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晓明 贵州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的省份。贵州也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地多,资源少。为了生存,不少贵州人背井离乡,到异乡讨生活。 贵州千户苗寨(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由于缺少文化和技能,贵州人在外地大多只能干工资低、任务重的粗活累活。临近春节,他们和所有在外务工人员一样,也要回家过年。 可春运期间一票难求,挣钱不易的他们也想省下车票钱,给家里的老人多买一点东西,很多人选择了骑摩托回家。 南方冬季阴冷潮湿,不少人全副武装,戴上头盔,穿上雨衣雨鞋,在鞋上绑上胶袋。摩托上载着满满的年货,风餐露宿,横跨几个省,千里迢迢回家过年。 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场面既壮观,又心酸。 回家过年,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信仰。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过年回家可谓是一波三折。 贫困书生依靠两条腿,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当中辛苦自不必说。 古代的交通不如现代便利(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富裕一点的官员或商人,会选择坐马车,速度比走快一些,但古代没有舒适的高速公路,只有坑坑洼洼的土路,一路颠簸下来,也是颇为难熬。 坐船回家,不用受颠簸之苦,但遇江水结冰,前行的速度也是大打折扣。若遇风浪,回家的小船也是说翻就翻。 古人回家过年之路,可谓舟车劳顿。但是回到家,全家老少齐聚一堂,嘘寒问暖,就会冲淡独居异乡的清冷孤寂。 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一首《岁暮抵家》,道出了游子回家后百感交集的心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冬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碰头怜清癯,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孩子不管多大,在母亲面前永远是孩子。孩子出门在外,母亲在家牵肠挂肚,把思念缝进冬衣细密的针脚里,写进抵万金的家书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孩子回来,母亲欣喜万分,拉着孩子的手,心疼地说又瘦了。面对母亲殷切的询问,孩子把所有的辛苦都埋在心底,只轻轻说:“妈,我挺好的!” 贵州是一个漂泊的民族,他们的祖先经历了浪迹天涯、躲避外族侵略、对抗自然灾害等艰辛斗争,才在大山深处安了家。 因此贵州人对家有一种特殊的信仰。当地苗家人有个节日叫芦笙节,这天,寨子里嫁出去的姑娘,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回娘家过节。在一个苗家阿姐的家里,我看到了一张很大的照片,是寨子里全体出嫁姑娘的合影,颇为壮观。 无论世界怎么变,回家的信仰不变。 贵州返乡民工,也许没有五险一金,也许没有带薪休假,但他们有父母,有孩子。过年了,再难也要回家。他们骑着摩托车,有的凌晨出发,有的连夜骑行,千山万水都挡不住他们回家的脚步。 不论多远,都要回家(资料图 图源网络) “紧赶慢赶,少睡点觉,赶回家就好。”这是一个民工的心声。 网友们也送出了祝福:“少加油门多休息,确保平安到家。” 愿所有的游子,都能平安回家过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