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每逢春季到武当山,餐桌上总有一道特色菜——步步高炒鸡蛋。“步步高”,是当地人对多肉植物“垂盆草”的昵称。多肉植物,近年来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植物种类。本文结合三种多肉植物:步步高、仙人掌、瓦松,来看道教与这些多肉植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步步高 多(资料图) 多肉植物,是指叶、茎、根三种营养器官中叶肥厚多汁且具有储藏水分功能的植物。多,甲骨文是两块肉,表示一个人独享两块肉。《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多,重也。从重夕,会义。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后引申出表超额、大量的。如《道德经》中写有:“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采摘步步高(资料图) 武当山的特色菜“步步高炒鸡蛋”,是用垂盆草炒鸡蛋,味道鲜美,且寓意“步步高升”。步步高,又名垂盆草,在武当山十分常见。其味甘,利湿退黄,清热解毒。“退黄”中的“黄”,是指黄疸,是常见症状。《黄帝内经》中记载其症状为“目黄,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 医治黄疸的方法有很多,道教医学典籍中常有记录。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写有:“青石脂,味酸平无毒,主养肝胆气,明目,疗黄疸,泄痢肠澼,女子带下百病及疽痔恶疮久服,补髓益气,不飢延年,生齐区山及海崖採无时。” 应是巨灵仙 仙人掌(资料图) 仙人掌,我们并不陌生,是一种常见的多肉植物。墨西哥是仙人掌的主要原产地,明末引入中国,单从“仙人掌”的名字,就知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清代李调元在其《仙人掌》中写有:“应是巨灵仙,遗得拓山手。捧出太华莲,长献西王母。”这句话里,是写“巨灵神掌劈华山”的故事。巨灵仙,即巨灵神,手掌巨大,传说中手劈华山。 《搜神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个故事:“二华之山,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今观手迹于华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脚迹在首阳山下,至今犹存。”这些都是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艺术想象。 华山·仙人掌峰(资料图) 古代文人墨客,也常以此故事背景来创作。李白在其《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为送道友元丹丘曾描写华山、黄河之景:“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其中“高掌开”,便指代华山的“仙人掌”峰。此外,仙人掌在古代也是一种茶品。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介绍了一种产于湖北当阳形如手的“仙人掌茶”:“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生必依瓦 瓦松(资料图) 武当山常见的多肉植物,还有一种常在宫观瓦片上出现,被称作“瓦松”。这种多肉植物依瓦而生,形状如松。唐代文学家崔融曾描写崇文馆瓦片上的“瓦松”,写有《瓦松赋并序)》:“千株万茎,开花吐叶,高不及尺,下才如寸。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 崇文馆隶属于国子监,是当时最高学府。瓦片之上有此类植物,显得格外雅致。崔在文中赞美其“进不必媚,居不求利,芳不为人,生不因地”的品格。 《千金翼方》(资料图) 在古代,瓦工的技术好不好,要看这瓦上是否有瓦松。《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或言构木上多松栽,土木气泄,则瓦生松。大历中,修含元殿,有一人投状请瓦,且言瓦工唯我所能。祖父时尝瓦此殿矣,众工不能服。因曰:‘若有能瓦毕不生瓦松乎?”’众方服焉。” 瓦工说自己施工后的瓦片之间,不会生瓦松,足见其技高一筹,瓦片之间不生缝。此外,瓦松也可入药。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写有:“昨叶何草,味酸,平,无毒。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瓦松被称作“昨叶何草”,味道偏酸,可以止血,治口中的干疼等症状。 多肉植物,因种植方法简单,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也从另外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于大自然、对绿色生活的热爱。下次到武当山时,你一定要和朋友一起尝尝“步步高炒鸡蛋”这道地方美食,在宫观的房顶处寻找瓦砾上的“瓦松”,体验别样的武当。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