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漆”的造字结构出发,介绍古代漆树的种植与庄子的职业身份,最后来看看文学艺术对“漆园”以及庄子精神形象的重塑以及“庄子在漆园”给我们的启示。 漆可用 漆(资料图) 漆,本字为“桼”,甲骨文像是树上滴下来的树汁。左边的“水”旁,强调液体的属性。漆,是我国的古树种,作为经济作物在我国有大范围的种植。在不同地方,其称谓不同。在笔者所在的湖北地区,有“大木漆”、“小树漆”之称。 后德俊先生在《楚国的矿冶髹漆和玻璃制造》一书写有:“我国漆树分布的中心区域,主要包括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脉一带,这些的确既有大面积的天然漆树林,也有成片分布的人工漆树林。” 割漆(资料图) 《庄子·人间世》中记载了漆树的种植与实用价值:“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无用之用也。”所谓的“割漆”,即人们通过割裂树皮,取用树中的液体。漆液取用之后,可以当作器物表面的涂层制作成器物,称作“漆器”。 漆器相对于陶器、青铜器而言,更加轻便、耐腐蚀,而且没有异味。除此之外,漆也用于祭祀。《髹饰录》序言中写道:“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供。后王作祭器,尚之以着色涂金之文、雕镂玉珧之饰,所以增敬盛礼,而非如其漆城、其漆头也。” 漆园吏 金漆花鸟琴(图源:故宫博物院) 关于庄子的职业身份,《史记》中的《老子列传》附《庄周传》写有:“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关于庄周“漆园”所在的“蒙”,究竟在何处,历史上说法很多,一说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山东的菏泽、一说在今安徽定远。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资料图) 单从字面上来看,“吏”是指没有品级的官,是小官。但如果从我们从漆器在战国时期的流行程度来看,会有不同的视角。 战国时期,漆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起居,诸如、盒、匣、匜、鉴、枕、床、案、几、俎、箱等,也用于兵器和乐器。其中,楚国因其广泛的疆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现在出土的曾侯乙墓的二十八宿衣箱,是楚国漆器中的代表之作。庄周,就曾是掌管这样的一个当时具有的高度经济价值且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漆”的主事人,可见其重要性。 壸子不傲 王维·长江积雪图(资料图) 漆园吏,几乎成为了庄子的代名词。郭璞在《游仙诗》中写有:“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这里的“傲”,指代庄子拒绝楚威王作相的故事。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依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王维曾写有《漆园》,诗中也曾用此典:“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王维借此来表达自己的隐居之心,庄子不傲,而是精神已超脱。“婆娑”,用于指代人的精神状态的洒脱,郭璞在其《客傲》中写道:“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我们在王维的诗文、画作中,也能看到这样的超脱。 庄子像(资料图) 漆园吏,也是近代名家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思想来源。 郭沫若在其历史小说《漆园吏游粱》重新塑造了一个庄子的形象,其文一开头写道:“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文中写有庄子打草鞋、贷粟被拒、游粱访惠施被捕三个故事,以借古喻今,也表达了其“借古人的骸骨,另外吹嘘些生命进去”的艺术主张。此外,还有李渔在其《奈何天》所追求庄子的“漆园之旷”。 庄子在漆园,不是傲,是超脱,更是对眼下这份看似微不足道工作的重视与专注。这也让笔者想起一位武当山道长的一句话“事无大小,必有所成”:专注眼前的工作,投入精力,看似小的工作,却关系他人,关系家庭,关系国家。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