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港台国学类学术讲座、展览(四十)

http://www.newdu.com 2018-12-25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018·10——2018·12
    1、【工作坊】「流金千年:东亚上古史」工作坊
    
    时  间:2018年10月2日(周二)14:00-16:40
    地  点:国家图书馆文教区301会议室(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主办单位:汉学研究中心
    联 络 人: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内容简介:
    主持人:黄铭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文物馆主任)
    14:00-15:30
    晚商殷都的模拟(Skeuomorph)工艺
    主讲人:Ms. Marina Kuznetsova-Fetisova(顾曼莉,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汉学研究中心2018年度奖助访问学人)
    公元前二世纪可说是中国文明的黎明时分,这个时期的晚商首都「大邑商」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陶器、石器、骨器等工艺技术于此蓬勃发展;而其中最令人屏息的,仍是青铜器的铸造艺术。
    顾女士的演讲将追溯大邑商所见铜器之设计源流,当中有许多例子显然运用了「模拟(skeuomorph)」技法,即John H. Blitz定义之「以不同媒材对原型工艺品所做的翻制」(〈模拟、陶器与工艺技术的演变〉,《美国人类学家》117期4卷,页667);或至少可以找到模拟工法常见的设计。
    15:40-16:10
    奢华之魅:罗马帝国的中土丝绸
    主讲人:Dr. Krisztina K. Hoppál(可茉,匈牙利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群助理研究员)
    摘要
    古代罗马与中国的关系向来是热门的学术课题,而多偏重文献探讨;透过大量的汉籍史料,众家学者从各个面向分析了罗马在古代中国的形象。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太清楚古罗马之于「远东」的想法,自考古观点切入的研究尤少。是故,在罗马帝国前朝疆域发现的中土丝绸遗存,或可为中国——罗马关系带来更进一步的认知。
    尽管罗马世界对这些珍贵物料的产地一知半解——它们来自遥远陌生的东方「丝国(Serica)」、「秦尼(Thinae)」——华丽的中土织物或许没有直接影响古罗马的中国观,却能反映出当时的风尚,以及它们在展现皇权威仪上的重要性。即便我们完全不谈罗马人的中国印象,这些中国丝织品在社会、经济、文化传播上,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6:10-16:40
    历九弥新——历史文物陈列馆展示的学术意义
    主讲人:Ms. WANG Jen-chun(王任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馆员)
    摘要
    自傅斯年先生1928年创建历史语言研究所迄今,本所坚持的治学方针,即是鼓励研究者走出狭隘的书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以搜集、分析第一手材料为首要工作。这种实证求真的科学批判精神,也呈显在历史文物列馆的展出内容。
    在前辈研究同仁的努力下,历史语言研究所庋藏丰富的珍贵文物。从1958年的单间陈列室,到今日两层楼的展览厅;于2002年完成整修重新开幕后,历史文物陈列馆设备妥善的保藏环境,让文物在此诉说自己的故事,搭建学术体系与普罗大众间的桥梁,唤起民间对文化遗产的关注,提升社会群众的历史知能。
    我将讨论史语所文物的入藏历史,以及本馆如何展示这些典藏,由此揭示文物馆展品最重要的两个意义:其一,这些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及考古知识价值。其二,在它们身上体现的192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学术及史语所发展历程。
    ※本工作坊所有场次皆以英文进行,报名网址:http://activity.ncl.edu.tw/
    2、【演讲】张谷铭:超乎纸上——网络时代与科学界的出版型态
    时  间:2018年10月1日(周一)10: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文物馆5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主 讲 人:张谷铭(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副研究员)
    3、【演讲】曾守仁:瘣木诗学:论同光魁杰沈曾植
    时  间:2018年10月1日(周一)14:00-16: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主 讲 人:曾守仁(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内容简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4、【演讲】游俊豪:离散族裔与其文学
    时  间:2018年10月2日(周二)9:30-11:00
    地  点:台湾师范大学云和教学大楼三楼会议室(台北市大安区云和街1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
    主 讲 人: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内容简介:
    主持人:林巾力(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系主任)
    地点:云和教学大楼三楼会议室(外系请按一楼大门对讲机,欢迎校内外师生踊跃参加)
    5、【座谈会】世界史研究的趋势座谈会
    时  间:2018年10月2日(周二)10:00-12: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研究大楼七楼701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室
    内容简介: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庆活动系列】
    讲题一:比较古代研究:一些观察(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教授)
    讲题二:Mediterranean History: Traditions and Futures of a Crossroad(梁元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张谷铭(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副研究员)
    备注:中、英文演讲,无须事先报名。
    6、【演讲】戴昕:重新发现社会规范:中国网络法的一个实然理论
    时  间:2018年10月2日(周二)10:00-12: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馆法律所第二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法律所
    主 讲 人:戴昕(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访问学人)
    联 络 人:王杰弘编审,Tel: 02-2652-5404
    7、【演讲】Susan Greenhalgh:科技是否能救中国?
    时  间:2018年10月2日(周四)15:30-17: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楼一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东亚科技与社会期刊(EASTS)、台大亚洲社会比较研究中心(GARC)
    主讲人:Prof. Susan Greenhalgh(John King and Wilma Cannon Fairbank Research Professor of Chinese Societ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内容简介:
    讲者介绍:
    Susan Greenhalgh为哈佛人类学系教授,过去以研究中国人口政策与科学治理享誉国际,其中Just One Child: Science and Policy in Deng’s China (2008) 获得亚洲研究学会、科技与社会学会等诸多专书大奖。「C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ve China?」将从人类学的视野检视当代中国在健康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反思所谓科技救国所面临的挑战。
    8、【演讲】王丽蕉:历史档案的编排描述与数字典藏应用
    时  间:2018年10月3日(周三)10:20-12:10
    地  点: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勤308教室(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
    主 讲 人:王丽蕉(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主任)
    9、【演讲】Thongchai WINICHAKUL :The Virtue and Cruelty of History: The Unforgetting of the 1976 Massacre in Bangkok
    
