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天全之战 张献忠设下一场“鸿门宴”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华西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1647年春,安文思随肃王豪格到达北京之后,除了与利类思合著有后来整理出的《圣教入川记》外,还著有《中国新史》,以葡萄牙文写成,原名《中国的十二特点》,是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作品之一。全书共分为21章,记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明末清初时的社会状况,特别对中国社会的礼仪风俗、城镇特点、官僚贵族体制和皇城建筑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本书文笔生动而传神,有不少是《圣教入川记》完全不载的内容。书中一段叙述,记录了大西军与川西天全高、杨土司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
    壹
    天台山僧人拼死抵抗大西军
    大西军之所以一再讨伐高、杨土司,在于当时从成都逃往邛州、天全的明朝宗室成员与富豪甚多,天全全境成为大西国权力的“真空”。张献忠部下大将李定国亦传令雅安附近的邛州,宣布“降者鸡犬不惊,不降荇剿尽杀绝”。刘文秀显然要激进得多,《滟预囊》指出,他领兵进驻邛州时“取遗民万余家尽屠之;又杀僧道千人。”大概怀疑他们之中会有间谍,立“搜山”、“望烟”等头目,“纵越高山大谷。有匿崖洞者,举火熏之。邛、蒲二百里,尽为血肉之场。”由此可以发现,黄虎(张献忠)的四大义子,在屠杀四川老百姓的一道上,刀锋一个比一个锋利。何来半丝仁慈?
    近年在邛崃市天台山发现藏数百僧人骨殖的“万人坑”,佐证了这一记载。大西军攻天台山,遭到数百僧人的拼死抵抗。大西军从后山攻入,将全山僧众屠灭。“万人坑”呈墓室结构,外表像“井台”,有宝顶、石门,口小肚大,面积约有十几平方米。据天台山景区管委会职工高叔先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他专门用竹竿去插量过坑内的累累白骨,寒气森森,呈絮状的白骨和粉状的骨灰厚达1米。
    大西刀锋转向邛州,城内百姓惊恐万状,为此跪求当地官员,希望他们献出官印以保全地方。雅州知州王国臣准备投降大西,逮捕了从邛州逃跑过来的官员胡恒、阮士奇以及他们携带的3颗官印。高跻泰闻讯,立即发兵二千,进攻雅安的王国臣。雅安城被攻破,王国臣败逃,后来辗转到了成都,受张献忠封为“茶马御史”。高、杨二土司将胡恒等官员迎入始阳镇暂住。这就是大西国语境里的“雅州兵变”。48
    贰
    人敢死队大战之后陷于南桥
    后来黄虎以兵来招降,高跻泰固守不服,抵抗大西军张能奇部进攻雅安,张能奇兵败退出雅州,大西政权在芦山县建立基层政权,“以(李)国杰来知芦山”,高跻泰得知后,又率兵进攻芦山,诛杀“伪政府”县令李国杰。
    表象之下,另有隐情。
    当时高跻泰和部下徐汉卿得到密报:张献忠义子张能奇部李国杰受命到芦山,带来一笔金银财宝,他们是来秘密藏宝的。高跻泰得到的藏宝线索是“石刀对石斧,黄金万万五。谁能猜得破,买下成都府。”徐汉卿得到的线索却是:“石锣对石鼓,黄金万万数。谁能识得破,买个成都府。”蜀地方言里,往往把“钱”称为“数数儿”,发音为去声。也由此,拉开了大戏连场的寻宝帷幕。
    在与大西军对峙中,天全六番招讨司副使杨之明乃是一位决绝之人,他全权主持军事,大西政权遣使送金印前来谈判,他竟然“立斩其使”。旋即带领48人出兵攻打大西军,“统部将陈国富而下四十八人,扫境出师”。杨之明自觉兵力单薄,便又联络成都朱俸伊、阆州郑延爵部,合兵一处,在飞仙关、总冈山、邛崃南桥等处与大西军作战。“之明与贼遇于总冈,陈国富而下四十八人,大呼陷阵,贼势稍挫。洪氏率诸婢横贯而击之,贼乃败溃。贼以之明兵不易敌,益发精锐来战,再遇于南桥,自昼鏕至夜分,贼骑愈多,遂不得脱,然亦无肯脱者。与陈国富而下四十八人,洪氏及诸婢皆死之”。杨之明死后,被“弃其尸锦江”。这说明他是被押解到了成都后处死的。
    《蜀碧》提到了一些细节,与杨之明并肩作战的,还有成都进士朱俸尹、川北举人郑延爵等人,“俱擒,为贼剐于省城南门外。延爵逃至总冈山,收兵再战,没于阵。”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杨之明才获得朝廷封赏:“赐谥烈愍”。
    由此可见,相较于一波又一波的大西军,当时土司的兵力严重不足,远不是安文思眼中的数万兵马。别说大西军一次屠杀土司4万兵力,就是有4000人就不错了。
    在征讨过程里,大西军自荥经县过峡口而来。时任土司帐下文职官吏的胡家第七代传人胡升龙,率领乡勇于前阳坚壁清野,成功击退大西军。不久,土司强力反攻,保卫天全免遭屠戮之祸。胡升龙英勇善战,土司高跻泰奖其“保境绥靖”匾额,以励其行。
    蒋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