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大山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己为人的根本,那么,修身的次第如何?《大学》又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做人当为君子,君子亦如竹(资料图 图源网络) 格物,指在日常中学习分辨善恶;致知,指格物之后所获得善恶的知识。诚意,指起心动念处要真诚。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培养真诚。在儒家看来,真诚,才能安顿人的生命。 既然说到“正”心,也就意味着心有邪曲的可能。从《大学》原文来看,邪曲之心主要指忿怒等各种不良的情绪以及人际交往中因亲疏远近而产生的人为偏别。 在《大学》的作者看来,正心,就是克服情绪的冲动和因亲疏远近带来的偏差的心念。 然后是修身。身的作为,主要通过言行表达出来。《孝经》说:“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话说出口,即使传遍天下,没有人发现他有错误的地方;行为做出,即使走遍天下,没有人能发现他有不法的行为。这就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怎么说,怎么做,都不违反规矩。 修身是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本立而末才可以有为。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做好自己,才能影响身边的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自己不践行正道,妻子儿女不会听从;不依正道去使唤别人,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动。本不立,老婆孩子都不会听,何况外人呢? 五项修炼中,“诚意”非常重要。《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真诚而明善,这是本性的作用;由明善而真诚,这是教化的作用。真诚就会明善,明善就会真诚。 这说明人生有两种得道路径,一是不曾受外界的污染,天生真诚,自然就会为善;二是受到外界的污染,需要学习为善去恶,做到真诚。 第二条路是大多数人需要经历的。因为大多数人浸染在具体的家庭、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不良的习气,需要学的功夫,明辩善恶、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不敢说自己天生知道善恶是非的道理,而是通过学习,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逐渐走上择善、至善之途,年逾七十,终于达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通过学习走上为善去恶的道路,就是“明则诚矣”,这是大多数人完善自我的路径。 勤读书,像古代圣贤学习(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明则诚”的关键是什么?《大学》说:“诚者,勿自欺也。”不要自我欺骗自己,就是诚其意。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掩耳盗铃的故事。我们在做见不得人的事时怀有侥幸心理,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和这个掩耳盗铃的人一样愚蠢。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千万不可自我欺骗自己。 如果我们到广场喂鸽子,喂食的时候鸽子离你很近,甚至在你脚下旁若无人的吃东西。但你起一个念头想要抓住它,刚一伸手它就倏然飞去了。 鸽子怎么这么敏捷呢?实际上你喂食的时候,眼光是柔和的,四肢是安舒的,但一旦你心里有个坏念头,眼光就不那么柔和,四肢蠢蠢欲动,所以,鸽子感觉到不对,就立刻飞走了。 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你的言语、你的行为是骗不了人的,你的言行就是你心念的反映。《大学》说:“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个慎独,从字面上理解,一个人独处时,要戒慎警惕,不可胡来。 但如果从深层处理解,就是起心动念之处,就要真诚。 如何做到真诚?《易经》有两句话,说得特别到位。一句是“闲邪存其诚”;一句是“修辞立其诚”。 鸽子能察觉人心中的善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代宅院的大门,是从里面上锁,只有小门和旁门,从外边上锁。里面怎么上锁呢?大门由两扇门组成,每扇门嵌有锁扣,用一块横木插于锁扣上,将门顶死。 “闲”就是这块横木。“闲邪存其诚”,就是把各种邪念、杂念关在心门之外,百毒不侵,意念自然真诚。 “辞”是指人的言行。“修辞立其诚”是说,话不能乱说,事不能胡来,合乎礼义的言行才能使人真诚的心意得到彰显,他人也能从一个人的言行是否合乎礼义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一个真诚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