    时  间:2018年10月3日(周三)10:30-12:20
    地  点:香港浸会大学逸夫校园林护国际会议中心,伍宜孙博士演讲厅WLB109
    主办单位: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社会科学院
    主 讲 人:Thongchai Winichakul(亚洲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
    联 络 人:Ms. Michelle Chan,Tel: (852)3411-7174
    报 导 者: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Ruby Lectur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More than 40 years afterwards, the massacre on October 6, 1976, at Thammasat University in Bangkok remains deeply traumatic and enigmatic to Thai societ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state’s suppression and censorship, shame, guilt, and historical ideolog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limited discourse about the massacre over four decades. But silence is not forgetting. It is the unforgetting. The story of the massacre and its unforgetting reminds us how cruel history can be, yet how essential it is in dealing with the traumatic past.
    Speaker Bio
    Thongchai Winichakul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and currently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IDE-JETRO) in Japan. His book, Siam Mapped (1994) received the awards from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USA) and the Asian Affairs Research Council (Japan). H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John Simon Guggenheim Award (1994), elected 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3), and elected th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in 2013/14.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iam including nationalism, modern geography, cartography,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 He also publishes five books and several articles in Thai, including many political and social commentaries.
    10、【演讲】Tom Ginsburg: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Democratic Backsliding
    
    时  间:2018年10月3日(周三)14:00-17: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馆法律所第一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法律所
    主 讲 人:Tom Ginsburg(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联 络 人:廖斯泙,Tel: 02-2652-5446
    内容简介:主持人:林子仪(中央研究院法律所所长)
    11、【演讲】周维强:游于艺:历史研究的科技素养
    时  间:2018年10月3日(周三)19:30-21:00
    地  点:暨南国际大学大个案教室(南投县埔里镇大学路一号)
    主办单位: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
    主 讲 人:周维强(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副研究员)
    12、【演讲】方震华:跨断代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史研究
    
    时  间:2018年10月4日(周四)14:20-16:20
    地  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视听教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 讲 人:方震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联 络 人:欧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报 导 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主持人:陈惠芬(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3、【演讲】黄自进:孙中山与蒋介石的「日本经验」:重塑近代中国的思想脉络
    时  间:2018年10月4日(周四)17:00-18:30
    地  点:香港中文大学行政楼地下祖尧堂(香港新界沙田)
    主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香港公共图书馆
    主 讲 人:黄自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联 络 人:Tel: 3943-8541
    内容简介:
    主持人: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学部主任及研究教授)
    孙中山在从事中国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居住日本长达9年;相较之下,蒋介石亦不惶多让,前后居住日本也有6年。那么,两人的「日本经验」,对各自政治理念之形成,究竟有何具体影响?观察比较双方「日本经验」与各自认知取径之差异,对他们如何因应现实,如何擘拟国家未来方向,进而形塑近代中国之前景,当可提供簇新的省思角度。
    ※本演讲以普通话进行。
    14、【演讲】曾永义:声情与辞情:谈诗歌的欣赏
    
