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苇 众所周知,朱子作为一代鸿儒,构建了综罗百代、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对此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贤哲之一。朱子不仅是儒学大家,其思想也充分吸收了佛道二家的智慧。 据部分学者的研究,朱子不仅吸收道家、道教思想,其也曾对道教有尊奉之意,后又转而采取批评态度,其中颇有值得今人玩味和警醒之处。 朱子曾居于福建崇安多年,紧邻道教名山武夷山,其年少时即与山中道士以及外来云游道者往来频繁。他曾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建设过程中得到山中道人的帮助。朱子也投桃报李,专门留出房舍供道人往来栖居,并依《真诰》取名为“寒栖馆”。 武夷山云海(资料图) 有程道人善医术,曾用针灸治愈朱子的足疾,他专门作《晦翁足疾得程道人针之而愈戏赠此诗》为谢:“十载扶行恃短筇,一针相值有奇功。出门放步人争看,不是前来勃窣翁。” 此外,还有许多赠诗的对象,他们多为道士,如清江周道士、阁皂山单应之、玉笥山李道士等。其《送李道士归玉笥》有云:“偶随云去伴云归,笑指清都在翠微。 为我中间留一榻,他年去著薜萝衣。”不仅表达了对道人的依依惜别、期望再会之情,也表现了朱子自己对隐居修道生活的向往。他也曾造访过许多道教名胜如庐山简寂观、阁皂山赤城观等,并题诗留念,表达对高道大德的敬仰之情。 如其题简寂观(陆修静天师隐修处)诗:“高士昔遗世,筑室苍崖阴。朝真石坛峻,炼药古井深。结交五柳翁,屡赏无弦琴……柴车竟不返,鸾鹤空遗音。我来千载余,旧事不可寻。四顾但绝壁,苦竹寒萧椮。” 与道人往还、游览道教胜迹尚不足以说明其对道教的尊奉之情,实际上,朱子也曾对道教修行身体力行。朱子文集《牧斋净稿》就收录了许多表现其道教信仰和修持的诗词。 如开篇《题谢少卿药园二首》有云:“小儒忝师训,迷谬失其方……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盲。”谢少卿为当时一名隐居修炼服食之术的道教信徒(其有诗:欲洗衰颜换凡骨,应须九转大还丹),在这首诗中充满了朱子对此人的崇敬和对道术的企慕。 武夷精舍(资料图) 绍兴二十年前后,朱子又结识了道士刘烈。此公隐居庐山,每日阅读道藏经典及经史子集,士大夫多从之游,后留颂一首,坐化于庐山可牛洞绝顶。 朱子曾与之探讨《易经》,并向他学习内丹之法,有诗云:“细读还丹一百篇,先生信笔亦多言。元机谩向经书觅,至理端于目睫存。二马果能为我驭,五芽应自长家园。明朝酒醒下山去,此话更从谁与论。” 有学者认为,刘烈所修炼的是上清经法与内丹道术,而朱子曾仔细研读过他的著作《还丹百篇》,并向他学习了内丹修炼法和存思服气的五芽法。 多年之后,朱子还在《周易参同契考异》中说“异时每欲学之,而不得其传,无下手处”,表达了当年未能学得刘氏丹法真正奥秘的遗憾。而刘氏所传的上清经法,朱子也曾付诸实践。 绍兴二十二年,朱子居武夷山冲佑观,有诗《宿武夷观妙堂二首》描写当时的生活与心境,其云“闲来生道心,妄遣慕真境。稽首仰高灵,尘缘誓当屏。清晨扣高殿,缓步绕虚廊。斋心启真秘,焚香散十方。” 朱熹曾身体力行地践实践过道教的修炼方法(资料图) 在观中生活,慕道之心油然而发,希望排遣内心的妄想,追求超越的真境、仙境。为此,朱子向神灵祈祷,发愿摒除各种人间的牵缠,并在神殿之下祈祷经行,礼拜供养,斋戒焚香,诵经修持,以期实现内心的觉悟,领略道之真谛。 另外,在《久雨斋居诵经》、《杜门》、《斋居闻磬》等诗中也表达了这种“养素安冲漠”、“超然与道俱”的追求。可知此时的朱子奉道颇为虔诚,过着“晨兴香火罢,入室披仙经”的修道生活。 在当年秋天,朱子创作了《读道书作六首》组诗,集中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对道教的尊奉和修道生活的情况。其一有云:“岩居秉贞操,所慕在玄虚。清夜眠斋宇,终朝观道书。”表明他内心向往仙境的超越,并将诵读道教经典作为日常功课。 