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文以载道丨读书之法:与精神归并一路

http://www.newdu.com 2018-12-13 腾讯儒学 金钟 参加讨论

    文/金钟
    现在不仅社会上的人急功近利,就连小孩也受社会的影响,也学会投机取巧,做任何事情都思考名利了,能踏踏实实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需要沉下心来,安静如水(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很多人抱怨这个社会的浮躁,不给人读书的时间,你认真读完这本书,人家已经听完好几本了,差距就此拉开了。
    也有人抱怨,在家里就想休息睡觉,在外面环境又太嘈杂,没有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看看当时的孟母三迁,我们现在已经失去古代的风气了。
    还有人抱怨,家庭环境不好,上学的资源不一样,导致接受教育的水平不同。
    难道我们读书就非要受环境的影响吗?读书本就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的,只要心静,在哪里都能够读书,只要心诚,读完一本书胜过别人听完多本书
    明中叶大家唐顺之在《荆川先生文集》中说:
    
    读书不能受环境影响(资料图 图源网络)
    “行者居者,行迹各别,然理无二致也,日用工夫无二致也。汝兄在山中若不能谢遣世缘,彻澄此心,或止游玩山水,笑傲度日,是以有限日力作却无力靡费,即与在家何异?汝在家若能忍节嗜欲,痛割俗情,振起十数年懒散气习,将精神归并一路,使读书务为心得,则与在山中何异?”
    意思就是无论在哪里,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想读书,就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在山中,却不能够让心静下来,只顾游山玩水,嬉笑度日,这和在家闲着有什么不同?
    如果在家里能够懂得节制,改掉懒散的陋习,将精神集中在一处,使读书务必要心领神会有所得,那和在山里没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家人为他开辟一处花园,但是他一直专心读书,孜孜不倦,竟然三年都没有往园里望一眼,更别提走进园里了,这种读书的习惯塑造了一个儒学大师。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其读书精神值得学习(资料图 图源网络)
    想一想西汉的开国功臣陈平,父亲去世之后,和哥哥相依为命,却受嫂子的刁难和羞辱,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了光耀门楣,他一直忍耐,始终没有因此放弃读书,最后辅佐刘邦,成就一番霸业。
    想一想范仲淹从小家贫,断齑划粥,冬天用冷水洗脸,磨炼了自己的意志,使他以后面对官场的起伏都能够做到坦然旷达。
    这些人的环境并不是完美的读书环境,有花园的诱惑,就像我们现在有电子产品、电影电视剧的诱惑;有家庭关系的紧张,就像我们会与父母、会与同学发生矛盾;有家庭环境的差距,就像我们现在受教育的水平不同。
    他们抵制住了诱惑,在艰难的环境中能够坚守自我,为了自己的志向,努力读书,静心钻研,才有了后世的传承
    而我们完全可以关闭一切电子设备,给自己空间和时间去读书、享受自己的成长;完全可以静心读书,心领神会,同时利用网络拓宽视野、交流思想。
    读书应该做到“与精神并归一路”,读书不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只要我们全神贯注,我们就可以在任何安静的地方,在大山里,在小溪旁,在无人之地
    
    读书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要抱怨环境的浮躁、社会的不公,我们能做的就是主观上的努力,善用一切可以用的知识资源,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