    时  间:2018年10月9日(周二)15:00-17:00
    地  点:中山大学文学院大楼7006会议室(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70号)
    主办单位: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
    主 讲 人:曾永义(世新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内容简介:
    主持人:王瑷玲(国立中山大学剧艺系主任兼文学院副院长)
    报名网站 https://goo.gl/CwL5uo
    15、【演讲】王润华:越界跨国:我的中文系梦幻之旅
    时  间:2018年10月11日(周四)14:10-16:00
    地  点:中山大学文学院4楼文LA2004(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70号)
    主办单位: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
    主 讲 人:王润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副校长兼中文系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主持人:杨济襄(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16、【演讲】叶惠芬:国史馆档案中的蒋中正与反攻大陆计划
    时  间:2018年10月11日(周四)14:00-16:00
    地  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 讲 人:叶惠芬(国史馆修纂处纂修)
    联 络 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自从1949年政府撤台以来,巩固台海安全,并进一步反攻大陆,成为蒋中正念兹在兹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国际间严峻的冷战情势下,要以蕞尔台湾完成登陆反攻的准备,谈何容易,反攻大陆最终只得流为口号。今天随着档案开放和各种数据出现,都显示蒋中正一直为反攻大业劳神焦思,他主导制定各式的反攻计划,全力整饬军备,寻求美国支持,为反攻大陆可谓投入全副心力。本演讲系以国史馆档案中比较重要的反攻大陆计划为中心,探讨计划制订过程、遭遇的困难及其影响。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17、【演讲】杨智杰:当历史人文遇上数字游戏:台南在地的实践
    时  间:2018年10月11日(周四)19:00-21:00
    地  点:大个案教室(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70号)
    主办单位: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东南亚系
    主 讲 人:杨智杰(南台科技大学多媒体与计算机娱乐科学系副教授)
    18、【演讲】萧晏丽:浅论马来西亚多源族群
    时  间:2018年10月15日(周一)10:00-12: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3楼2319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 讲 人:萧晏丽(Senior Lecturer,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Malaya, Malaysia,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访问学人)
    联 络 人:陶晓萱,Tel: 02-2652-3324
    内容简介:
    Malaysia is a country with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lingual society. Basically, there are four major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 namely the Malay, Chinese, India, non-Malay natives or locally known as “Bumiputera”, and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s known as the ‘Orang Asli’. Essentially, there are more than 150 ethnicities that are grouped as other minority groups. This presentation explores the diversity of the Malaysian society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beginning with the population of Aborigines (Orang Asli) residing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the modern Malays which is the major ethnicity, to the natives (Bumiputera) of East Malaysia (Malaysian Borneo).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start our journey to explore briefly the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Aborigines and Indigenous.
    19、【演讲】刘宇光:国法与佛法的现代周旋:以佛教社会僧团教育二例为焦点
    时  间:2018年10月17日(周三)14:00-17:00
    地  点:政治大学百年楼二楼330211教室(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号)
    主办单位: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
    主 讲 人:刘宇光(上海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联 络 人:Tel: 02-29387730
    报 导 者:国立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专题演讲】
    传统的佛教社会(Buddhist Societies)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其中一个挑战是社会诸多领域的世俗化,但不同案例的处境、响应方式、出路及结果差异仍然甚大。这一专题以泰国上座部为主,藏传格鲁派为辅,探讨僧团教育制度,尤其位处宗教首都 (曼谷与拉萨) 的教育金字塔顶端的变革,来观察国法与佛法之间在现代化脉络下的周旋。所涉的两个例子虽然具体内涵差异不轻,但当放置在有约畧一定共通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处境下,则彼此的不同际遇是否还是堪足为对方无论是国家政权或僧团当局带来一定的启发,这无疑是仍有可作思考的空间。
    20、【演讲】Ranjith Jayasena:Connecting Amsterdam and Taiwan: fortifications as shared cultural heritage
    时  间:2018年10月17日(周三)14:30-16:30
    地  点: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817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社会经济史研究群
    主 讲 人:Mr. Ranjith Jayasena(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考古学博士候选人)
    内容简介:报名网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备注:以英文演讲
    21、【演讲】吴妮民:某些时刻——身体书写,和我所遇见的生命情境
    时  间:2018年10月18日(周四)14:00-16:00
    地  点:东华大学人社一馆第二讲堂(花莲县寿丰乡志学村大学路二段1号)
    主办单位: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学系
    主 讲 人:吴妮民(作家)
    内容简介:
    主持人:杨翠(东华大学华文文学学系教授)
    主讲人简介:
    1981年生,台北人,现执医业。曾获林荣三文学奖、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等,着有散文集《私房药》(2012,联合文学)及《暮至台北车停未》(2015,有鹿文化)。作品散见各文字媒体,并获选入《散文类》、《九歌100年散文选》、《九歌104年散文选》、《九歌106年散文选》、《我们这一代:七年级作家》、《耳朵的栖息与散步:记忆台北声音风景》。
    22、【演讲】蓝适齐:「战争」与「移民」交错下的台湾史
    时  间:2018年10月18日(周四)14:20-16:20
    地  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视听教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 讲 人:蓝适齐(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内容简介:
    主持人:陈惠芬(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23、【演讲】尤天鸣:都市原住民族的发展与结社
    时  间:2018年10月18日(周四)14:00-16:00
    地  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 讲 人:尤天鸣(大叶大学原住民族学生资源中心助理教授兼执行长)
    联 络 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都市原住民族的发展与结社,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议题,尤其是都市原住民族的比例,已超过全体原住民族人口结构之半,都市原住民族结社扮演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经由研究发现,都市原住民族的结社类型有,「地缘结社」、「政策结社」、「宗教结社」。经过近60年的发展后,都市原住民族与其结社,早已形成密不可分之关系,其中结社的「联系原乡部落」、「维持民族边界」之功能,凝聚了都会族人,但也因为结社只存于都会区,成为都市原民族人有别于原乡之特色。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4、【演讲】包乐史:The Amoy-Batavia Junk Trade in the End of Qianlong Era
    时  间:2018年10月24日(周三)15:30-17:30
    地  点: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第二会议室B(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
    主 讲 人:包乐史(Leonard Blussé,荷兰莱登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
    联 络 人:何书亚,Tel: (02) 2789-8121;E-mail: maritime@ssp.sinica.edu.tw
    内容简介:
    【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海洋史研究计划「亚太新视域:港口与华人网络」系列演讲】
    主持人:张彬村(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员)
    请于2018年10月22日(一)前以E-Mail报名,座位有限,额满即止。报名信箱:maritime@ssp.sinica.edu.tw 何书亚小姐 (02-27898121)
    25、【演讲】Menno Leenstra:Dutch ships in Tropical waters
    时  间:2018年10月24日(周三)11:00-13: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817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社会经济史研究群
    主 讲 人:Mr. Menno Leenstra(东印度公司船只泛亚航行数据库主持人)
    内容简介:
    报名网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备注:以英文演讲
    A database containing dates and places of departure and arrival in Asia of ships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its predecessors in the period before 1680 was composed by Menno Leenstra, a Dutch historian. Initially the database was set up on behalf of Dr. Robert Parthesius, the historian working for the Batavia-project. This project was set up in the 1980’s to build a replica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VOC) returnship Batavia. At that moment a large database was available of the voyages of ships of this Company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and back [De Bruijn et.al. – Dutch Asiatic Shipping]. Data on the voyages within Asia however were concealed in the large number of VOC-documents in the Dutch National Archive. On the basis of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data a database of 57.000 voyages by nearly 1800 vessels was constructed. Robert Parthesius analysed in his thesis [with the title cited above] of 2007 the use of different ship types in the Asian network of the Company up to 1660. The database is now also part of a more extensive research program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trade routes in the Indian Ocean initiated by New York University Abu Dhabi and Leiden University. The current database is foreseen to be accessible on line in the academic year 2018-2019.
    26、【演讲】Bonnie G. Smith:When Global History and Women’s History Meet
    
