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从“善”至“上善”,如何理解道教中教人向善的概念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道教作为一门具有济度人天使命的宗教,其最基础的教理教义即是在度化人们向善修真。道教第一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的主旨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告诫人们唯有日行三善——语善、视善、行善——恒久持之,才能得到上天护佑。
    
    信仰的一大现实意义在于以祖师的善心、善行来实行教化。(资料图)
    道教修行,从为人间道的意义上来讲,意在使人们清除身心之上染着的各种欲望,因持戒自身而保持仁义礼智信的正信之行。在做好自我修持的同时,道教还强调人们应该具有与人为善的慈悲心肠。正如道教神仙信仰中众多因拯救百姓苦难而受到崇奉的历代神仙圣真,信仰的一大现实意义在于以祖师的善心、善行来实行教化,使人人皆可以效法持行。在大众共同的努力和修持下,才能把苦海人间转变成为世外桃源。因此,当谈论起宗教,其第一要义必然是一个“善”字。
    在道教之中,对善有不同层面的解读。除却教化人们要有善良之心外,道教所谓之“善”,更加侧重于对本性自然的回归。因后天成长的环境复杂多样,人们原本纯真的性情总会因为各种因素有所耽染,或是难以抑制身心的妄念和欲求,或是由于环境的影响而难以保持本初朴素的心肠,如此等等,在道教修行者眼中皆视为修真的魔障。如果不能跨越这些障碍,那么必然会使自己的本性真情被一层层蒙蔽,也就难以证得真道究竟为何物。基于此,道教所理解的“善”,便不仅仅只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之中去做一个善良好人,而是更添加了一份缮性的意蕴。
    
    修与行是相互对照的两个法门。(资料图)
    缮性,即是修缮人的本性,是在面对已经被俗尘浸染的性情时,尚且能生起修缮自我的心念和行动。这一缮性的过程,亦可称之为修行。
    《涵三语录》中称:“凡学道之士,贵在精专……勿杂念,勿贪名利。内忘其心,外忘其形……以至于忘无可忘,复还清净太虚无为之道。能明乎此,是为明道;勤修行之,是为行道。”在这里,修行包含两个概念,一为“修”,一为“行”。经文中写道,人心欲念是一切罪根与祸源,所以便要以不生杂念、不贪名利、忘心忘行作为修的内容和法则,并且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体现和验证这份精进心。
    修与行是相互对照的两个法门。总其根本而言,则是在历练自己的身心性命,即曰缮性也。人间善念,正是修行之初始。把一片修行真心建立在善恶分明且能够趋善避恶的基础上,才能使修缮性情之事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这也即是道家人常言之“欲成仙道,先为人道”的道理。如果连人间慈悲心都丢却了,却一味索求超越尘世的大逍遥,这无异于是对空中楼阁的幻想。
    
    这也就指出了修行之善与人间之善的最大区别。(资料图)
    道家修行有一个妙处在于,其既强调人们应该有为于人间世,同时还要具有无为出世的心。所以道祖提出了“为无为”的思想,是把无为自然的妙旨融于人间日常中。《庄子·外篇·缮性》中进一步强调说“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指出如果一心只认为在俗世流习的范围之内就可以修持好性情,甚至单纯只靠仁义礼智信的礼教就能使人复归于原始真性,这其实只是把修行事限制在了人间红尘的范围内。一个人的内心若总是被欲念侵扰,便难以实现真正的明彻和通达。由此而言,对人间真善的提倡和弘扬,只是缮性之捷径,并非是善之根本。这也就指出了修行之善与人间之善的最大区别。
    世人对道教中“善”的概念的认知,多源于《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篇。道教崇尚水德,认为其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德性,所以最接近于大道本然。人们在解读此章时,惯常从人间伦理的角度阐发,认为道祖所言之圣人应该具有利益众生却不与人争功的品德。此等圣人,是结合了“善”的第一个层面之与人为善和第二层面之修缮自我性情与功行的典型代表,与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至善”之境有着共通的妙处。以圣人为教化的楷模,这与道教之神仙信仰本出于一辙。
    既谈教化,便要上有所施、下有所效,着意于教使人们从欲望之人向真善美的功行圣人的转化与升华。在“成其大”的基础上,道教提出的“上善”更强调法于人们的本性自然,是在去除掉一切主观人为之后,把善利万物内化成为一种习惯使然。并且,此善已经超越了此是彼非的范畴,乃是顺阴阳大化而为,即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因为一切人间善恶其实都是阴阳与因果的运转,先用伦理之善为其晓明道德之属,再以修行缮性为其洞彻人性真常,若可继续精进一步而使所有的善行、善念与本性自然相合,便可实现与天地大道的相通为一。再以此视角反观人间世,因为可以早早察明一切执念与欲求所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所以便会在源头上禁断了恶的产生,而使“善”真正成为内在真性的表达。
    能从日行一善为起点,逐步臻达合道上善之人,以此功行施效于后人,这当是大道教化之属。“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由善一人而扩展至善人间世,当为人之道与苍天之道相合为一,身心意三者就可以出离人间的欲望纷争,那这世上还有什么值得去起心动念和恋恋不舍的呢?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