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东辉 我们一般人阅读“四书”,并不是为了做研究,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为研究而读书,必然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为修养而读书,则贵于“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读书的目的有许多种(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谓“切问而近思”,就是不要泛问而远思,而是所思所问要切近己身。 朱子也指出:“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四书章句集注·读<论语><孟子>法》) “四书”这样的经典,不应该是“口耳之学”,入于耳,出于口,只是作为一种谈资;而应该是“身心之学”,著于心,布于四体,这样才能美其身。 当我们秉持“切问而近思”的原则来阅读“四书”,就会惊讶地发现,“四书”在在处处都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拷问: 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君子修身,以诚意为首,以慎独为功,哪怕是在幽独之中,也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岂不可畏!——我是不是那个不能慎独而人前人后表里不一的人? 曾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是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则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一味苛责别人。——我是不是那个从不反省自己而只会怨天尤人的人?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一个人丢了鸡、狗,都知道去找,但本心丢失了,却不知去寻找,这是多么可悲啊!学问之道没有其他的,就是把自己丢失的本心找回来罢了。——我是不是那个本心丢失了却不知去找寻的人? 孔子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别人一次就能学会的,我学一百次也能学会,别人十次就能学会的,我学一千次也能学会。真能这样去做,即使再笨也能变聪明,即使再柔弱也能变坚强。——我是不是那个资质平平却不肯困知勉行、百倍其功的人? …… 孔子对待学问谨慎而认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我们一次次“切问而近思”地拷问自己,就会发现“四书”这样的经典,真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朱子语类》卷三十四),最能涤荡我们的身心,提升我们的境界,引领我们一路上达。 像陆象山在白鹿洞书院讲“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虽然当时天气微冷,但朱子却在下面听得出了一身冷汗,以致要挥扇散热,其他人也是听得心惊胆战,甚至于泪流满面。 当然,修身立德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四书”经典的指引下做得越来越好,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被自己打败,懊悔地都不敢打开“四书”,觉得自己不配翻阅这样的经典。 这时我们须知,“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传习录》)。我们都是凡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又受外界物欲的诱惑,还有自己的一些私心,因此,修身过程中的“一起一伏,一进一退”,在所难免。 心态的起伏是做学问的常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所悔悟自然是好事,但若滞留心中,则又是“因药发病”(《传习录》),须知悔悟之后,改过最为可贵。有进,有退,有悔悟,有改过,这才是完整的修身历程。 读“四书”,当“切问而近思”,这样才能著于心,布于四体,真正提高自身的修养。 第一期推荐图书《四书章句集注》(资料图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