    时  间:2018年10月24日(周三)13:30-15:20
    地  点:香港浸会大学浸会大学道校园赛马会中医药学院大楼,孔宪绍博士伉俪讲堂SCM012
    主办单位: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社会科学院
    主 讲 人:Bonnie G. Smith(罗格斯大学教授)
    联 络 人:Ms. Michelle Chan,Tel: (852)3411-7174
    报 导 者: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Ruby Lectur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Global History and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 are two comparatively recent subfields whose paths increasingly cross. Historians have long grounded their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empires, kingdoms, and nations though recently some have turned to look at global processes and interactions, including wars, cross-border expansion, trade, technology transfers, world religions, and cultural exchange—to name a few. U.S. pioneers in the field have found the history of women ill-suited for inclusion in the world or global history enterprise. The charge is that they did not cross borders in trade, warfare, exploration, and the global spread of religions. Instead they sat at home. Even in developing the basic world history curriculum there has been a decided bias against the inclusion of women. It was said that world history was about “big” processes and global figures, so that Mohandas Gandhi could appear in textbooks but individual women’s rights activists could not. My presentation will discuss the integration of women into world history and world history the history of women. More to the point, the presentation explores new insights into historical narrative to be garnered from this enterprise.
    Speaker Bio
    Bonnie G. Smith is Board of Governor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Emerita, Rutgers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co-author, and editor of more than twenty books in world, European, and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She has taught survey, upper-level, and graduate courses in these fields. In addition to World in the Making (2019), her latest publications include Modern Empires: A Reader (2017) and Critical Readings in Gender History (2019, 4 vols.) and new editions of Making of the West, Europ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ince 1900, and Women’s Studies: the Basics. She will soon publish Women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450, in part related to Global Feminisms since 1945 and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World History (4 vols. 2008) of which she was general editor. She is also the editor and co-editor of three book series in world history, including the New Oxford World History and Oxford’s The World in a Life. Her books, including book series volume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ultiple languages.
    27、【演讲】孟祥瀚:隐身抗日:日治时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台籍学生
    时  间:2018年10月25日(周四)14:00-16:00
    地  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 讲 人:孟祥瀚(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教授)
    联 络 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日治时期,台籍人士投身黄埔军校者,人数众多,蔚然成为日治时期台人从军抗日的主流。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由于入学有层层限制,台人每难窥其门坎。但仍有少数台籍人士突破困难,隐身埋名,前往就读,人数虽然屈指可数,但这批台籍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在民国初年的乱局之中,以其军事专才乘势兴起,有成就扬名者,亦有于派系倾轧之下,黯然而退者。本报告即以隐身为脉络,探讨日治时期台人从军抗日的另一种典型。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8、【演讲】徐冠勉:厦门网络之后、广州体系之外:潮州联号会馆组织在清代海洋贸易中的兴起(1700-1800)
    时  间:2018年10月26日(周五)12:00-14: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B202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
    主 讲 人:徐冠勉(荷兰莱登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联 络 人:何书亚,Tel: (02) 2789-8121;E-mail: maritime@ssp.sinica.edu.tw
    内容简介:
    【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海洋史研究计划「亚太新视域:港口与华人网络」系列演讲】
    主持人:刘序枫(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员)
    敬备午餐便当,2018年10月24日(三)前以E-Mail报名,额满即止。报名信箱:maritime@ssp.sinica.edu.tw 何书亚小姐 (02-27898121)
    29、【演讲】陈若曦:半世纪两岸行
    时  间:2018年11月7日(周三)14:00-16:00
    地  点:东华大学人社一馆第二讲堂(花莲县寿丰乡志学村大学路二段1号)
    主办单位: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学系
    主 讲 人:陈若曦(作家)
    内容简介:
    主持人:魏贻君(东华大学华文文学学系教授)
    主讲人简介
    陈若曦,本名陈秀美,台湾新北市人。读台大外文系时参与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留学美国时,偕夫投奔中国大陆,适逢文化大革命。七三年迁居香港后转温哥华,写《尹县长》等反映文革作品,为『伤痕文学』之始。七九年移居美国,鼓吹华侨落地生根,《纸婚》为代表作。九五年返台定居,参与台湾环保和妇女运动,为晚晴和荒野保护协会终身志工。她以为经济发达和宗教兴旺乃家乡两大奇迹,佛教最凸出,而妇女贡献尤为卓著。走访全省重要寺庙道观后,着手写作台湾首部佛教小说《慧心莲》。2011年获国家文艺奖。《尹县长》译成七国文字;它和《慧心莲》前后获中山文艺奖。
    28、【演讲】陈世局:许子秋与台湾法定传染病的防治(1962-1970)
    时  间:2018年11月8日(周四)14:00-16:00
    地  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 讲 人:陈世局(国史馆修纂处助修)
    联 络 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许子秋在台湾省卫生处长一职任内,「于传染疾病之扑灭及控制,致力尤多」,由于许氏接任卫生处长,正是1962年副霍乱大流行过后,所以上任之首要任务便是让「霍乱不再发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3月17日成立行政院卫生署,在此之前,中央政府虽设有内政部卫生司,但因经费及编制太小,故在推动业务及执行层面上,是有赖于台湾省政府卫生处,直至行政院卫生署成立后,才发挥公共卫生中央行政单位的功能。换言之,1960年代台湾的各项法定传染病防治的业务及执行方面,台湾省政府卫生处较具关键性的角色,而此时正值许子秋任职卫生处长期间,对于霍乱等法定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透过馆藏档案,适可了解当年之情景。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9、【演讲】王品骅:台湾当代策展的空间生产与论述实践
    时  间:2018年11月12日(周四)16:00-18:00
    地  点:中山大学蒋公行馆(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70号)
    主办单位:国立中山大学哲学系
    主 讲 人:王品骅(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内容简介:
    1980年代之后台湾开展出当代策展的领域,指涉出两个重要的策展实践向度,一是从评论实践延伸而成为策展实践的论述生产。二是,策展实践提供了「在历史中表现自我」的在地认识论,不仅是艺术家藉由一种地方野史般的创作实践进行「自我命名」,更是作为台湾在地历史的「非历史性场所」特征的一种历史再建构方法。
    30、【演讲】康培德:历史、民俗与红毛:台湾原住民与荷兰时代的记忆
    时  间:2018年11月15日(周四)14:00-16:00
    地  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 讲 人:康培德(国立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教授)
    联 络 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荷兰八宝公主」在一九三〇年代日治时期即成为屏东县垦丁社顶当地的祭祀对象。民俗学者多将荷兰八宝公主归类为台湾民间祭祀信仰中的姑娘庙。当地对荷兰八宝公主的称谓,早年的从「红毛公主」(Âng-mn̂g kong-chú),到战后一九六〇年代的「八宝公主」(Peh-pó kong-chú),以及解严后本土文化运动兴起时的「荷兰八宝公主」或「荷兰公主」,名称历经了些微变动。二十一世纪以来,「公主」的传说在地方文史工作,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推波下,日益丰富。故事传说除了充满着跨国性的传奇色彩,并透过文献史料铺衬出十七世纪荷兰时代台湾早期历史的一段浪漫故事。「荷兰公主」的传说,其实不难理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台湾庶民文化中,对红毛人的记忆历史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31、【演讲】周启荣:Printing Technology, Book Culture, and the World of Print in Imperial China
    
