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一种说法》之黄俊杰:儒家的修养

http://www.newdu.com 2019-03-11 腾讯儒学 黄俊杰 参加讨论

    文/黄俊杰
    【摘要】晚年的孔子赞叹曾点境界,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孔子强调自我的转化,必须向内思考,而不是向外追逐,因为从孔孟以降,儒家都深信人的“仁义内在,性由心显”
    我们今天是讲儒家的修养,现在我们来讲“养”。
    在孟子之前,基本上是指这个,比如说,用食物来养鸡猪狗彘之属,养动物什么啦,这种传统意义,但是孟子呢,提出一个养“浩然之气”。孟子这种讲法的原创性在哪里呢?我们知道“气”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关键词
    
    已故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史华慈
    已故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史华慈在他的一本英文著作叫做“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里面曾经说,中国文化有一个字,绝对无法精确的翻译成西方任何语言,那个概念就是“气”。
    读文章,他说这个有没有“文气畅通“,中国人看一幅画,说要“气韵生动”;中国人帮人家看相,说你印堂发黑,“血气不畅”,三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气”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生活渗透到各个方面
    那么在修养功夫上面,孟子气势磅礡的指出,我们要养“浩然之气”。
    那我们知道这个“气”,这个概念,在孟子以前大概有四条线索
    第一条是易传里面的“二气相感”,阴跟阳二气相感之说。第二条是“望气”,这是阴阳家,要“望气”。
    那第三种,是这个养生家的“行气、食气”之说;辟谷食气,就是不吃米饭,要吐纳,食这个气。那第四条线索,是古代的兵家,讲那个要出征之前,要对士兵“激气”,要“利气”这种讲法。
    在孟子之前,这四大线索的“气论”,它基本上都是物质性的
    《孟子˙公孙丑上》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到了孟子以后,提出了养“浩然之气”,才转化成一个道德性的一种修养工夫论。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那孟子说,“我知言”,我知道别人啊,这个讲的话的意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个公孙丑再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他说浩然之气很难讲,他说这种气,这个“至大至刚”,你用你正直的那个“道跟义”来养它,要用道和义来养耶,而不要伤害它。那么这种气浩然之气,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他说这种气,是要配合义跟道的,如果没有义跟道的配合,这种气就会萎缩掉了
    孟子强调要培养“仁义之心”,要“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跟义、因为义跟道的渗透,才能把物质的气,转化成浩然之气,那养气的基础是在“集义”,这是从内出来的一种思考方向。
    
    荀子强调要依赖“礼义师法之化”
    可是荀子所强调的重点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养心的时候,要依赖“礼义师法之化”,就是社会的规范,老师乃至各种法令规章对我们的转化。所以我们可以说,荀子比较注重以“后天的文化“来矫治“先天的人性的自然”
    《孟子˙尽心上》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我们今天讲儒家“论修养”,修养是一个恒常性的功夫,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孔孟的“自我观”,是建立在一种西方汉学家所谓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之上;儒家的“人性论”,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
    儒家的“历史观”是一种循环的历史观,认为天下一治一乱,治乱相循。用孟子的话来讲,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历史是“文跟质”递嬗循环出现的。
    所以呢,对于短时间的历史的这个黑暗,儒家从来不悲观,因为他们有一种“循环的历史观”,这种循环历史观是建立在乐观主义之上的。
    
    儒家一直都有天命观,同时强调人的作用
    那么也因为这样,所以儒家有很通达的“人生观”,儒家永远相信“否极泰来”。在这样的乐观的人生观下,他们把人所可以控制的世界,跟人所不能控制的世界加以区分,就是儒家“义命分立”
    《论语˙季氏篇》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讲君子有三畏,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畏天命”。也就是说,对于那种我们无法控制的,譬如说我们没有办法活两百岁,那不能控制的,我们就客观的认知它存在,但是尽一切力量,在我所能控制的,就是所谓”义跟命分立”的人生观。
    
    曾点,孔子的学生。强调自我转化,而不是向外追逐
    《论语˙先进篇》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们今天讲这个儒家,特别是孔孟啊,论自我的转化,是强调向内思考,而不是强调向外追逐;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晚年的孔子这样的赞叹曾点境界。
    曾点啊,他跟他的同学不一样,他的同学有的要做官,有的要做什么,但是曾子说,他只希望“莫春时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这一个想法,非常得到孔子的赞赏,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孔子强调自我的转化,必须向内思考,而不是向外追逐。
    因为从孔孟以降,儒家都深信人的“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仁义这种价值呢,是内建在你的心中的,仁义内在,性由心显,这正是21世纪人类应该重返的精神的原乡。
    
    黄俊杰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西、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微信公众号“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