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小满: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http://www.newdu.com 2019-05-17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小满,是入夏的第二个节气,有“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三候。
    
    小满(资料图)
    小得盈满
    满,古文中多以“滿”出现。甲骨文左边是一个水,右边表示均匀,意思是水能够充斥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满(资料图)
    《说文解字》解释为:“盈溢也。”盈、溢两个字,甲骨文都表水的状态。其中,“盈”是两个人进入浴缸后,水漫了出来。《易》中常出现这个字,比如“有孚盈缶”、“水流而不盈”。“溢”,是指水满了从器皿中流出。这两个字,都在讲水在器皿中的状态。古人通过对水的细心观察,借助于汉字的书写,对事物变化的过程进行生动描述,从而表达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水满则溢(资料图)
    满,本意是形容水的状态,后引申为“达到极限”、“满足”等意思。成语“踌躇满志”,出自《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表示人们对自己的成就非常得意。所谓的“小满”,即指“小得盈满”,在物象上表示此时的谷物已趋向饱满,但尚未成熟,称作“小满”。
    小满三候
    一候,苦菜秀。苦菜,《尔雅·释草》将“荼”作为苦菜。《诗·邶风》中写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苦菜(资料图)
    《神农本草经》里,介绍了这种植物的功效以及生长环境:“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
    所谓的“秀”,古代人将植物开花并结果称作“秀”,开花不结果为“英”。
    二候,靡草死。靡草,一说为葶苈,常生长在田边、山坡以及河谷湿地中。《西京杂记》中写道:“葶苈死于盛夏。”
    
    靡草(资料图)
    读者可能会问,何以草夏天会死去,不应该是旺盛生长吗?
    《七修类稿·卷三天地类》将这个问题解释为:“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这种草因为感受阳气太盛,所以死亡。刘基在其《擢彼乔松》中的“靡草不凋,无木不刘”,这里的“凋”、“刘”,在这里都是凋谢灭亡的意思。
    
    麦秋(资料图)
    三候,麦秋至。所谓的“麦秋”,《五杂俎·卷二·天部二》解释为“凡物之熟者,皆谓之秋耳。”《澔曰》写道:“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就是说,对于麦子而言已经成熟,所以叫“麦秋”。古代“麦秋”,用于指代初夏,指农历四、五月。
    大满若盅
    熟悉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读者会发现,节气中有很多名称是以“大小”相对,比如“小雪”、“大雪”等。古人用“大小”来形容某一个天气特征的程度变化,从而代表节气。
    
    二十四节气图(资料图)
    但是,“小满”之后并没有“大满”。郎瑛在其《七修类稿·天地类》中有类似的发问:“二十四气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满而无大满也?”
    那为何没有“大满”呢?笔者总结前人的说法,结合《道德经》不同的版本中对于“大满(盈)若盅,其用不穷”一句来看说明。
    《道藏》收录的唐代傅奕校订的《道德经古本篇》(下称“傅本”)中写有:“大满若盅,其用不穷”,这与其他版本中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有所不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虚怀若谷,需要谦虚。
    傅本的“满”,在帛书甲本、乙本以及王弼本都写作“盈”。这两个字在意思上有些类似,傅本改“盈”为“满”是因为汉人避汉惠帝刘盈的名讳。“盅”,是中空的酒杯,是古代用于司酒或司茶的小圆壶。“道盅而用之”,王弼在《道德经注》解释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从上文中“满”、“盈”等汉字的字型可以看出,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水在容器中的各种状态,并总结出人要“时时刻刻谦虚,不自满”的人生道理。所谓“满招损,谦得益,时乃天道”,古人不取“大满”,而止于“小满”,是为了告诫人们要虚心。
    在我们的日常修行中,面对新的学习及工作环境,也应保持这样的心态,方能提升进步。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