    时  间:2018年11月29日(周四)9:30-11:00
    地  点:香港浸会大学浸会大学道校园赛马会中医药学院大楼地下孔宪绍博士伉俪讲堂SCM 012(香港九龙塘浸会大学道)
    主办单位: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社会科学院
    主 讲 人:周启荣(Kai-wing Chow,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 History / Mediev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联 络 人:Ms. Michelle Chan,Tel: (852)3411-7174
    报 导 者: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杰出校友讲座】
    Professor Kai-wing Chow was born in Hong Kong in 1951. He graduated from Hong Kong Baptist College in 1976. He earned a Master’s degree in history from the 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香港新亚研究所) and a Ph.D. in histo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He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IUC) faculty after graduation in 1988. Currently he holds a professorship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History, and the Program of Medieval Studies. He is also a Curator of the Spurlock Museum (UIUC).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history of thought, print culture, ritual, religion, lineage, legal and public culture of China from the tenth through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e has authored and edited six books and over 30 articles on Chinese thought, identities, print culture, and ritual. The Korean translation of his book,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thics, 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was selected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South Korea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Scholarly Books of 2014. The Chinese edition is published in 2018 as a volume in the Translation Ser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on Qing History. He has received numerous grants from foundations and funding agencies, including NEH, ACL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Taiwan) and the Chiang-Ching Kuo Foundation. He has organized several maj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Chinese history, the most recent one being “Reading without Books: Experiences of Print in Every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 Tang (618-907) through Qing (1644-1911)”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September 26-27, 2014). He was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Mid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Affairs in 2014.
    Abstract:
    Chinese printing technology—both xylography and movable type—had produced rich and heterogeneous print cultures in imperial China,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The versatile woodblock technology by virtue of its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and operational simplicity had facilitated not only the spread of printing technology itself in China and beyond, but also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book culture as well as a society where prints were extensively used in important aspects of life in imperial China.
    ※本演讲以英语进行
    32、【系列演讲】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五届新亚儒学讲座
    
    时  间:2018年10月22、26、28日,共3场
    地  点: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二场)、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演讲厅(第三场)
    主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香港公共图书馆
    主 讲 人: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及哲学系教授)
    联 络 人:详见内容
    内容简介:
    「新亚儒学讲座系列」由梦周文教基金会赞助举办。第五届讲座将于十月举办,讲者为杨国荣教授。杨教授为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及哲学系教授。讲座详情如下:
    第一讲
    讲题:「儒学与实用主义」
    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郑宗义教授
    日期: 2018年10月22日(星期一)
    时  间:16:30
    地  点: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二号演讲厅
    (本讲座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合办)
    第二讲
    讲题:「何为儒学——儒学的内核及其多向度展开」
    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王庆节教授
    日期: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
    时间:11:30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
    (本讲座于新亚书院双周会内举行)
    第三讲
    讲题:「儒学的精神性之维及其内蕴」
    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
    日期: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
    时间:15:00
    地点: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演讲厅
    (本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与香港公共图书馆合办)
    讲座以普通话讲述,欢迎听讲。免费入场。
    网上报名: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5926649
    (第三讲于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自由入场,恕不设登记。)
    如有查询,请联络新亚书院辅导处王凯锋先生(电话:3943-1690 电邮:jackwong@cuhk.edu.hk)或叶霭欣小姐(电话:3943-3740 电邮:eileen.yip@cuhk.edu.hk)。
    33、【系列演讲】「天上人间——李后主」系列讲座
    
    时  间:2018年11月3日及11日,共2场
    地  点:国家图书馆B1演讲厅(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主办单位:趋势教育基金会、国家图书馆
    主讲人:杨照(作家、历史学者)、祁立峰(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内容简介:
    【系列讲座简介】
    趋势教育基金会与国光剧团继《定风波》之后再度合作,推出第二出以诗词入戏的实验京昆文学剧场《天上人间.李后主》,剧名引自千秋词帝李后主的词作【浪淘沙】,设定李后主死后一灵不灭,李后主为了弥补与妻子大周后之间的遗憾,在烧槽琵琶之灵曹仙人的指点之下,踏上了弥补缺憾的旅程。剧作将李后主的《虞美人》《浪淘沙》《玉楼春》《菩萨蛮》《相见欢》《破阵子》等经典名作串连入戏。趋势教育基金会特邀历史学者杨照和中兴大学中文系祁立峰副教授,从历史及文学等不同角度切入,让观众能深刻地体会李后主的丰沛情感、人生经历与词作风华。
    2018年11月3日(周六)
    14:00-16:00
    从中古到近世的关键——李后主与宋太祖(杨照,作家、历史学者)
    地点:国家图书馆B1演讲厅
    内容简介
    李后主是个亡国之君,不只是他在位时南唐灭亡了,而且他还被宋太祖带到汴梁去,度过了难堪痛苦的俘虏岁月。从较广的历史角度看,南唐灭亡,大宋统一,意谓着中国的中古时代结束,全新的近世时期展开了,中古和近世的政治、社会、乃至于集体的感情与美学标准都很不一样,也就是在这样的关键转折点才出现了李后主的词,让中国文学主流从诗转向词,他的身分也连带从末代的荒唐皇帝变成了具备耀眼开创性的文人……
    主讲者简介
    杨照,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新新闻》总编辑、总主笔及副社长。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已出版数十部文学创作及文化评论著作。擅长将繁复的概念与厚重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洋溢人文精神,并流露其文学情怀。
    11月11日(周日)
    14:00-16:00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后主的愁是什么愁?(祁立峰,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地点:国家图书馆B1演讲厅
    内容简介
    在历史或野史里面,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多故事可以谈。不爱江山爱美人,与大周后小周后的情史。他是词中之帝,是天生的人生胜利组,但亡国后沦为鲁蛇。大家都知道李后主词风有前后期的差异,但后主更重要的成在于开创了词体的新境界,如王国维说的「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到底词是怎样的文体?李后主如何改变词?而「问君能有愁几多愁」诘问到最后,后主到底在愁什么?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主讲者简介
    祁立峰,现任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六朝文学,另曾获台北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国艺会创作及出版补助,着有《偏安台北》、《台北逃亡地图》、《读古文撞到乡民》,并于《FHM》杂志、中时人间副刊「三少四壮集」、「UDN读书人」以及「Readmoo阅读最前线」担任专栏作者。
    以上两场演讲报名网址:http://activity.ncl.edu.tw/
    34、【工作坊】「医学史研究的新材料、新工具与新方向」工作坊
    时  间:2018年10月5日(周五)14:00-17:00
    地  点:中央研究院研究大楼七楼704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内容简介: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庆活动系列】
    14:00-15:00
    东华医院档案与近代香港医疗史的新诠释(何佩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 持 人:李尚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5:20-16:20
    医学史研究的新工具:中研院「数字人文研究平台」简介(王祥安,中研院数字文化中心)
    主持人:李贞德(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6:30-17:00
    综合讨论
    35、【工作坊】中国现代史研究生工作坊
    时  间:2018年9月15日(周六)
    地  点: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
    联 络 人:林小姐,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Tel: 886-2-27898202
    报 导 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
    内容简介:
    本工作坊为推广中国现代史研究,希望汇集正撰写中国现代史领域学位论文的全国博、硕士研究生,发表尚在初稿阶段的具体论文构想,就问题意识、数据源、章节安排、主旨意义等加以阐发。工作坊将邀请评论人对各篇论文提供意见,希望藉由意见交流,改善论文的可能不足、掌握重要性、清晰展现论点。同时亦提供一平台,结合国内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同好互相切磋,扩展视野,提升研究成绩,强化学术社群。
    数据缴交:请至(https://goo.gl/zFfnuC)上传
    报名截止日期: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
    录取名单:9月3日(星期一)于工作坊网站公布
    36、【研习营】2018曹永和院士海洋史研习营:「全球视野下 的海洋史研究」
    
