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利平 近日一种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人围起来夸奖一番的“夸夸群”在高校火了。包括清华、复旦、西安交大、浙大、川大等十几所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他们建群的目的就是传播快乐、抚慰人心。 每个人都有被认同的心理需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年轻学子“求夸”需求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是生命“被看见”“被肯定”的需求。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多数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六个长辈对一个孩子”的独特家庭结构,使他们从小就背负了家长太多的厚望和期待。长辈们无意识地把自己未完成的“成为完美的人”的愿望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从小到大,我妈就从来没有对我满意过”一位很优秀的90后女孩说。他们“被看见”“被肯定”的需要一直以来得不到满足。 六对一的比例结构又使大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按照自己的愿望“控制”和“改造”孩子,使孩子独立发展自己天性的时间和空间被严重挤压。 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家庭问题,也带来了教育问题(资料图标 图源网络) 心理学家说孩子只有通过自由“玩耍”,才能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兴趣。但是这一代青年,他们的童年总是被父母带着穿梭在各种补习班之间,不能像父辈那样与同龄孩子自由玩耍。使他们很多人不明白“我是谁”,只知道“父母期待我成为谁”。 爱孩子,却让他“缺乏独立意识”,“没有独立人格”,可谓是这个时代独有的“爱的创伤”。 然后是崇尚谦虚的传统观念,怕孩子骄傲的担忧让我们不好意思也不敢夸奖孩子,更多的是打压,干涉和控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培养孩子需要遵循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需要足够耐心。对于种子,爱是阳光,水和空气。是用爱唤醒种子内部的记忆,使其长出不断向下延伸的根,不断向上成长的茎和叶,最后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对于孩子,爱就是看见、接纳、理解、欣赏和尊重。 过度的干涉就是揠苗助长,结果秧苗不但没有长高,反而全死了。过度的打击就如同狂风暴雨,会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 教育是农业,需要精细的照顾(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我们家长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宝贝孩子呢? 一是遵循其成长规律,给其足够自由空间。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从而建立起自己与外界的链接——那是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爱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是他成长的动力。 一旦家长的过分控制打压干涉,把孩子对自己,对这个世界和人的爱消磨殆尽了,他就失去了自己往外探索,往前冲的动力和活力;他就会成为一个巨婴,妈宝,一个你要背负一辈子的负担。 二是正确理解爱。对爱的不同理解,会导致我们不同的行为。当我们认为:爱是拥有,霸占,控制的时候,我们会对所爱的人有许多干涉。当我们明白爱是看见,接纳,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放手。 家长要放下“我执”,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看见”孩子,接纳孩子;有“共情”能力,才能去理解孩子;而达到欣赏与共鸣的境界,则需要彼此有共同的爱好、阅历和见识,是更加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也不必强求。 智慧的老祖宗教育我们,现实生活中,彼此有交集的人与人之间,只要能达到“和而不同”,做到一个“恕“字,相互尊重包容,也就能皆大欢喜,和睦相处了。 爱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如果你不懂如何正确爱你的孩子,就给他足够的宽容和自由。据说宋代大文学家苏洵二十七岁时仍认识不了几个字,直到哥哥中了科举后,才开始觉悟到自己的不学无术。 从此,发奋读书,后来与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这就是“苏门三进士”。这过程中,他的父亲对他的游手好闲从来没有焦虑,也没有粗暴干涉,一直相信他有一天会自己觉醒。 我们该如何去爱?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需要遵从人性,需要与时俱进。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爱孩子,就让我们多肯定他,多夸夸他,让他有勇气有能力做他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