谁都可能有“讨好型人格”。久而久之,它成为一种习惯,将我们的人生带入痛苦的循环。
    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是在心灵和行为上倾向于迎合他人的个性。具有讨好特征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抬高对方、贬低自己,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以避免他人对自己的嫉妒或者怨恨,自己心里才能感到踏实。
    这其实是不自信、依赖他人的表现。他们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合理权益,而去满足他人不合理的要求,只为取悦于对方。蒋方舟对此的感受是:她没办法与任何一个人产生“真实”的关系。
    她没办法让任何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逐渐地她也不知如何自处。她就这样压抑着,内心的自我与“讨好”的人格斗争着,令她越发怀疑自己。
    直到有一天,她决定释放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可取之处,抗拒不自觉的“讨好”别人的意识,她才慢慢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可惜的是,如今很多人还没有跳出这个“樊笼”。
    
    挣脱外在的束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部知名的日本电影,其中的主人公松子就将“讨好型人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她一生中最大的悲剧,在于她在追寻爱的途中一昧地跟随别人,却忘记了自己。
    而这一切,与松子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相比于家中的其他孩子,松子不受父亲的喜爱,因此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去不自觉地讨好别人以获得暂时的亲密,哪怕是故意扮丑装傻。
    然而,尽管她始终保持卑微,甚至不惜丢掉自己的尊严,还是没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重与爱。她有足够的能力,但是她却在心理给自己下了定义:除了依附,她不知自己如何生存。
    小时候是父亲和妹妹,工作了是同事和学生,之后是各种男人。她用尽心机让对方高兴、希望能让一切麻烦消失,换取快乐的人生。
    可是却不断被伤害,被抛弃,没有人真正体谅她的感受,没人陪她到最后。尽管她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被爱,最后却落了个孤独终老,几尽疯癫的下场。
    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这样一个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却又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我们,也会因为各种压力的侵袭而扭曲了自己的初心。但幸运的是,我们的结局还未到来,还有机会去突破,去改变。
    
    我们要解开命运的束缚,争取自己的人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讨好型人格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折磨,更是对与之交往的人的不负责。孔子曾经将朋友分为两类,所谓“益友”,应是秉性正直,性情宽厚诚实,学识渊博。因为这类朋友总会给你最忠实的建议,引导和陪伴你走向正途。
    相反地,另一类“损友”,则是善做逢迎谄媚之事,表面温柔,内心却阴险狡诈,喜欢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却从不踏实做事。这类朋友会教唆你变成狡黠的小人,失去坦诚为人的勇气,你将与君子之途背道而驰。
    而在某种程度上,讨好型人格的朋友正是这样一类角色。他们虽非有意为之,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损友”。
    因为他们不自主地去无底线的对你的奉承,会使人丧失正确认知。即便他们心中有意见,却从不说出来,只是暗暗生气,这样的朋友无法肝胆相照。
    朋友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之”,而不是阿谀吹捧,那绝不是真正的朋友。
    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难有真正的朋友,因为真挚的感情往往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种尊卑的关系。
    一个人走近另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对方的盲目顺从,更是因为两个人有和谐的“三观”。
    
    朋友或是情侣,保持双方平等关系,才能天长地久(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只有先好好爱自己,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迎接彼此,才能换来更长久的陪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