    时  间:2018年10月5日至7日(周五至周日)
    地  点: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花莲县寿丰乡大学路二段1号)
    主办单位:曹永和文教基金会、国立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众史学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10月5日
    13:30-15:00
    主持人:许育铭(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从江户时代日本知识人的剪贴簿看「锁国」时期的海外讯息及其传播(刘序枫,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员)
    15:10-16:40
    主持人:陈鸿图(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历史、民俗与国族:八宝公主与海洋记忆(康培德,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教授)
    17:00-18:30
    主持人:潘宗亿(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当唐人遇见化人:十六、十七世纪闽南人与西班牙人的语言交流(李毓中,清华大学历史所副教授)
    20:00-21:30
    【座谈会:从内亚海洋时代到大航海时代:出版角度的台湾与海洋史】
    富察(八旗文化总编辑)、蒋竹山(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0月6日
    9:00-10:30
    主持人:沈玉慧(中兴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朝鲜知识分子的台湾论述:以明郑前后为中心(许怡龄,文化大学韩文系副教授)
    10:50-12:20
    主持人:许怡龄(文化大学韩文系副教授)
    琉球视角下的东亚交流(沈玉慧,中兴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13:30-15:00
    主持人:尤淑君(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琉球册封使的海洋书写与异文化体验(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员)
    15:10-16:40
    主持人:陈宗仁(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
    太平洋航路、轮船用煤与十九世纪东亚史(朱玛珑,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员)
    17:0-18:30
    主持人:朱玛珑(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员)
    伦敦与近代全球海洋史:以航海探险与跨国劳工为例(游博清,中兴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20:00-21:30
    【综合座谈会】
    10月7日
    9:00-10:30
    主持人:查忻(台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台湾周边海域沉船之调查与现况(李其霖,淡江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10:50-12:20
    主持人:李其霖(淡江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十九世纪以来的航运业与全球化(林志龙,中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3:30-15:00
    主持人:蒋竹山(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华人美色甘在巴达维亚的发展(查忻,台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15:10-16:40
    主持人:蒋竹山(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台湾史与海洋史的研究脉络(郑维中,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员)
    37、【工作坊】亚洲边境研究工作坊
    
    时  间:2018年10月4日至5日(周四至周五)
    地  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联 络 人:江小姐,Tel: (02) 2651-6862;E-mail: gingertw@gate.sinica.edu.tw
    内容简介:
    10月4日
    10:00-12:00
    主持人:石文诚(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
    边境与跨境:冷战及后冷战时期金门的华侨/华人网络(江柏炜,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Placing Tea: Mobility, Territory, and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between 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Highlands(洪伯邑,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助理教授)
    以台之名:两岸关系互动中的海西空间转化(朱凌毅,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评论人:石文诚(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
    14:10-15:40
    主持人:刘堉珊(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助理教授)
    Betwixt and Between: The United Wa State Army’s (UWSA) Navigation of a Political Borderland(Andrew Ong,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
    前缅共东北军区遗绪和矛盾中缅关系(赵中麒,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助理教授)
    评论人:刘堉珊(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助理教授)
    16:00-17:30
    主持人:王茹涵(澳洲墨尔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多物种探边界 Boundary x: A Multispecies Perspective(蔡晏霖,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
    金门调水的技术生产与边界实践(黄书纬,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项目助理教授)
    评论人:王茹涵(澳洲墨尔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0月5日
    10:00-12:00
    主持人:高雅宁(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
    明清朝贡体制下滇缅边疆掸/傣土司联姻政治的塑造:嫁妆地、非中心化政体与缅甸王国(马健雄,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
    从中缅跨境景颇/克钦的目瑙节个案谈「界域」(borderland)研究(何翠萍,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穿越冷战国境:中缅边境的地下经济(张雯勤,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亚太专题中心研究员)
    评论人:高雅宁(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
    14:00-16:00
    主持人:石文诚(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
    边境与跨境:冷战及后冷战时期金门的华侨/华人网络(江柏炜,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Placing Tea: Mobility, Territory, and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between 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Highlands(洪伯邑,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助理教授)
    以台之名:两岸关系互动中的海西空间转化(朱凌毅,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评论人:石文诚(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
    16:20-17:30
    【圆桌讨论】
    主持人:张雯勤(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亚太专题中心研究员)、洪伯邑(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助理教授)
    与谈人:Andrew Ong、王茹涵、石文诚、朱凌毅、江柏炜、何翠萍、马健雄、高雅宁、黄书纬、赵中麒、刘堉珊、蔡晏霖
    38、【工作坊】政治大学2018学年度身体文明中心工作坊——「身体的照护与装扮」
    时  间: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共4场
    地  点:政治大学文学院330106研讨室(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
    主办单位: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身体与文明研究中心
    联 络 人:侯家榆,E-mail: fri723@gmail.com
    内容简介:
    【招生对象】
    各大学研究部及大学部学生,不限历史系,名额30人(研究生优先录取,其余名额依报名先后开放予大学部学生)。
    【报名信息】
    报名期间:即日起至2018年9月21日。
    联络人:身体与文明研究中心助理 侯家榆
    报名网址:https://goo.gl/forms/gE5fDvcAtBEJIpVC3
    简章下载:https://goo.gl/2zBHqN
    活动信息场次
    10月13日(六)
    讲题:近代「身体照顾」论述的诞生
    讲者:傅大为(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特聘教授)
    12月15日(六)
    讲题:西方人为何无痰可吐?身体、文明与现代东亚
    讲者:雷祥麟(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员)
    2019年3月9日(六)
    讲题:Toward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Meditative Sitting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Japan
    讲者:巫毓荃(中研院史语所助研究员)
    2019年5月11日(六)
    讲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医美文化
    讲者:叶嘉华(阳明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39、【展览】羣碧楼藏书特展
    
