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柯嘉 最近,一位朋友跟我抱怨:因为心疼父母从没有出门旅行过,她满心欢喜的策划了一次家庭游,想带父母看看祖国的大好风光。她事无巨细的进行了安排,自以为完美,可没想到付诸实践的时候,好心情却一下跌进谷底。 我们都曾年轻,我们都将老去(资料图 图源网络) 她的计划不断地被父母“挑刺”。订好的套房因为太贵被换成了两个标间,还被数落不会过日子,进旅游景点因为票价太贵被说成“不该来”,每天只能慢悠悠地去一两个地方,与想象中大相径庭·····结果爸妈累的够呛,她也郁闷不已,比在家的时候矛盾更多。 可父母与子女间的争执,往往不能绝对的判定对错,因为亲情有时无法用利弊和理智去考量。 故事中的矛盾,起因还是在于子女陷入了把“照顾”变为“控制”和“领导”的误区。 有时出于过分的关心和爱,长大的孩子和当年的父母一样,在家庭关系中取得了控制权,便不自觉地去为父母和家庭做决定。可年迈的父母虽然需要被照顾,却也变的敏感,更需要被尊重。 亲情是无法用理智考量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们不再年轻力壮,可他们仍然想要保护孩子,这是一种本能,因此他们总会给出自认为最优于孩子的建议,这也许和我们所想大相径庭,但并不能因此剥夺他们的权利。如果我们能像和“朋友”相处般,平等和气的去与他们商量,适当做出让步,情况定有改善。 这个过程坦诚心扉,需要加倍的耐心和温情,也是真正让父母开心的“孝”。当初,年幼的我们希望能充分参与家庭事务之中,现在他们也一样。这是人对家的依恋。 孔子说,“孝”是“不违”。“不违”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子女应该要让父母有充分自主的权利。“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把父母的意愿放在心里,允许他们对自己提出意见,这也是儒家给出的子女与父母的相处建议。 让老年生活也丰富多彩(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李密《陈情表》一文,感人至深,亦源于此。体恤长辈之情况,而不强加自身所爱于其身,即是孝顺。包拯28岁时中进士,后出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老不愿随行,他毅然放弃官职回家侍奉,亦是不用“孝心”裹挟父母为自己做出牺牲。 现在当然不提倡因为“孝”而放弃事业,但是如果父母不愿生活在你所在的城市,而希望留在故土,此时的你应该做到,不以爱之名束缚他们。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需要人照顾,也务必暂时放下工作,回家陪伴,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也许某一天,我们也和父母一样变的唠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对父母嘘寒问暖,把他们当孩子般约束……这只是因为爱在言传身教中传递了下去。当我们又成为父母,大家庭分化成小家庭,小家庭又逐渐发展出一个大家庭,这不单单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爱的延续。 爱在传承,家一直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为爱在传承,所以家一直都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