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礼仪制度与服装纹饰艺术的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一章 礼仪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第一节 礼仪制度的起源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教育传统源远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第二节中国礼仪制度的内涵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本。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礼仪的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通常也叫风俗习惯,不过它不是风俗习惯的全部,而只是风俗习惯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第二阶段就是文明时代的礼。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它较之于原始礼仪已经灌注了浓厚的等级意识,它是国家产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国家制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文明时代的礼渊源于原始礼仪已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原始礼仪是如何产生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 。由于礼仪起源于无声的手势动作语言,频繁行礼的实践培养了中国人行重于言的心理。哑剧取得了中国礼仪的地位,而手势语同时又帮助演说家获得了成功。司马迁描写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似乎也是伟大的人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不善言辞是忠厚诚实的表征。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尽管千差万别,而在言行关系上却如此一致,说明这种言行观来自一个更早的文化传统,  
    这个传统就是礼乐文明。  
    第三节礼仪制度的发展  
    礼仪起源于夏朝以前,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华文明产生的。在夏,商,西周渐渐成形,到商代时已有完备的礼仪制度,周代将其扩充和用于规范整个社会。在礼仪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袛,人鬼的祭祀典礼。古人普遍认为,祭祀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是国家的大事。祭祀天神,是指对五帝,日月星辰等祭祀;祭祀地祗,是指对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的祭祀。祭祀人鬼,是指对先王,先祖,先圣,先贤的祭祀。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贺庆之礼等。宾礼是接待宾客的礼仪。是用来加强王朝与诸侯国及诸侯国之间联系的礼仪。后世将皇帝遣使番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为宾礼。军礼是师旅操练,征伐之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礼仪制度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和艺术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二章 礼仪制度对于传统服装纹饰的影响  
    礼仪制度的建立使得一系列礼仪活动开始有条理的进行,而伴随着礼仪活动的进行,中国的礼仪制度也在逐步的完善。在中国,礼仪文化被人们在很多个维度上进行了分类,其中包括在地域、行为时代、行为性质、行为群体和行为内容五个方面。本次论文主要论述在行为内容分类的标准下的服饰礼仪。  
    商周时期,衣服款式通常是上衣下裳,裳即裙子,不分男女都可穿用。贵族在裙子外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飾即是身分尊贵的标志。  
    到春秋之际上衣下裳被连接起来,下面垂到踝部,称为“深衣”。深衣制作时仍上下分裁,然后再缝在一起。其下裳共用12幅,以应每年有12月之意,表示古人对天时的崇敬。深衣的用途广泛,诸侯、大夫、士既可在家居时穿着,又可在晚朝时穿用。庶人一般穿褐,但也可用深衣作为礼服。深衣对后世服饰影响很大,现代的连衣裙也是由深衣沿革而来的。  
    秦汉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各级官吏与庶民在衣着服饰上,从式样、用料到颜色、花纹,都有明显的不同,不能有差错。如唐宋以后,龙袍与黄色就成为皇室的专用服色,“黄袍加身”已成为登上皇帝宝座的代用语,所以其他人绝不能僭用,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其他官员,“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服饰的等级在礼服和官服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的礼服上绣有12种纹饰,即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通称十二章纹。这些纹饰均有象征性含义。据古人分析,日、月、星辰象征光临照耀;山象征安静镇重;龙象征随机应变;华虫象征有文章之德;火象征光明;宗彝象征忠孝;藻象征洁净;粉米象征济养;黼象征决断;黻象征君臣相济,背恶向善。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但在秦以前只是服装上的吉祥纹饰。直到东汉时期,章服制度作为封建礼仪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真正确立。  
    从此以后直到清代,十二章纹一直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明清时期,皇帝的朝服仍然采用十二章纹,而文武官员则改章服为补服。补服也叫作补褂,是在常服上另加徽识,称为“补子”,缀于前胸和后背上,以金线和彩丝绣成,使人一望便知其官衔和品级。明代洪武年间规定:公、侯、驸马、伯补子绣麒麟、白泽。文官的补子用鸟类图形,其中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的补子用兽类图形,其中一品武官绣狮子,二品亦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明清补子纹样有几次小的变化,但其区别等级的性质是一样的。另外,清代宗室贵族补子上绣有龙、蟒,表示身分更高。作者:贾明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