    时  间:2018年10月3日至12月30日
    地  点: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二楼珍藏图书区(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联络人:Tel: +886-2-2652-3180
    内容简介:
    傅斯年图书馆收藏邓邦述(1868-1939)羣碧楼藏书,计431部5,135册。邓氏藏书于民国二十三年入存史语所,大大提升所内古籍善本的收藏质量,现今傅图所藏宋、元刊本约八十部,其中超过半数为羣碧楼旧藏。
    邓邦述,字孝先,号双沤、正闇、羣碧翁,江苏江宁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二十七年入端方(1861-1911)幕,端方「陶斋」中收藏丰富金石图籍,启发邓氏学习效法的志向。光绪三十年邓氏开始大量收购古籍,时藏书室名「双沤居」;三十二年购得宋刊本《李羣玉诗集》、《碧云集》,并由二书各取一字,更室名为「羣碧楼」,亦是其收藏宋刊本之始;民国十七年羣碧楼书散后,取「郊寒岛瘦」之典故,再更室名为「寒瘦山房」。
    本展览计有十二单元:「1.邓邦述藏书」介绍邓邦述生平与藏书始末、藏书目、鉴藏章。「2.羣碧楼、三李盦、披玉云斋」是邓氏藏书室名与别称,此单元展示其所藏三部南宋刊善本,也是本次特展焦点:《李羣玉诗集》、《碧云集》、《披沙集》。「3.入藏缘由」展示羣碧楼藏书为大学院购得,后转归史语所典藏的相关档案。「4.宋刻本、5.元刻本、6.明刻本、7.明嘉靖刻本」精选珍稀版本,值得细细品味。「8.稿本、9.钞本、10.四库本」则是手写、誊抄的图书。「四库本」包括「四库进呈本」、「四库底本」,是纂修《四库全书》时进呈乾隆皇帝的底本,其搜集用意、钤印等均与民间藏书不同。最后的「11.手书题跋、12.鉴藏章」则选出藏书名家的墨迹与钤印,可藉此一窥题跋者学术思想,也是考察善本阅读与流传的珍贵材料。
    开放时间:每周三、六、日9:30-16:30(国定假日、选举日及连续假期不开放)
    40、【展览】《近真》明代·民国精选藏品复刻展暨系列讲座
    
    时  间:2018年9月18日至11月23日
    地  点:创时讲堂(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号6楼)
    主办单位: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联 络 人:Tel: 02-2393-9899;E-mail: info.hcsfoundation@gmail.com
    内容简介:
    完整保留作品浓淡笔墨、印纹色泽与纸张岁月痕迹…三十多幅「形具神生」作品让您一饱眼福。 「近真」展览精选有王铎、傅山、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许友、董其昌、祝允明、于右任、吴昌硕、胡适、弘一法师等,包含王守仁《草书七言诗》长卷傅山《啬庐妙翰》长卷、董其昌《高闲帖》手卷、王铎《淳化阁帖》手卷,还有2016年远赴日本大版美术馆展出的经典之作。 「近真」的书法复刻作品,让爱好者可以专心临摹与近距离地凝视,其产生的文化能量,与自身气质浅移默化影响,个中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种种优点,已远远超出会产生蓝光的3C产品太多了。欢迎大家来创时讲堂喝茶、看展、听讲座、来把作品带回您的书斋典藏。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 / 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半 / 国定例假日休馆
    欢迎20人以上团体,预约导览02-23939899
    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近真展》系列讲座
    【第一场次】王铎如何写字?怎么临帖?
    2018年9月29日(周六)
    14:00-15:30
    讲师:吴国豪(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主任研究员)
    报名连结:https://ppt.cc/fpgvyx
    【第二场次】篆书与篆刻创作
    2018年10月6日(周六)
    14:00-15:30
    讲师:林子夷(书画创作者)
    报名连结:https://ppt.cc/foSu6x
    【第三场次】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收藏世界——以丁念先「念圣楼」收藏影响为例
    2018年10月20日(周六)
    14:00-15:30
    讲师:黄智阳(华梵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报名连结:https://ppt.cc/fqTcZx
    【第四场次】变形的基础——晚明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2018年11月3日(周六)
    14:00-15:30
    讲师:林俊臣(明道大学通识中心主任、鹿耕讲堂山长)
    报名连结:https://ppt.cc/f2ZKvx
    41、【展览】「我的奇幻租书店:台湾租书店变迁」特展
    
    时  间:2018年6月2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  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1楼大厅(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 络 人:Tel: (06)3568889#8103
    内容简介:
    租书店,是当代台湾大众文学一个重要的流通节点。广义来说,以出租书籍的阅读时间来牟利的行业,历史久远。明末中国的《红楼梦》已书写有当时的租阅形式,18世纪英法有Lending Library,江户时期日本有贷本屋。战后的台湾,则发展出由特定出版社、中盘商、租书店组成独特的产销结构。
    文学,是透过书的出版、流通、贩卖、阅读等基本且必要的元素,才得以与读者沟通,形成完整的回路。租书店运用空间,将书籍作为一种商品,贩卖租赁时间,则具体展示了这个意义。透过「书」的中介,租书店的生态开展出特定的作者、出版商与读者,逐渐发展产业自身的流通循环。
    租书店做为一种媒介或载体,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也承载着人们所著迷、喜欢的纸本世界。我们将台湾租书店文化所掀起大众文学的影响,转化为展示,透过展览一起进入租书店,谈谈这个满足许多人阅读乐趣的奇幻世界,又是如何与大众文化、社会发展产生关系。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42、【展览】魔幻鲲岛,妖鬼奇谭——台湾鬼怪文学特展
    