其三有云:“东华绿法翁,授我不死方。愿言勤修学,接景三玄乡。”东华绿法翁,有人认为当指东华帝君,是道教中负责接引男性的尊神。“接景三玄乡”则可能指的是存服日月星精芒之术(三玄指日、月、五星)。 盖《黄庭经》有“专闭御景乃长宁”之辞,又有存服三玄之光的法术。这就进一步表达了其对超升成仙的向往,和修炼上清道法的实践。其四有云:“不学飞仙术,日月城丑老”,则表达了对光阴飞逝,人生无常的慨叹。 诵读经书,以窥道妙(资料图) 希望能向仙人王子乔一样“聊乘白玉鸾,上与九霄期”。在其他一些诗词中,也有“欲将身世遗,况托玄虚门”、“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愿倾无极光,回驾俯尘区。 受我焚香礼,同彼浮黎都”、“超世慕肥遁,炼形学飞仙”、“苍山万叠云气深,去炼形魂生羽翼”等表达道教信仰的说法。 即使晚年的他在思想上彻底回归儒学,对佛道二家采取激烈的批判、排斥态度,却依然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道教的热情。 如其有诗云:“仙人空山居,道意妙群物。度世君则然,修真吾岂不?”“丹经不我诳,白发须一扫。”说明内心还有着出世修道,隐居求仙的期望。 总结朱子对道教的尊奉,最重要的似乎有以下几点缘故:一是摆脱世俗牵缠,追求人生的超脱境界;二是渴望通过道教修炼,实现对生死大事的解决;三是对清幽的山居修行生活充满向往。 道教名山阁皂山(资料图) 而这也正是宗教对世俗中人最大的吸引力之所在,即便是朱子这样站在儒学立场的大哲,也难以避免,这正昭示了宗教的永恒价值,是宗教相对世俗生活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不是各种面对具体问题的斋醮科仪、风水算卦、乃至炼气搬运等术法所能代替的。 那么朱子为何最终还是放弃了道教信仰而归于儒学呢?归根结底,在于朱子有热切的济世之心,关怀人间冷暖的情怀。宋明理学家批判佛道二家,最重要最核心的理由就是认为儒学可以安顿世间秩序,而佛道二家否定人伦秩序,使社会生活无法正常展开。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性存在,人总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中,因而包括生产、生活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矩、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团无法正常运转。佛教、道教追求出世,否定儒学讲的忠孝仁义、道德礼教,这就难以实行于世俗社会。 朱熹向往着归隐的生活(资料图) 而与之相反,儒学提倡的各种伦理道德、礼仪教条,如尊尊亲亲等,正是世俗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原则。朱子有云:“吾之所谓道者,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当然之实理也。 彼之所谓道,则以此为幻为妄而绝灭之,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也……无所效于人生之日用……卒无补于世教之万分也。” 说佛道二教没有人伦秩序的安排当然是不全面的,如宗教戒律,就是最重要的人伦道德规范,任何宗教信徒都以遵循其所奉宗教的教条、戒律,而能够在事实上被视为该宗教的一员。 这也提醒当代的奉道之士,好道之士,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用生活去体验、体现,若一个人声言奉道、学道、修道,其生活方式、人生境界、待人接物,却与不修学的人毫无区别,那又“何贵乎学道”?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行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