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因字形的美观、字音的美感与字义的丰蕴发展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对联文化。 春节时期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联因用对偶方法写成,在民间又称对子。因古代常悬挂于楹柱之上,所以又称楹联。 其为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一种由骈文与律诗发展而出的艺术形式。它讲究的是言简义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联因其使用场合的不同,又可分为春联、庆联、挽联等。根据对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拆字组联、谐音联、叠字联等等。 相传对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据说他撰写的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见,最早的对联便是春联。 春节期间张贴的春联,后来成为对联的主要组成,成为既有强烈仪式感,又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民俗文化。 时至今日,烘托热闹欢乐的春节氛围也少不了春联。一到农历新年,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张贴着红彤彤的春联。春联的字迹或工整或洒脱,烘托出红红火火的热闹气氛。 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望(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笔者注意到,今日的春联基本都是机器统一印刷的,少了个性。正如印刷体不等于书法一样,印刷的春联也就失去了春联的部分神髓。 我想起小时候,那时还没有印刷的春联。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由自己亲自写就或别人代笔书写。爷爷读过私塾,毛笔字写得遒劲有力,所以成为村里书写春联的主力。一进腊月门,就会有不少人来找爷爷书写春联。 那时,我家就是春联书写现场。隆冬腊月,窗外飘着白的雪,屋内散发着墨香。一位驼背的老人在红红的纸上肆意挥洒。 小孩子跟在大人身边,大家一起欣赏春联书写。每当写好一幅对联之后,大人就让孩子们认读春联上的字。哪个小孩子要是认得字多,就会得到好多的赞扬和不少的糖果。 回想起那时的我,虽还没有上小学,就已经通过春联而认识了很多汉字,成为村里闻名的识字小神童。可以说,是春联给了我汉字的启蒙。 后来爷爷因身体的原因,请辞了春联书写之事。 父亲“勉为其难”地接过了春联书写的“接力棒”,继续为乡亲们写春联。父亲没有读过很多书,也没有练过字帖,但他却以“描红”的方法去写对联。时间久了,春联竟也写得有模有样了,成为写对联的一把好手。 手写春联具有书法的美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再后来,印刷体的对联渐渐统一了春联的江湖。现在几乎到了无人亲自书写对联的境地了。春联文化也就变成了单一的“贴”春联了。 如今城市里连贴春联也觉得麻烦,春联也少了很多。于是,春节就少了一道风景,一道书法与人文风景。春联也变得千篇一律,越来越类型化、刻板化,没了色彩,少了个性。 春联一头联着书法文化,一手牵着文学素养。它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需要“落地”,才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春联是要“写”出来的。“写”有两层意思:书法的“写”与文学的“写”。书法的“写”是使用毛笔这一书写工具,运用书法技巧,写出具有美感、喜庆神采的春联。 文学的“写”是要使用平仄韵律,运用文学技巧撰写出具有原创性与文化气息与韵味的春联。 可惜的是,今日的写春联已日渐式微。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有书法家进社区为居民书写春联的新闻。 写出来的春联更具韵味(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让我们撸起袖子,抓起毛笔,饱蘸墨汁,用心书写,制造一份独特的喜庆,增添春节的文化气息。只有人人敢写、会写,这才是传承春联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