    时  间:2018年3月28日至2019年2月24日
    地  点:国立台湾文学馆1楼展览室D(台南市中西区中正路1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文学馆
    联 络 人:Tel: (06)221-7201
    内容简介:
    鲲岛台湾在悠久历史中,恐怖暗影潜伏于山海之间,或鬼或怪,野史轶闻多有传言。鬼,有时被理解为人死后流连人间的灵魂精魄;怪,则有更广泛的想象,可能具有奇异外形、由动植物化身、或更多难以归类的存在。对于原住民来说,因各族群对精神及物质世界的观点不同,鬼怪传说更加丰富,呈现出台湾鬼怪形象的多元面貌。
    本特展透过梳理台湾鬼怪传说,第一部分将说明鬼怪如何在台湾的海洋文化、自然、社会环境中诞生并产生意义,第二部分则引出文学如何运用这些传说故事;并展现鬼怪传说没落之后,在当代复苏的轨迹。希望透过参与式体验,认识台湾鬼怪的特征,并理解鬼怪的故事是与生活切实相关,让观众从全新观点认识台湾在地文化。
    43、【展览】岛屿群相——台湾考古展览
    
    时  间:2018年6月27日开展
    地  点: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联 络 人:Tel: (02)26523180
    内容简介:
    岛屿群相,试图彰显目前台湾考古文化看似风华亮丽,却又埋存几许隐晦不明的脉动。更新世冰期未结束前,台湾与中国大陆仍相连接。考古数据也显示,三万年前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遗留,但无法确切地指出这批人什么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一万八千年前气候暖化、海水面上升,约在距今八千年前台湾海峡已然形成;早期人类和动物再也无法经由陆桥往返两地。
    直到距今五、六千年,一批以海洋生活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社群开始落脚在台湾各地及澎湖。历经千年以后,另一群带着部分雷同文化要素,却具有一定文化差异的人们来到台湾,发展了具有相当风格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又过千年,一群以灰黑陶为主流,甚至对台湾闪玉情有独钟的族群几乎遍布岛屿全境;但此时此刻,考古学家依旧无法断言是传承关系还是断裂。
    与其说在距今两千年前,玻璃器取代了玉器做为装饰品,不如说铁器时代根本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所发展出来的文化。除了玻璃制品外,各种铁器仍看不到全然由本地生产的考古证据,或许是人群中具备专业加工技术的匠师跟随而来,于是乎开展出台湾考古文化的新史页。
    曾经,连横在台湾通史序中写道:「台湾固无史也。荷人启之,郑氏作之,清代营之,开物成务,以立我丕基…」,从世界史的视角来看,台湾在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中,被西方世界「发现」,接踵而来的交流与碰撞,相当复杂,说是混乱该不为过。无论如何,不同的人群、相异的政治势力都给台湾注入了新的血脉、新的基因。
    44、【展览】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时  间:2018年5月25日至2019年10月20日
    地  点:国立故宫博物院304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 络 人:Tel: 886-(2)-28812021
    内容简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谓所著《天香传》,为中国最早针对沉香所做之专著。「茄楠」是明代开始视为最高等级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树木经过刀伤、虫蛀或细菌感染伤口所分泌的树脂,经过长时间结节而成,即所谓「结香」。主要出产于两广、海南、越南与其他东南亚地区。因为特殊的结香方式,成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凉的幽远香味。自古以来,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医学都被妥善使用,发展出独特鉴赏方式、随身香佩及熏燃器具,成为奢华尊贵又带有士人风雅的香玩文化。将展览取名为「天香茄楠」,期待观者除欣赏工艺制作之美外,更能探寻如天香般令人难忘的香味。
    展览分成两部分,一是「香之道」,通过国立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廷茄楠沉香,看过去的日子里,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熏燃品玩,故分为「收藏陈设」、「随身佩饰」、「品香香具」三个单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这种价比金高的香中钻石,让生活更有味道。二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过去数十年来,台湾复兴了品香文化。以品香为主,发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艺术」与「品香空间」二单元,让这些优秀的创作来说明现代人如何玩香,同时传递着属于现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来越稀少的今日,透过展览,看当时宫廷如何将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种精美的香玩器。也经由台湾在地的本土创作,将生活美学淬炼在玩香的器具。
    本展览全年开放:08:30~18:30。
    夜间开放时段: 每周五、周六18:30 ~ 21:00。
    45、【展览】来禽图——翎毛与花果的和谐奏鸣
    
    时  间:2019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  点:国立故宫博物院202、212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 络 人:Tel: 886-(2)-28812021
    内容简介:
    禽鸟是人类生活中极为亲近的朋友。无论是置身于大自然山林、水域,或者行走于城市的公园、马路上,甚至居家环境当中,几乎无处不可发现鸟踪。赏鸟,也自然成为热门的休闲活动。
    古代画家习惯将禽鸟称为「翎毛」,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有超过两千件以上,以翎毛为描绘对象的古画,形式林林总总,过去也办过几次以鸟类为核心的专题特展,包括民国七十三年的「宋代翎毛花卉」,九十年的「画里珍禽——纸绢上的鸟类世界」,与九十九年的「百禽百声音一动一情性」。历代著名画家,如黄筌(活动于903-965)、徐崇嗣(10世纪)、惠崇(约965-1017)、崔白(11世纪)、崔悫(11世纪)、李安忠(活动于1119-1162)、李迪(12-13世纪)、马麟(约1180-1256后)、吴炳(12世纪)等,均善画翎毛,并有形神兼备的杰作传世,为禽鸟百态留下了最佳的翦影。
    本次「来禽图」特展,共遴选卅一组件,分别于202及212陈列展出。作品时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型态可区分为「果熟来禽」与「鸟语花香」两类。展出同时,并会搭配禽鸟的写真照片一并陈列,观众可以透过绘画与照片的详细比对,具体理解历代画家对于禽鸟生态缜密的观察力,以及当想要突破形似局限时,如何藉助笔墨与万物对话,来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力。值此生态保育观念日益受到重视的时潮中,欢迎大家在早春时节前来故宫看画、赏鸟,共感这场翎毛与花果和谐奏鸣的美妙经验。
    本展览全年开放:08:30~18:30。
    夜间开放时段: 每周五、周六18:30 ~ 21:00。
    (摘自《汉学研究通讯》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