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非遗教育如何做 看看海淀教育给出的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5-08 腾讯儒学 敬德书院 参加讨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与工作要求、积极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5月6日己亥四月初二,即亚圣孟子诞辰2391年之际,敬德书院“非遗传承与中华文化”主题论坛如期举行。本届论坛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主办,海淀区文化馆作为支持单位为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巨大帮助。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屠永永,海淀区教育科学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出席并参与本次论坛活动。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屠永永
    中国民俗协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石振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田艳等多位专家学者与来自海淀、东城、延庆及河北雄安新区的百余位学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围绕如何在非遗传承和非遗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非遗传承与教育具有怎样的立德树人意义与价值?
    非遗传承与教育的具体的实施路径、策略有哪些?
    非遗传承和教育目前取得了哪些实践经验与成果?
    非遗传承与教育如何走向远方?要注意哪些问题?
    非遗教育所涉及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成为与会领导、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深入研讨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民俗协会荣誉会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魁立
    如何认识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海淀教育人有自己的理解。
    海淀区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大区,区内拥有许许多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淀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深刻的意识到作为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但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只有融入生活、创新发展,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因此,非遗教育便成为重要的实施路径,同时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与立德树人实践意义。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屠永永在论坛开幕讲话中表示:海淀区通过学术引领,联合多方力量,在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自2007年起海淀区就将非遗项目引入中小学校园。
    2017年,区教委和区文化委联合推动,加大了非遗进校园的力度,在百余所中小学校开展非遗教学、讲座、展演和展示活动。
    2018年4月,海淀区还正式启动了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目前,海淀区已有65所学校和单位成为了非遗传承基地学校。
    针对非遗教育所坚持的理念,屠永永指出:海淀的非遗教育应以文化为引领,立足塑根立魂,通过“非遗”技艺研习,表达“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
    激发教师对“非遗”的热爱,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通过非遗传承与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每一代人都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去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怎么做?海淀教育人与你共同寻找答案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敬德书院执行院长 吴颖惠
    非遗教育的价值引领
    针对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问题,85岁高龄的刘魁立老先生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做出了更高层次的价值引领。他指出:非遗教育是实现非遗传承与传播的重要一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也不是单纯的手艺,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传统,它是一种精神,是一颗颗鲜活的中国心。
    做好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工作更重要的就是要留住精神、留住中国心,将立德树人与非遗教育紧密结合。他强调,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是每一个人的使命,把部分人的技能、智慧与精神推广到全人类,最终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是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最高价值。
    非遗教育的本质意义
    对非遗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与认识直接关系到非遗教育在校园中的具体实践和操作。鉴于此,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研究馆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石振怀老师就非遗教育的本质意义做了由外知到内行的深入剖析。
    他认为:非遗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进而不断地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非遗教育有助于学生感知人类祖先的聪明才智,生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心和神圣感,唤起学生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第三、非遗教育有助于学生认知非遗产品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追求甚解、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非遗教育的实施路径
    非遗教育到底该怎么做,又有哪些具体的实施路径?中央民族大学的田艳教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非遗教育》为题做了细致的梳理,针对当前非遗传承与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矛盾冲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非遗教育的实施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创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模式,在学校开设非遗专业、非遗学科或设立非遗研究中心,同时加强与非遗生产企业的合作,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统一。
    ·全面加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将本地具有民族特色和体现民族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内容,使非遗教育成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
    ·将非遗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通过鼓励政府尤其是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活动的文艺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多多开展非遗方面的惠民演出,实现非遗教育全面进社区。
    ·调整相关政策,调和九年义务教育与师带徒等传统传承模式之间的冲突,加强高考对非遗传承人的包容度,重新营造传统的传承环境和氛围,即通常所说的文化生态。
    非遗教育的海淀智慧
    非遗教育是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学校是重要阵地。以教育科研引领非遗教育实践是海淀推进工作的成功策略。敬德书院于2018年开设了非遗研究与实践课程,培养了一批非遗教育骨干教师。
    在此基础上,2018年4月,启动了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30多所学校参与非遗教育研究。针对非遗教育的实践策略和操作方法,海淀中小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实践成果,展现了海淀教育智慧。
    
    论坛现场听众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将非遗课程分为普修、选修和社团精修三个层次,主要以美术课程为载体,搭建书法、剪纸、蜡染、烙画等工作坊,并设计空中微课堂作为学校课堂的延伸,开展学生书画作品成果展,非遗曲艺、吟诵、民族舞等节目展演,组建民乐团等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与匠心精神。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通过研发和完善相关教材、实现课堂数字化、深化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优化非遗教育课堂。学校通过开设多个非遗社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剪纸、京剧校本课程,建构了包括11项非遗社团课程及书法、国画等5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长期聘请非遗专家、名师进校园、进课堂,积极举办并参加与非遗传承和非遗教育相关的活动,深入做好非遗的普及工作。同时学校开设了校内书院,以此做为对外交流的窗口推动学校非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翠微小学以孕育爱心、责任、尊重、诚信、勤奋、勇气六种品质,养成四种习惯,拥有四项技能为课程目标,建构起基础类、拓展类和探究类课程相结合的三层级课程体系。
    其中基础类课程方面,设置书法等非遗文化课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等文化因素,实现跨学科整合;拓展类课程分为以体系化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精品必修课程和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高效专业的社团课程。
    探究类课程主要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和社会大课堂,学校还在此课程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基于师生成长的评价体系。
    育英学校结合学校自身的红色历史及文化积淀,开设“校史连环画”课程,融合多学科课程特点,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连环画社团从事连环画课程研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助墙体彩绘和努力搭建互动合作平台,用无形的教育力量和有形的教育方式浸润、熏染学生,改变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以剪纸课程为主要载体,走进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从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不断地发掘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成长。
    海淀区的五所学校深刻挖掘非遗教育的美育和德育价值,就非遗教育怎么做的问题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海淀答案”。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李红梅,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刘巧利等专家学者给予这份“答案”高度评价。
    
    首师附中一分校学生琴艺展示
    一致认为:海淀非遗教育具有学科渗透、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并行的特点,在实践操作层面高度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突出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心性的独特作用,通过非遗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总结。
    本届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育鸿学校、中关村第一小学等10所学校作为第二批课题校正式加入到了非遗教育课题研究行列中来,一批新的子课题研究专题得以启动,他们将为海淀非遗教育贡献新的力量与智慧。
    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是什么?海淀教育人有自己的把握。
    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是什么?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表达了她的观点,她在讲话中表示:海淀区目前有190所中小学全部引入非遗教育。在教委和文委的通力合作下,正式挂牌成为非遗实践基地的有65所学校。有60多位非遗传承人常年活跃于海淀中小学,为非遗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生观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以说学校的每一次实践探索都在为孩子铸下了中国魂。针对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的未来发展,吴颖惠院长指出:非遗教育要关注非遗传承,更要聚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精神。非遗教育的核心与关键还是立德树人。
    本次论坛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聚焦非遗传承与教育,从多个角度回答了非遗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核心与关键、途径与操作等问题。非遗教育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和关键,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学子而努力奋斗。
    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如何做,海淀教育人做出了回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