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孤山不孤,西泠不冷——评人文纪录片《孤山路31号》

http://www.newdu.com 2019-02-27 国学网 曹工化 参加讨论

    西湖有山,名为孤山。山中有社,名为西泠。
    杭州“孤山不高,海拔只有35米。孤山不大,方圆不过20万平方米。可以说,它是西湖边最小的一座山,也可以说,这是西湖上最大的一块石头。”一座矮矮的山、一块大大的石头,何以令文人墨客视之如宝、为之神往?为何百余年来,孤山不曾孤单,西泠未曾冷清?浙江卫视近期播出的人文纪录片《孤山路31号》中,创作者以全新的纪录片语态做出诠释。
    纪录片《孤山路31号》分为“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三个主题展开,通过故事化叙述、全景式展现、创新性表达,展现了西泠印社百年辉煌历史和独特人文精神。
    1904年夏,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和吴隐相聚在这里,相约结成一个“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圈子。这个“圈子”叫“西泠印社”,名叫“印社”,志在“金石”。
    纪录片镜头下,既有盛名于世、以拙为美的雕刻刀法,也有顺畅有力的冲刀手法,既有方寸之间刻画长江磅礴之气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也有气势苍劲凌厉的“剑胆琴心印”……高超技艺背后,蕴含着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的艺术匠心,更彰显了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西泠精神。
    该片的思考,来源于用影像形式传递的文化思考。这部纪录片颇具实验意味,除了叙事格局独特而充满张力,在镜头语言上也独具创新。独特的航拍俯视角度、水墨般浓郁的唯美色调,加之“一镜到底”、无人机航拍、滤镜变换等技术,串联起古今中外的金石故事、人物传奇,以情景化的表现形式,娓娓道来西泠印社融艺术自然于一体的人文故事,还原其“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精神风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纪录片《孤山路31号》承继的文化传统,也是对当下纪录片的启示。
    纪录片“湖山记”一集的结尾处这样说:“这个红月之夜,孤山仿佛意欲起航,去那深远宽广的大洋中,寻找它的答案。但是当然,亘古以来,它其实从未远离过这湖,这连绵群山,这家国大地。”西泠印社,就是孤山文化之舟的“压舱石”。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孤山路31号》宣告了一种来自纪录片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精益求精、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扎根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