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北京举行,为期162天的博览会是一场世界性的园艺盛会。中国人自古向往田园生活,园艺给建筑添加了许多生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道教宫观在氛围营造上也十分重视植被的种植,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本文通过“园”的造字结构、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文、武当山宫观的植被种植来看中国人的园艺生活。 道法自然 园(资料图) 园,本字为“園”。篆文外面是“口”,表示城墙。中间是一个“袁”,表示逺,即远,是距离大的意思,其本意多是指建造在城市边缘的大型游乐区,其中多有奇珍异宝、珍禽野兽。 为搞清楚这个字,我们以唐代“曲江池”所在的“芙蓉园”为例。古代长安城,每逢三月初三上汜节、七月十五中元节,芙蓉园内都会有所谓的“曲江流饮”。此处远离城郭,在长安城的最东南,唐玄宗将浐水引入,是进士及第后大摆宴席之地,有“曲水流觞”之雅。像我们熟知的圆明园、颐和园都在北京的郊外,即遵循了古法。 园博会妫汭剧场(资料图) 《说文解字》中又将其解释为“園,所以树果也。”意思是种植果树的地方,这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种植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解释,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庄子的“漆园”。中国历史上的“桃园三结义”,《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蟠桃园”都是出了名的种植园。现代人将“园艺”的概念扩展到人类的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进行自然景观、花卉种植、庭院布置等方面,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山水田园 荆楚田园(资料图) 中国人寄情山水田园,大家较为熟知的几个人有:王维、李白、陶渊明。王维的诗文,苏东坡曾言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从王维的诗文中,可以看到其思想中的“隐”,即将自己隐在山水之中。与之相比,李白的诗文除了“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情调,更是将自己融入自然,流露出自己“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一首《登太白峰》中,李白登峰与太白对话,与天地对话,好不潇洒: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苏州拙政园(资料图) 中国人的理想生活,很大层面受“田园文化”的影响。这其中,要属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最受人推崇,并被凝练成一种“归园田居”的生活状态。“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生活中,诸如菊花、竹子、枇杷等植物,已经成为人们庭院里的常客。西方人对于田园生活也十分推崇,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自己在湖边的生活,书中的自然风光以及简朴的生活吸引了很多中外读者。足见,人类对将自然融入于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 道教宫观 清·袁耀·《蓬莱仙境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道教宫观在营建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植被的种植,人们常在宫观院落内外种植灌木、草本以及乔木等。究其原因,首先植物对于道教“仙境”氛围的营造起着一定作用。在神话故事中,仙境中往往有神树奇禽。 《云笈七签·卷二十二·总说天地五方》中写道:“中央太和宝真无理国,西王母之所治......上生金银之树,琼柯丹宝之林,垂苏瑚以为枝,结玉精以为实。其树悉刻题三十六国音诸天玉文,上栖紫燕凤鸾、白雀朱鹗、鵾鸡灵鹄、赤鸟青鹊。”种植的植物含有特殊的含义,比如枇杷四季常绿被认为是生命力强,银杏象征长生不死等。 武当山·榔梅仙祠(资料图) 武当山宫观建筑众多,除种植松柏、银杏、桂花等植物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植物——榔梅。《武当福地总真集》中写道:“榔梅仙翁祠,在五龙宫北,磨针石南上百步,有枯木一二,边有一木参天,呼之曰樃梅。榔木梅实,桃核杏形。耆旧相传,此木一枯,不出丈寻,一株复荣,真仙果也。” 榔梅,属于武当山当地特有的品种,在徐霞客的《游太和山》中也有记载。榔梅闻名于世,更与其瑞应和“真武折梅”的故事有关。《道藏》所录《皇明恩命世录》中写道:“须赐太和圆光图井榔梅敕勅正一嗣教真人张宇清,武当天下名山,真武成道灵应感化之地......圆光烛霄,榔梅垂实。”真武折梅的故事则是写真武修行时,见到老妪操铁杵磨针,便折梅插在榔树上,仰天发誓:“余若道成,花开子结。”真武得道时,此树果然开花结果。 园艺生活,是将园林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道法自然”精神的追求。中国的园艺文化,深耕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独具魅力。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